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期刊的初心

2019-01-23 03:50奚春雁
计算机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期刊专业老师

奚春雁

到2018年底,《计算机教育》杂志创刊整整15年了。记得创刊一周年的时候,第一次写主编寄语,题目是“迎着阳光走来”,接下来几年的主编寄语就成为阳光系列,“在阳光下播种”“在阳光下耕耘”“阳光下的期盼”……为什么用了如此多的“阳光”呢?因为教育是阳光般的事业,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是人类传承文明的根;有了教育,才能播种思想和精神、播种知识和文化,才能收获充实、收获力量、收获高尚、收获人才。

教育的地位如此重大,作为专业教育类的期刊,责无旁贷要在专业培育和思政树人方面担负起引领、促动和导航的作用。这份刊物不是发发论文就算了,更不是毫无计划地守株待兔式完成作者的投稿就万事大吉。深思后的探讨引发方向性的指引,对政策的正确解读从而寻找更适合的教育方针;给教者以灵感,给学者以启迪,这才是一份称职的专业学科教育类期刊。

办刊多年,遇到最多的问题是《计算机教育》什么时候进入核心期刊,这问题回答起来很是冗长而恼火,因为在中国期刊事业的发展道路上也有一个引领的问题,但只要看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收录的教育类刊物的数量以及可怜的专业学科教育类刊物空白的现状,就知道回答这问题有多难了。

在这里想引发的思索是,是不是进入核心期刊的刊物一定优秀?核心期刊是不是那么重要?是专业教育有问题还是评价体系有问题?

曾有一份统计报告显示,2013—2016年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发表的论文中,被引频率国际排名前1%有15所高校,其中中国高校有7所!期刊是国际一流期刊,论文是高被引论文,那么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研究成果世界第一”,恐怕业内所有人都会出汗的。有意思的是,观察历届图灵奖得主可以发现,他们发表文章的数量远远少于中国的学者。这种矛盾的结论只能令人质疑两件事情,一是刊物的权威性,二是被引数据的真实性。不得不说,国人追逐名利的习惯或多或少已经渗透到国际学术领域。

事实上,每份刊物都有原创时的宗旨,也就是初心,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因为各种因素造成偏离,就如同教育的根本是人才的培育,而不是竞相评估的高校其他指标。衡量一所高校和一位教育家的价值不是统计其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而是历数其培养出多少贡献社会的学生。卓越的教学能力才是评估一位教师的首要能力;育人和树人的效果才是评估一所学校的首要标准。学校的本职是以教学为中心,而不是以科研为中心,更不是以行政为中心。这样说的意思并非要高校放弃科研,教授们只投身于教学,相反,科研水平恰恰是教学的坚强后盾,是教学水平的助推器,“教”“研”相长,关键是如何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去开发和引导教学的方向。美国的顶尖大学都是依靠丰硕的科研背景,同时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才有了那么多诺奖得主、图奖得主,这些既搞得出科研成果又带得出人才后备的教授才是真正的大师、真正的教育家。大学,首先要具备大师,否则“钱氏之问”便无解。

近几年的高校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反馈的结果令人担忧,本科教育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学校性质类别不明、学科和专业层次混乱,课程体系不合理已经不在少数了,这一点从教育部专门召开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高调提出“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就可以看出整改的力度和急迫性。“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界最强烈的呼声。

但任何事情的进步都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教育的进步更是如此,历经峰回路转,回归教育初心,这样深固根基的进步一定是浸润式的。从教师的素质到课程体系的整合,从大学本科的入学招生到专业培养计划的完善……既要衔接又要引领,虚实兼顾同时强调落地,打牢教育根基而后慢慢收获人才。《计算机教育》杂志这个舞台,就是为计算机专业这个领域教育的改变和进步而生长、而发声、而作为。

我们身边聚拢了大批的作者和读者,这其中不乏倾心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园丁教授。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准,同时全神贯注于对学生学业的输导。

北京大学的李晓明老师,从前些年致力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到目前的中学和本科贯通教学研究,他的脑子一直在如何“教好书”和如何“教出好学生”这样的命题中思考。怎样翻转课堂效果更好?怎样让MOOC成为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怎样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让学生发现“原来自己也有认真听讲的能力”?为了因材施教,他甚至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自创自编课程,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不久前的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李老师为大家分享的报告题目是“课里乾坤”,这题目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一位对自己的教书事业津津乐道,为自己的每一次精彩课堂乐在其中的老师的精神世界里。

廊坊师范学院的米新江老师,一个自称草根的普通二本院校的老师,却早在10年前就发现和充分利用了包括MOOC在内的信息化手段,利用翻转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米老师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平台,运用独特的3个方法(授之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受之以愉: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渔之以渔:学生自己摸索出捕鱼的方法),让一所二本院校的学生脱胎换骨,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的佼佼者,成为人们眼中与北大清华毕业生比肩的“聪明人”,成为社会的强者,因为他们得到的工作和薪资甚至是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得不到的。这3个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业务能力,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人文品德。米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的故事对于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应该会有很大的启发。

除此而外,还有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己任,多次率队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并获三连冠的上海交大俞勇老师;还有注重课程融合和衔接,以计算思维和哲学思维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天津师大王立柱老师;还有以“逆袭”模式著称于计算机教学一线、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引发学生共鸣并因材施教的烟台大学贺利坚老师……

这些老师是《计算机教育》杂志的珍贵资源和坚强后盾,他们就像一束束光,照亮教书育人的林荫小径,让每一位学子快乐努力,尽心成材;他们就像雪山上甘醇的泉眼,汩汩流向四面八方,感染所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线教师,使他们深深领会自己在这个崇高的岗位上的作用,深深领会自己的每一种思想和理念作为精神财富的传承价值。作为教育媒介,我们要兑现的,就是要让这一束束光照射得更宽,让这汩汩甘泉流淌得更远。

爱因斯坦说过,“不是所有能被计算的东西都重要,也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能被计算”。创刊15年来,刊出的内容服务了多少读者,组织的会议、活动和竞赛激活了多少灵感并引发了多少深思,为高校和教师创造了多少机会……我们无从考证,我们只要记得在“服务”这两个字上面下工夫,服务教学一线、服务专业提高、服务人才培养,努力促成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无忧,促成人才成长无忧,这是我们的天职,也是我们的初心。

猜你喜欢
期刊专业老师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期刊审稿进度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