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研究,怎可留遗憾?

2019-01-23 02:21孙燕华
中国生态文明 2019年3期
关键词:共生文学作品作家

□ 孙燕华

“文学是人学”。生态文学虽然没有改天换地的力量,但能够对人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关注生态文学发展,深入开展生态文学研究,揭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通过文学作品传播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学作品,是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担忧而产生的,与近现代工业飞速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之所以会出现生态文学,主要原因就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出现。

作家怀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文字,表达了他们对环境危机的深切忧患。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对简朴生活的倡导,有对天人合一的生动阐释,有对人类掠夺和摧残自然的揭露,有对人类不断膨胀的欲望和贪婪本性的批判。作家的文学作品不仅为生态思想的提出和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为生态思潮的发展推波助澜。

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将环境保护问题摆到了各国政府面前,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英国的爱德斯·赫胥黎曾无限感伤地说,寂静的春天使他想到英国诗歌的题材已失去了一半。

中国有很多生态作家,如撰写《伐木者,醒来!》《守望家园》等多部报告文学的徐刚,著有长篇纪实作品《世纪之痒——中国生态报告》等多部纪实作品的哲夫,著有散文集《青羊消息》《狐狸的微笑》的胡冬林,还有李青松、沙青、岳丘非、刘贵贤、乔迈、陈桂棣、陈应松、郭雪波、胡发云、张抗抗、杜光辉、苇岸、王治安、包国晨、温亚军、姜戎等。很多作品关注森林砍伐、草原沙化、淡水资源匮乏、黄河源头萎缩、动植物保护等问题,呼吁呐喊,警醒世人。

在欧美,生态文学研究相当繁荣,在上个世纪后期就已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各种研究文章在学术期刊、出版物、学术会议、学术项目以及专辑专栏中大量出现,成果蔚为壮观。这些研究在提高生态意识、减少生态破坏、控制生态污染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但是我国在生态文学领域的研究仍然相对滞后,没有形成本土生态文学研究的气候。许多作品中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所传达的重建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意识,以及作者所提供的处理生态危机的思考,没能得到更加广泛的揭示和推广,是一种遗憾。

希望我国的文学研究者们能更多地关注国内的生态文学创作,去揭示本土生态文学中所蕴涵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智慧,去探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问题。希望通过广泛深入的生态文学研究,能够为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生态危机、了解生态现状、提高生态意识、增强生态智慧、处理生态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希望在文学作品和生态文学研究的引导下,我们对“和谐”这一美丽字眼能有更多鲜活的文学想象,对生态文明的愿景能有更为具体的认知和更加强烈的自信。

猜你喜欢
共生文学作品作家
作家的画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