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西藏 拉萨 850000)
地质灾害在正式爆发之前都会显露出一些征兆,通过做好前期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可以及时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从而起到减少社会经济损失,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
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所处区域的地形条件有直接联系。我国领域面积广阔,但是地形却呈现出不规律分布的趋势,例如我国东部地区,虽然是以平原地形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丘陵、山区等地形,在自然灾害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地面沉降的灾害性问题。而西部地区的整体地势偏高,山体众多,在此类地形条件下,非常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尤其是在地形过渡的区域,由于板块活动比较活跃,非常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地质灾害的发生诱因中,地质因素也属于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地质结构是由地壳活动形成,在长期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地质结构会出现多种类型的表现形式。就其形成结构来看,可以将其分为泥岩、石灰岩、花岗岩等,而从其形成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将其分为沉积岩、变质岩等。地质结构越复杂的区域,其岩石结构的韧性也更弱,在遇到外部应力时,很容易出现结构瓦解的情况,如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区域,其地质结构松散度较高,在遇到较大外部应力时,便会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此类型的地质灾害。
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是以气候条件为导火索,气象因素也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区域都有较为明显的气象特征,如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此类气候的典型特征便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所以在夏季多雨的时间段内,也是地质灾害发生率最高的阶段。例如,南方很多城市的年降水量非常充沛,同时部分区域属于山区,在遭遇连续降雨天气时,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
在水文因素中,其主要是指地下水相关的参数指标,如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所在位置、地下水层岩性、地下水存储量等。此类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形成存在着相互作用,地下水作为水循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与地表水资源保持着相互关联的状态,在遇到一些强降雨天气时,由于岩层渗水速度小于降雨速度,此时便会导致地表水水位上涨,若一直处于该状态,那么在水位突破临界点之后,便会发生洪水灾害。
除了上面描述的自然影响因素外,人为因素也成为现阶段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该因素的主要体现形式为区域建筑工程的修建,以水利工程为例,该工程修建的主要目的是对水资源进行重新规划,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对其进行设计时,容易忽略工程的抗洪等级,面对常规降雨天气时,水利工程可以满足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工作,但是在遇到一些恶劣天气时,水利工程本身的抗洪能力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从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收集野外资料信息时需要进行宏观微观的综合考量,组织项目调查小组成员对灾害的特征、形成、参数等具体机制进行集体讨论,形成统一共识后再进行调查问卷的分工。根据表格进行数据收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确定平面度与表格间的合理逻辑关系。表格填写完成后进行互相检查,对于异样部分经讨论再统一修改,随后进行下一个任务点的调查。但是在实施具体项目中可能受到时间、任务量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调查表填写并不全面细致,此时需要合理控制项目的时间点。
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前,不仅要组织相关部门参与到地质防灾中,还要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到此工作中。应当重视对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重要性,重视宣传的力度,在宣传其危害的同时为公众普及相关参与知识、防范知识等,鼓励其积极参与到信息调查、灾害防治的工作中。与此同时,要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积极的协商与沟通,获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开展地质灾害工作时,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勘察技术,如全球定位技术、传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以此来获取比较完善的时空数据信息,从而提升调研结果的及时性。并且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时,可以借助云计算技术、专家系统、三维模拟技术等先进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三维模型展示,同时可以模拟一些恶劣天气的应用数据,得出在该状态下,区域地质变动情况,从而得出更加直观的时空数据,以时空数据为基础展开信息挖掘工作,提升数据分析结果的有效性[1]。
在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3S技术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该技术是融合全球定位系统、传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图像的可视化特征,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借助全球定位技术对目标数据信息进行精准采集,而传感技术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传输,最后由地理信息技术进行高程模型构建,搭配三维成像技术,等比例展示出目前该区域的地质结构情况。结合以往的地质灾害分析数据,来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性预估,从而提升调研数据的应用价值。
在具体应用中,部门应构建监督管理体系,体系中明确标注每个应用环节的主要内容,同时对于数据分析结果的单位进行统一,便于后续数据分析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且在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次监督管理做好记录,标注需要改进的相关内容,在下次监督管理中对其进行重点监管,使地质灾害数据分析过程可以保持持续改进的状态,从而提升地质灾害数据分析结果的应用价值。
在完成数据分析任务之后,需要做好原始资料的交接工作。很多数据信息采集工作量巨大,需要较长的时间成本来完成。同时,此类资料在完成该项目应用之后,也可以为其他项目的执行提供数据参考,减少实际的工作总量。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原始资料需要做好材料分类处理工作,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数据交接,将其进行妥善保存,使其在其他项目中可以发挥出既定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随着可利用土地资源总量的减少,居民的区域密集度也在提升,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有时会爆发一些地质灾害,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需要对地质灾害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采集到的相关数据信息,分析区域潜在的灾害风险,提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提升区域生活环境安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