王建华 赵毅峰 何海燕 张晨宇 单捷飞等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
当前,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深度互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与产业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军民融合,是发达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内省份高度重视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相关工作,把它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同时,随着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向纵深发展,很多军工大省,已经把推动“军产学研银”合作作为服务国防与军事重大战略需求,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四川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知识产权局等职能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战略”和“两个跨越”的治蜀兴川方略,积极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近年来,四川省在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方面,成就显著,在西部省份中稳居前列。全省范围内,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多层次协同创新体系基本确立;“政+军+产学研+银”的特色发展模式日趋成熟;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联盟覆盖了广泛的行业领域;绵阳科技城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军民融合特征、区域经济特色和产业集群特点的良好发展格局;成都高新区则成为国内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示范园区。
近年来,随着四川省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显现,以地方政府正确引导和统筹、企业需求有效引领、科技金融强力助推以及市场化高效运作的“政产学研银”协同创新体系基本确立。首先,产学研合作的质与量、效率与规模都有显著进步。第二,在合作关系上,创新主体之间点、线、面、体,多层次立体化、柔性化的协作关系逐步形成;省内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发挥各自的能力和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了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打造了国内创新型省份实现科技创新的标准范式。第三,在合作机制上,市场化配置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干预机制的引导、支撑和保障作用,相得益彰;市场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知识产权纽带作用,使得产学研合作从“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发力和多方利益主体实现合作共赢、良性互动的新阶段。第四,在合作形式上,各个创新主体则根据不同的具体需求不断创新,产业技术联盟、协同创新平台、高新科技园区、专利授权或转让、委托开发或合作开发、大学衍生企业等,更呈现出丰富多样、因地制宜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四川省抓住了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点,立足产学研合作的省情市情,依托坚实的国防科技产业基础,借力军民融合国家战略重大历史机遇,在全国领域率先打造出了“企业主导、市场需求和国防需求引领、政府正确引导和统筹、科技金融有力助推、高效的市场化运作”的独具四川特色的“政+军+产学研+银”创新发展模式。
第一,四川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协作联动,不断创新和完善引导机制、支撑机制、服务机制,统筹科技创新资源,打破政策制度方面的藩篱,为产学研紧密合作保驾护航。一是顶层设计蓝图一贯到底,四川省科技厅、经信委、专利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紧密围绕四川省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战略”和“两个跨越”的治蜀兴川方略和部署,协作联动、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引导全省范围的产学研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统筹全省科技发展规划的拟定和实施、统筹推进全省创新体系建设、统筹科技资源和产学研结合的保障。三是重点打造特色区域先行先试。比如,在军民融合方面,四川省积极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则加快打造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第二,绵阳科技城走出了军民融合新格局。四川省发挥了绵阳科技城的历史以及产业优势,融合集聚军民融合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形成了特有的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优势。一是面向国家战略,服务国防需求和军事需求。2017年4月7日,国务院《关于绵阳科技城“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批复》要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努力把绵阳科技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四川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军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战略部署,以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军民技术转化运用为重点,把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作为科技城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的主要任务。二是创新军民融合组织模式,军民融合层次和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四川省探索出了“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等军民融合新模式、新路径。比如,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同时探索推进了政府机构、国防科技、民营企业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军地双向开放,探索建立军民两用技术降密解密机制,逐步实现军方技术的共享。三是搭建平台,全链支撑。四川省从顶层设计入手,编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总体方案,梳理出前沿科技协同创新研发、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研发、军民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服务支撑等20项创新平台,并把创新平台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做到主体明确、目标明确、措施明确、考核明确,成效显然。
第三,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破解产学研合作与军民融合困局。近年来,四川省针对保障军民融合工作中薄弱环节,先后出台金融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九条措施等政策文件,修订完善了财政金融良性互动政策,建立了军民融合金融发展财政奖补和风险补偿机制。以绵阳科技城为代表的四川省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体系初具雏形。在绵阳科技城,成立了全国首家军民融合科技支行、全国首家军民融合保险支公司,组建全省首家军民融合担保公司,建立了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组织200家军民融合企业挂牌交易融资开展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试点并在全国推广,“科创e贷”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实现对专利、商标权、著作权的全覆盖,保险机构创新推出了融资信贷等多领域风险保障产品。这些探索,为破解产学研合作与军民融合困局,提供了成功的基础实践。
目前,四川省产业技术联盟发展成效显著,有力的推进了四川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产业技术联盟不仅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的力量为各方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也弥补了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产业发展形势研判分析等经济溢出效应较强领域的投入缺陷。四川省产业技术联盟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企业主导。四川省聚集了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力量,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四川省产业技术联盟的合作形式和组织结构,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四川省众多产业联盟仍然是由核心企业主导建立,企业是整个联盟运作过程中的推力源泉。
第二,覆盖的行业领域较为广泛。由于四川省行业种类较为丰富,不仅在电子信息、航空、核能等传统优势领域具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在医药、食品、文化等轻工业领域和第三产业也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覆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四川省内产业联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比如,四川省不仅拥有“信息安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传统优势行业内的国家级高端产业联盟,同时也拥有诸多如优质中国泡菜现代化产业战略联盟”、“中药饮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特色联盟;绵阳科技城,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大中型骨干企业71家、注册上市公司15家,依托独特的军民融合技术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成立了四川省智能电视、北斗卫星导航等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这些覆盖各行业领域的产业联盟,在促进省内甚至全国相关行业内部交流和推进联合创新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根据四川省科技厅2016年的统计,66家联盟近三年实施合作项目1702项,累计投入47.7亿元,研发新技术产品1580个,实现销售收入1482.67亿元。
国内双创平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如对政府投资依赖性强,管理体制不够灵活,市场化运营能力差,企业主导双创服务平台受创建企业规模和实力限制,资源整合能力不强,服务能力和共享性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四川省则围绕各类创新主体的需求,率先将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内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示范区。成都高新区,营造了五大服务体系和八大服务平台,为创新主体实现产学研集聚耦合、裂变反应创造了很好的生态环境。这五大服务体系即,政务服务体系、商务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平台服务体系和国际服务体系,八大服务平台则包括:信息资源平台、公共技术平台、科技金融平台、知识产权平台、标准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党群统战平台、九三专家平台。
当前,成都高新区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016年成都高新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高新区的综合排名中升至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
2016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436.5亿元,增长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6.7亿元、增长15.3%;完成进出口总额1711.9亿元、增长19.2%;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近3880.2亿元。共新登记市场主体36253户,已有各类型企业83371户,其中内资82308户,外资1063户,个体30746户。生物规上工业企业集聚47家,高端装备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家,金融产业聚集778家金融机构,高端软件聚集企业1200余家,新增各类科技型企业5200家,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419家,大学生企业和团队130家,新增高层次创业人才1223名。
四川省在军工、电子、饮食文化等诸多传统优势产业均具有深厚的实力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在这类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建立起具有全国甚至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而这类龙头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其在产业升级的牵引下,有责任、有能力通过产业联盟、校企联合研发等产学研合作对所在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发展瓶颈进行突破。例如,以四川九洲集团领衔,中航工业成飞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等58家行业龙头单位共同组建了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其在推动行业人才、设备等科研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双向转移和跨界应用方面不断探索,有效推进了相关产业升级所涉及的共性技术开发;长虹集团作为家电和军工产业的龙头企业,在其主导下不仅建立了PDP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时也通过公布企业自身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技术需求分析,高校、科研院所的团队可据此提出创新和执行方案,随后由集团人员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从而对某些影响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并进行技术储备。
此外,四川也基于自身的独特地域、资源等条件形成了一批面向特定领域的专业企业,虽不具有龙头企业一样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庞大体量,但其在特定领域拥有更灵敏的嗅觉和更专业的技术。通过专利买断、专利许可转让、合作研发等方式的产学研合作在其专注领域完成技术突破,从而保持在特定领域的领先优势。比如,四川中鑫來山控股有限公司通过与院士团队合作,对技术进项买断,从而在建筑材料回收利用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起自身独特的优势。
科研院所一般包括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优势各有侧重。2015年四川已具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171家,位居全国第6位,中西部第1位,从业人员7.77万人(全国第2位),研发经费支出211.6亿元(全国第3位)。2016年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全国第12位,科研院所研发经费支出达220亿,研发强度为全国第11位。总体上,四川的科研院所在推动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要真正深挖科研院所创新潜力,做好产业与创新的环绕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好创新链实现同步运转,需要在3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产业链为创新链提供开拓资本,二是产业链为创新链提供实践基地,三是产业链为创新链提供转化平台。
近年来,在四川省相关部门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及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面对国家重大的战略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四川省高校和工业部门产学合作互动也日益频繁。
专利许可或专利转让,是四川省高校参与参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它让高校能够专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端,而把商用化、产业化的工作留给企业。当前,四川省高校,在专利成果转化的具体实践中,也在不断探索专利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比如专利优先许可、专利有限许可、专利联合许可和专利投资入股等。成都理工大学在专利转化中,积极探索专利有限许可模式,是前沿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的全新尝试,是四川省产学研合作、专利输出的典范。
大学衍生企业,作为四川省高校与工业部门产学合作的重要形式,发展也十分迅猛,日益受到关注。比如,依托四川大学优势计算机学科,以及四川大学“视觉合成图形图像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四川大学“国家空管自动化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逐步发展起来的上市公司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大智胜”),多学科交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融合的典范。目前,川大智胜是国内空中交通管理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软件和重大装备供应商,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多学科相结合的“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
第一,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投入不足。作为中西部人口大省,四川省对科技口、产学研等的经费支持相对有限,和东部创新、发达地区有显著差距。如2015年R&D经费投入,广东省为1520亿元,江苏省为1506亿元,山东省1291亿元,四川省为223亿元,略高于重庆市的199亿元和陕西省的172亿元。比如,在申报国家级产学研和科技创新项目支持时往往需要地方政府配套部分资金,很多川内企业和项目由于配套资金不足而痛失项目和资金支持,错失发展机遇。同时,在政策的投入和供给,比如促进人才流动等方面也显不足。
第二,对促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产学研结合能力的投入不足。比如,陕西省在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建设产业园区、重点实验室、军民兼容技术支撑平台等等,这些投入可以被认为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又如,根据《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组织实施省部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每年用于重大项目的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不少于1亿元,四川省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对产学研结合能力的持续投入。
第三,对科技口统筹科技资源或产学研创新资源能力提升的投入不足。这与我国长期形成的政府权力架构相关,政府各部门公共财政权力、事权差异显著,如发改、财政、经信等部门掌握公共财政经费较多,而科技、教育、文化等部门相对较少。如2015年四川科技公共预算支出仅为96亿元,远低于广东省(569亿)、上海市(271亿)、浙江省(250亿),在省内其它公共支出中也排名靠后,低于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39亿)和节能环保支出(169亿)。一位熟悉政府部门经费分配的人士形容:“(经费支持力度)发改委买汽车、经信委买汽油、科技局买润滑油”,形象地道出四川省公共财政经费投入对科技口支持偏弱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分别从科技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科技计划、人才发展、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释放和传递政策红利,四川省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的相关政策文件,产学研结合的实质性障碍已经破除。虽然,深化产学研合作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单位有需求,但是,由于缺乏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的配套措施,四川省市县级政府,及各级国有企事业单位,还存在比较浓厚的观望气氛。建议四川省省市县三级政府,以及国有企业及科研院所、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以及《技术市场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落实有关科技创新活动的优惠政策,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议国家以立法形式明确产学研各方利益、风险分担共享机制等相关支持政策,预防知识产权纠纷,强化产学研结合创新管理;针对已经出台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等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各项政策,迅速形成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的配套措施。
从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供需上看,存在着供需矛盾,这表现在:一方面,省内科研院所或高校高水平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供给不足,不能支撑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省内企业有效需求尚待增强。这也体现在,四川省某些行业产业链不完整,确切地说是产业链高端配套跟不上。
当前,四川省的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矛盾集中表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第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与《专利法》相关条款的冲突。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主要是为了保障科技成果的研发人员在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上的权益。目前,根据中发〔2015〕8号文和中办发〔2015〕46号文、国发〔2016〕16号文等相关规定,处置权和收益权已经下放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但是,在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方面仍然存在障碍。在四川省的具体实践中,希望结合高校、科研院所、国有单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专利权的所有权权属进行分割,探索以专利发明人与单位共同所有的专利权“混合所有制”模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对科研人员的股权奖励、股权作价入股,落地到实处。因此,需要采取的是将“先转化、后确权”改变为“先确权、后转化”。但是,这一实践与《专利法》第六条第一款冲突。《专利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其根本要义是,科研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国有企事业单位研发的专利,是职务发明,其权属归国家所有。如果始终不能够妥善解决科技成果所有权的确认,股权奖励、股权作价入股以及科研单位混合所有制改革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标无法落地。2014年10月,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关于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部分符合条件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但是,目前改革试点的经验并未明确被推广到全国地方省份。这也使得,四川省在进行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中,并没有明确的借鉴对象。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免责问题,造成广大科技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观望情绪比较浓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但应当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价格。通过协议定价的,应当在本单位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中,并没有明确相应决策、定价的责任问题;公示的形式、内容、时间、范围也没有明确。由于专利价值定价评估的科学性往往难以验证或者存在波动,广大科技管理者和科技人员,担心国有资产流失追责。
第三,各单位相关制度缺少配套细则,比如,科技成果转化决策、科技成果定价、人事及考核评价、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及收益分配、科技成果年度报告制度、科研人员离岗创业。
第四,科技专利转化收益的税负过高,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目前,专利许可的转化收益,通常按照奖励和报酬来分配给科研人员,如果科研收益比较高,那么按照个人所得税的超额累进税率,超过8万元以上的收入按照45%的税负缴纳所得税。
第五,在军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军民融合需求对接机制的缺失问题;在资源共享机制上,则存在军民之间资产体系、重复建设,技术需求和供给能力不清楚、渠道不畅通和技术标准不协调、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当前,四川省也在着力加强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的创新。比如,2017年3月1日全国首家专营军民融合和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特色银行机构绵阳市商业银行军民融合科技支行正式挂牌。在实践中,军民融合科技支行,先后开发了专利权质押贷、股权质押贷、科技宝、科创精英贷、高新技术企业贷、科税贷、“拔萃贷”“卓越贷”等科技型企业专属信贷产品,开发了军民融合企业订单融资贷、技改融资贷、研发融资贷、补贴融资贷、军民融合共e融、军民融合“保贷通”等新产品。
但是,科技银行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创新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对产学研合作支持不够有力。主要表现在,第一,目前银行及其科技支行,对研发不能够贷款,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总额有限制,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各项风险缓释机制或措施尚不健全,对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奖补、扶持和风险补偿措施还不够;第二,对军民融合科技支行的业绩缺少差异化的考核指标;第三,银行与军民融合产业基金、证券、保险、租赁、信托、担保等机构的合作深度不够,缺少对军民融合或科技型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保障。
四川省,要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先行省和军民融合示范省;通过优化产学研顶层设计、政府精准施策、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中科技人才的有效流动、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实现产学研从紧密合作到深度融合,提升四川省科技创新能力。
第一,要从“政府引导”逐渐过渡到“政府精准引导”,瞄准产学研合作中的薄弱环节或市场失灵环节,精准施策,将产学研深度融合转变为加快四川省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利器。
第二,要推动四川省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发展模式的创新升级,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发挥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中的的生力军作用。这既要巩固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发展模式中的成功经验,又要培育合作机制与发展模式变革的新动力。当前,四川省产学研合作中,短期、松散和线性的,以项目或合同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形式占比还很高,要推动创新主体直接选择那些更富战略性、长期性、紧密性、稳定性和立体化的的合作形式。
1.“一委三部两院一库”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
在产学研顶层设计上,借鉴广东省经验——“三部两院一省”的典型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设计“一委三部两院一库”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其中,一委是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一库是智库组织。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决策为指引,以省部院会商机制为“契机”,以国内一流智库组织为“思想”,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战略新格局。
2.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体制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中科技人才的有效流动
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科技技术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在不同创新主体中的交流。应该学习江苏省的“科技镇长团”经验,以及广东省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我党在管理人才方面的体制优势,促进科技人才在全省范围的有序、有效流动。
第一,在顶层设计层面,市委市政府要统筹推进科技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科技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和保障等工作机制;研究确定年度人才工作重点项目;审定年度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审批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第二,建立市县直部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本部门党员主要领导担任,相关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负责编制本系统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人才政策及配套措施;建立本系统人才库和技术需求库;加强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加强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强本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稳定等工作,落实相关人才政策;指导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在基层,要构建条块网格化基层产学研科技人才工作格局。建立乡镇和开发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本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专职副书记担任,负责日常工作,相关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负责编制本区域人才发展规划,制定人才政策及配套措施;建立人才库和技术需求库;根据人才队伍现状和产业特点,组织人才培训; 根据产业发展导向和技术需求,实施重点人才引进;注重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加强平台建设;统筹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在村、社区、产业集聚区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对区域内各类人才需求实行全程代办;配合市直部门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3.省市县各级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创新资源的投入
当务之急,第一,政府要在坚持需求牵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下,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切实加大科技投入,主动承担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共用技术的研发经费投入,同时,适当提高科技口的财权事权;第二,推动产学研结合创新重大项目吸纳信贷资金、公司资本和私募股权资本,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产学研结合创新项目上市融资,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资金为支撑、社会资本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实现产业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第三,要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对涉及产业链升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重点扶持,重点支持军民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4.加快建设和认证一批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区
要尽快建设和认证一批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省级产业示范基地,若干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培育一批军民结合型高端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产业链条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建设区域性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四川省成、德、绵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和增长极,以市场为导向,以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军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为目标,以各类军、政、产、学、研、金、介等创新主体集聚为主要特征,以构建完善的政策环境与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点的四川特色的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引领创建一种具有区域经济特色和产业集群特征的网络互动模式。
第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先行省和军民融合示范区。借力四川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机遇,进一步瞄准军民融合这个主攻方向,努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四川省全创试验不断取得新突破。四川省是唯一被要求围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来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省级区域,中国科技城绵阳则是这场攻坚战中的重要试验田。近年来,绵阳以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为主题,全面提升国防科研创新能力,在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带动下,绵阳市正有一大批军民融合型企业快速崛起,众多企业在实践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在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落地一系列技术和成果正涌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5.尽快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打造高端产业联盟
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端产业技术联盟不应受到地域限制,具有全国甚至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技术联盟不一定必须依托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四川省在军工行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业、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不仅具有一批如成飞、长虹、泸州老窖等科研实力和发展规模全国领先,甚至世界领先的企业,同时在这些行业也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对于未来四川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应提升至一个辐射全国甚至全球的新高度。第一,联盟的建立和发展应打破地域局限性,基于本省的传统优势行业,贯穿联盟从建立至后期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均应立足于更高的视野进行规划,整合全国优势资源。第二,需要依托国家当前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自由贸易实验区等战略和平台整合国际优质资源,从而打造更多的全国性和国际性产业联盟。第三,四川省应有针对性的立足于传统的军工优势领域,如航空、核能等领域,以位于四川省内的行业核心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为核心,借助其对同行业和上下游配套产学研资源的集聚效应,打造更多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联盟。如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四川省内在核物理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研究力量和企业为主导,同时打破地域限制,从世界吸纳此领域的优秀商业和智慧资源,打造面向军民两域的核能利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6.大力加强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保障
科技金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该紧密围绕各个创新主体的研发项目,以及承载了产学研重要任务的项目进行重点支持。
在宏观层面:第一,要加强银行与军民融合产业基金、证券、保险、租赁、信托、担保等机构的深度合作,对军民融合或科技型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保障。第二,四川省政府部门着力在科技企业信贷融资的产品、服务及对接模式上鼓励创新,推进科技企业进入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等融资,加强科技信用体系建设,鼓励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发展。第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如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共同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提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对科技金融结合的引导作用,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规模,启动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天使投资和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带动金融资本、民间投资等支持科技创新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同时四川省做好配套政策确保落地。第四,引导金融资本、民间投资等向创新链上游延伸。进一步创新科技计划项目投入方式,通过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开放科技项目信息,引导风险投资和信贷资金等更多支持前沿技术、应用基础等研究。完善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探索建立公私合作实施科技项目的“PPP”新模式。第五,继续探索科技与金融对接的新机制。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加强对科技创业和初创企业的引导鼓励。支持地方开展融资对接活动。建立健全向金融机构推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机制,更好地对接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第六,选择省内条件良好的优势地区作为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提倡先行先试、宽容失败。鼓励成效显著的试点地区创建科技金融创新基地,通过试点示范,引领科技金融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水平。
在微观层面:第一,对军民融合科技银行的业绩进行差异化的考核机制;第二,建立科技型企业的贷款各项风险缓释机制;第三,银行要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要继续推动投贷联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不断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全面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允许专利权质押和评估,更好地服务于产学研合作。
7.打造区域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发挥区域经济资源集聚效应
建设区域性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以四川省成、德、绵区域经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和增长极,以市场为导向,以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和军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为目标,以各类军、政、产、学、研、金、介等创新主体集聚为主要特征,以构建完善的政策环境与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点的四川特色的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引领创建一种具有区域经济特色和产业集群特征的网络互动模式。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先行省和军民融合示范区。借力四川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的机遇,进一步瞄准军民融合这个主攻方向,努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四川省全创试验不断取得新突破。四川省是唯一被要求围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来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省级区域,中国科技城绵阳则是这场攻坚战中的重要试验田。把绵阳科技城打造成创新驱动发展试验田和军民融合创新排头兵。进一步出台政府系列推进政策,为军民融合发展企业形成“开渠”,围绕着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技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整合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四川省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速建立起军民融合发展体系。进一步以市场为主体,发挥企业军民融合的主体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吸纳和培养大量的科技型人才,政府要投入必要的资金作为研发支持,致力培育出国内领先的本土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及学术界形成合作,促成并组建起国内首批“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
从军民科技转化、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方面,建立四川省军民融合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军地合署办公,省军区司令部、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等分别负责及时汇总军地需求、通报情况,对融合项目经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组织评估论证、检查验收,报省军民融合式发展联席会议批准立项,最后由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军区司令部牵头成立的省军民融合发展办公室负责监管专项资金和资助项目,组合项目验收及绩效考评,进一步引导四川省企事业单位通过保密资格认证,进一步扩大“民参军”企业实质性范围。重点建设以绵阳科技城为核心的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园等基地,组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3-5个,培育发展一批“民参军”专业化配套企业。在绵阳科技城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中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民参军”生力军,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一批年产值超亿级的“民参军”专业化“小巨人”。集中力量推进和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快速成长、军民技术应用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高端装备制造壮大、军民两用新材料升级等五大重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