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艳
【摘要】“田园式”语文教学,就是教师返璞归真地教语文,简简单单地教语文,还语文课堂最真实的本色。要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采取适宜的课型、教法和教学策略,才能进入和谐圆满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田园式教学途径
十几年前的小语界曾经展开过一场有关“烦琐分析”的讨论,张庆老师的“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至今仍震聋发馈。然而现实情形如何呢,烦琐分析依然大行其道、根深蒂固。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学生的烦琐分析取代了教师的烦琐分析。由此,我想到了“田园式”。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田园式”呢?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浅谈自己的理解。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教学目标要简明
目前的教学目标在设定和表述上存在着“三化”倾向。一是内容复杂化。“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原本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它们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整体,可我们硬是把它们割裂成三个目标,造成人为的复杂化。二是陈述模糊化。诸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受春天的美”“提高想象能力”之类,用词相对比较笼统,这样的目标很难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指导,也无法为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测量和评价提供参照和指标。三是陈述模式化。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第一篇课文到最后一篇,教学目标所描述的内容大同小异,少有年级的特点和课文的特色。为此,确定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很有必要。
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简明”呢?从宏观上说,要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根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通整合的要求,对教学进行整体立意;探明课文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以及独有的表达形式;把握住学生学习该课文的真实需要;明确教学功用,采取适宜的课型、教法和教学策略。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具有清晰的价值取向和能力训练层次,才能进入和谐圆满的境界。从微观上说,可借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马杰提出的行为目标理论与技术。马杰认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应具有几个要素。一是教学对象,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四是程度,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如《荷花》一课的教学目标:①通过学习,学生能读准12个生字的读音,并能正确听写。②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在读中深入体会情感,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③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荷花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目标①中的“读准”“正确”,明确又具体地规定了生字学习的达成度;目标②中的“读”规定了体会文章情感和表达自己感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目标③中的“在想象中感悟”阐明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想象”,达成目标是“感悟”。这样的目标简明、清晰、扼要,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二、冗繁削尽留清瘦——教学过程当简洁
语文教学,可讲可学的知识相当多,如遣词造句、故事情节、谋篇布局、思想意义等,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舍弃不为之处,并且能扎扎实实地聚集、放大、凸显所“为”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一篇教材内容的处理怎样才能做到简约有度呢?
1.聚“点”。文章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应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展开教学,其余内容则一带而过。如《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清新优美的词,它展现了一幅由茅舍、小溪、青草、老翁、老妪、小儿构成的人物共融,富有情趣的乡村生活图景,令人神往。一位教师教学时,并没有让学生去通篇翻译,一句、一句地解释,而是把“人”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引导学生在粗略理解字词的基础上,重点抓住“相媚好”“无赖”等词语去阅读感悟,从中体会老夫妇的吴侬软语,醉里欢笑,谈笑相悦的柔和乡音和自给自足之乐,以及小儿的顽皮和可爱,从而突出了重点。
2.拎“线”。就是纵向的把握,是深层的整体把握,犹如串珍珠,就要抓住串珍珠的线。一是结构线。即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去皮肉见骨干。二是主旨线。即不仅要准确地归纳出主旨,而且要悟出体现主旨的层次,去其骨见其魂。三是情感線。即要悟出主要人物或动物、次要人物或动物,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比如,《祁黄羊》的教学,就可以抓住“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一中心句,以“找出文中表现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为主问题进行整体规划。再借助探讨深究、分角色朗读、读中感悟、想象说话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祁黄羊一心为国、处事公正的品质。这样设计,就把对教材的线性梳理变成了立体式的整体架构。
3.联“体”。就是把两三个相互关联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以捆绑的形式进行整体性教学。这样,不仅实现了信息的整合,扩大了教学容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深度把握和体会。比如,我曾经在教学《人类的“老师”》时,就把课文介绍的三个例子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教学,既避免了一个例子、一个例子的繁琐讲解,缩短了教学时间,又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三、要言不烦教不厌——教法选择需简要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语文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陶行知也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虽然说“教无定法”,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贵在得法”,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如今,不少教师上课(特别是公开课)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了“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他们热衷于选用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从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在这方面,一些名家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语文教师是要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哩啰唆,只要能使学生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既没有表演,也没有课件,却受到好评。好就好在指导学生五读课文,于是,课堂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索,即“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来感受语言、感受精神内涵”。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学生感悟文本、理解语言、情感升华等情感活动层次分明、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显示出别样的精彩。
2.说。说是表达运用,同样不可忽视,当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作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讲。这样的说类似于演讲。课堂上可自我演讲,小组演讲,班级演讲,学生们课堂发言时讲得非常精彩。这样有条有理地讲一大段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的话,不是零打碎敲,不是信口开河,不是瞎蒙,这与“挤牙膏式”的“磨嘴皮”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还可以讲故事,复述课文内容,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各种形式的讲。
3.写。“写话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的实质保障;既是语文各种能力的良好实践,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语文教学的“田园式”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单而不失独到,简洁而不失精彩,简要而不失实在,简练而不失到位,简化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追寻的“田园式”,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田园式”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洗礼”,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