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奉贤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的梳理和分析

2019-01-22 13:30王晓红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长制奉贤区保洁员

王晓红

(1. 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上海200063;2. 上海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办公室,上海200063)

奉贤区自2017年参加住建部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成效工作上不断思考和创新,操作方法与时俱进,层出不穷。笔者通过近期调研,查找了有一定代表性的村,对该区基层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梳理并分析,以其更好地应用和推广。

1 村级基本做法

1.1 首创“桶长制”

“桶长制”这一名词起源于奉贤区四团镇镇西村,该村拥有1 112 名60 岁以上老人,当初并不是推进垃圾分类最理想之地。2017年8月,村两委班子结合本村特点,通过整合村干部、村民、保洁员力量,将23 个村组划分为9 个网格,并推行“桶长制”,主要做法如下。

1.1.1 制定分明的职责

“桶长制”,共分三级。一级“桶长”,由村两委班子及条线干部承担,每位干部对网格责任区内的垃圾分类实行总体监督指导;二级“桶长”,由农村党员及志愿者组成,以每人结对10~20 户村民形式,指导结对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并每天查看和指导;三级“桶长”由保洁员为主,在上门收集农户垃圾时,还负责对每家每户的分类实效进行评判,并将情况进行反馈上级桶长。同时,每户干湿垃圾桶上都贴有收集员的名字,使每个收集员上门干湿分类收集的质量一目了然,确保每户分类到位,保洁员分类收集到位。

1.1.2 挂钩考核奖励机制

为了让“桶长制”有效运转,将“桶长制”与考核奖励机制挂钩,如一级“桶长”与年度考核评优挂钩,二级“桶长”通过志愿积分兑换实物奖励,三级“桶长”的薪酬则以按月计酬改为按辖区户数计算。村委会还将垃圾分类写进村规民约,通过农村的熟人社会监督,让小组长、村两委干部作为打分人,全体村民作为监督人,每月评比优秀及后进户、优秀及后进保洁员,在村公示栏公示;区、镇两级还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优秀、良好、合格村民给予一定奖励。

1.1.3 编制简单易学的分类方法

桶长们用简单易学的“二次四分法”方法对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把湿垃圾称为“可烂”,干垃圾称为“不可烂”,这样几次教下来,村里连七八十岁的老人们也能说出个所以然,分类实效及村民参与率大大提高。

1.1.4 从试点到全面推进

同年,四团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级“桶长制”管理在全镇推广,给国家住建部专家留下深刻印象,并被评价为“值得学习和推广”的经验。为使“桶长制”试点经验迅速扩大,区绿化市容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书面征求了全区各方意见,在总结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桶长制”试点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制定了《奉贤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桶长制”实施意见》(奉委办[2019]1 号)文件,以实现“分类作业标准化、层级管理责任化、群众参与自治化”为目标,“桶长制”在奉贤全区铺开。

1.2 一村一点,农村湿垃圾不出村

早在2014年,奉贤区以庄行镇西校村为试点,针对农作物垃圾占全部垃圾的40%~50%,丰收季更是多达60%以上的现状,开始了有机垃圾(主要为农作物秸秆及湿垃圾)处置的研究试点。首先利用原有垃圾房改建成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站,安装两台作物垃圾粉碎机,通过粉碎发酵处理,日处理1 t 左右有机垃圾,后经过技改,提升了垃圾粉碎处理效率及工人的安全系数,日处理作物垃圾量可达10 t。原本全村16 个组,收集生活垃圾需要18 个大垃圾桶,现在只需要11 个就能容纳村内生活垃圾,减量近40%。

随后,利用粉碎、发酵、分解等技术将湿垃圾、农业秸秆及河道水生垃圾转变为肥料的处置技术在全区农村中得到推广,全区156 个行政村全部配置了湿垃圾消纳设施,额定处置量可达780 t/d。

1.3 “1 元钱奖罚机制”

1.3.1 现状调研

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奉贤区西渡街道发展村两委班子针对本村现状进行调研:村域面积2.52 km2,由14 个村民小组和1 个工业园区组成(其中2 个已经拆迁),全村647 户家庭,户籍人口2 145 人,有证有房农户369 户,来奉人员5 600 人,工业企业80 余家,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地区。

1.3.2 制定方案

该村村级经济较好,每户村民有股份,村委会每年都要拿出部分收益作为村长效管理经费。按照全村369 户,每户每天认真做好分类奖励1 元,一年按365 天计算,设立了资金13 万元/年的垃圾分类奖励。对正确分类的农户每次奖励1 元,未正确分类的则由保洁员当着农户的面来进行分类,1 元钱奖励给保洁员。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发展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被确定了下来。

1.3.3 试点实施

2018年11月—2019年2月,在4 组、13 组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后,村民自主垃圾分类率达到59.8%。

1.3.4 全面实施

经村两委班子研究讨论决定,自2019年4月1日起在全村12 个组全面实施。该村的整体保洁工作给了外包公司,公司在村内配备了12 名保洁人员,3 辆环卫电瓶车,每辆都能装8 只240 L 大垃圾桶,一辆大型环卫车作为机动车辆进行环境整治。村里为每户村民家中配备了干湿两个垃圾桶,可以旧换新或直接购买的方式更换垃圾桶。

1.3.5 荣辱榜竞争

通过各村民小组宣传栏定期公布各家分类情况,一定程度上表扬了先进,鞭策了后进,村民们从一开始“争”钱变成了争气。针对租住的外来务工者比较多的现状,村委会通过房东教育约束检查机制,促使房东们不仅自己会认真分类,每天还承担起检查租房客的分类,1 元钱成了村民和保洁员之间的“赛道”。通过“1 元钱奖罚机制”和保洁员“上门回收”的方法,村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分类实效也得到提高,目前每天分出7~8 桶湿垃圾,17~18 桶干垃圾。

1.4 保洁员上门回收法

西渡街道北新村针对村里居住的本地老人多,大部分时候都在家,在学习了日本的垃圾分类方法后,结合本村情况,采用了定时上门回收法,保洁员每天下午4 时上门收垃圾,并挨家挨户指导村民正确分类干湿垃圾,对污染严重的垃圾桶告知村民及时清洗。相对于日本回收垃圾时间的严格,北新村推出了更加人性化的办法,分别在上午7 时和下午4 时,设置一天两次的垃圾回收时间,适应村民们刚刚“起步”的垃圾分类习惯。同时,保洁员的上门回收和指导,让曾经懂分类但却懒分类的村民,有了“紧箍咒”。并且,当村民们错过回收时间,在更远处设置垃圾箱,让村民意识到按时投放,才是更方便的选择。

2 几种模式分析

奉贤区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从源头分类到末端处置,有桶长制在分类源头的把控,有不出村、镇的湿垃圾处置设施,有不出区的生活垃圾处置循环系统托底,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农村垃圾外运量明显减少,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高。

2.1 “桶长制”构筑体制基础

借鉴“河长制”的“桶长制”就是一种责任制,让垃圾分类能够做到长效、常态,和河长制、路长制有异曲同工的意思,“桶长制”使得垃圾分类的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发动有力,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新模式。村里的桶长基本还掌管着村里的其他民生,可以综合推进村里其他各项工作开展,达到综合推进,协调共进的目的。

“桶长制”配套了层层考核。自推行“桶长制”后,垃圾分类被写进了村规民约,同时干湿垃圾桶上贴了收集员的名字,通过村规民约及农村的熟人社会监督,让小组长、村两委干部作为打分人,全体村民作为监督人,每月评比优秀及后进户、优秀及后进保洁员,在村公示栏公示;镇级组织专门工作组,每月检查考评通报;区级每月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所有行政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实效考评,按每户每年平均补66 元列入财政预算,每半年度根据第三方实效考评结果进行一次拨付,达到“优秀”评价等级的按每户奖励38 元计,达到“良好”评价等级的按每户奖励33 元计,“合格”评价等级的按每户奖励30 元计,如评价为“不合格”等级的将不予奖补,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推行“桶长制”后,通过第三方测评和评估,村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可以做到98%~99%,正确投放率可以达到85%左右,相比没有推行桶长制之前,提高了将近15 个百分点,可回收垃圾收集量也在不断上升。

“桶长制”构筑了农村垃圾分类的最基层的长效管理的群众基础,形成了具有奉贤特色的农村垃圾分类模式,可以作为农村垃圾分类的基础模式。

2.2 分类收运、分类处置是保障

2.2.1 收运

奉贤区村级转运车辆一般为一辆推车放置两只干湿分类桶,将两类垃圾分类转运至村庄垃圾分拣站进一步细化分类处置。湿垃圾即可烂垃圾(包括蔬果、厨余垃圾等)在农村分拣站内直接进行粉碎堆肥,一段时间后通过吸粪车抽取至农田作为肥料,对于混入其中量较大的农作物秸秆和茎叶,也可运至镇级湿垃圾处理站进行粉碎、脱水后沤肥,供附近农民还田使用。对于可回收垃圾,奉贤区在每个街镇(开发区、社区)确定1 家回收企业进行回收,在村分拣站分类后转运至镇级垃圾堆放点,满一定数量后预约回收企业来回收。有害垃圾,由区市容环卫所统一上门收集后,转运市级处置点。对于干垃圾,由镇统一运至小压站,再通过压缩箱统一运至垃圾焚烧场进行处理,其中大件垃圾经粉碎后,碎木料作为燃料棒资源回收利用,金属由回收企业回收。

2.2.2 处置

2.2.2.1 一村一站:实现湿垃圾不出村

全区156 个行政村156 套湿垃圾消纳设施,额定处置量780 t/d,为农村湿垃圾处置及农业垃圾的处置打通了出路,构筑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同时,从长远看,清运和处置等费用也大大下降,有效节省了财政开支。处置的肥料产品用于还田,提高了农田的有机物含量,改善了土壤肥力,也实现了湿垃圾不出村和资源化循环利用。

2.2.2.2 镇区处置设施:牢固全区垃圾处置硬件基础

奉贤区从2011年就开始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系统,按照区镇各担的原则,11 座镇级湿垃圾处置站(10 t 级200 万元,20 t 级250 万元、30 t 级500 万元)区镇各承担50%,小压站建设区级补贴20 万/座(一般一座小压站建设费用在40 万元),农村湿垃圾建设,每村补贴8 万元;9 座大件垃圾处置点, 区级承担设备费用600 万元;“两网融合”点、站建设回收点461 个,回收中转站9 个,按照区镇7∶3 比例补贴;此外对各类垃圾运输车辆区镇也各承担50%,据统计从2011年至今,投入垃圾分类设施设备费用已达3.6 亿元。

2.2.3 弊端分析

湿垃圾处置设施涉及占地、使用人力、维护成本、电费、排水等诸多问题。农村湿垃圾的量与农业垃圾的占比不同,季节性农业垃圾的产生峰值与低谷等问题,会使机器空闲时间过长,无法满足设计的处置能力,造成资源浪费。可根据实际地域情况,结合各村综合情况,精简数量,几村合并使用设施,减少闲置设备,使人力物力充分得到运用。

2.3 1 元钱奖励是激励

发展村的“1 元钱奖罚机制”确实激励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此方法激励效应明显,村民响应度高,但是要求村经济有基金保障,只适合在经济条件好的村中执行。一旦村民形成了良好的投放习惯,可适当修改或停止这种经济激励,改成其他激励方式。

若其他地区效仿,需在此法上进行适当优化,一是基金保障需村民事先投入,在以后的评定中进行奖励返还。二是通过房东对房客的约束制度,可以采取增加或减少适当的房租对房客分类成效进行奖惩。

2.4 上门回收是补充

北新村的上门收集是当前农村垃圾收集的基本方式,上门回收法是最普通的垃圾分类推进办法,且早已在部分城市化小区实施,此方法适用于面积大且户数稀少的小区,因此,在城市化的别墅小区及农村地区更加适合,且在农村地区的熟人效应下,此法更加能发挥效应。

2.5 不出区的生活垃圾处置循环系统是托底

奉贤区依托垃圾“大分流、小分类”系统,以“点、站、场、中心”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作重心,通过后端配置倒逼前端分类,近几年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处置不出区的内循环。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由镇收运后至镇级中转站。根据“就近分散,小型多样”的原则,全区共设11 套湿垃圾末端处置设备,采取全封闭密闭化工艺,将蔬果类垃圾、厨余垃圾、绿化垃圾等通过粉碎、发酵、脱水、除臭、烘干等工艺步骤,转化为初级有机肥料。额定容量130 t/d,确保每镇一站。一镇一站,使得菜场垃圾、居住区(非农区)湿垃圾全程消纳,干垃圾压缩收集。

同时,(1)区级的一区一场,即在奉贤中部生活垃圾中转站设置餐厨垃圾处置场,日处理量120 t,主要处置南桥中心城区和周边辐射地区的餐厨垃圾,餐厨垃圾做到日产日清。(2)一区一中心,即实现干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利用。2016年5月启动运行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中心,通过无害化焚烧干垃圾发电的处置方式,取代传统水运至老港填埋的处置方式,实现变废为宝(年发电量1.48 亿kW·h),同时节约了土地资源。

除此之外,目前正积极推动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二期)、区湿垃圾综合处置中心、区可回收垃圾集散中心、区装潢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中心等项目,不断推进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处置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步实现垃圾处置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

3 结语

随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上述模式已在各区逐步推广,各村根据自身状况,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分类推进方法,提升创造各种新模式,以其更加适应本区域农村的垃圾分类管理。但是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置渠道必须得到保障,还需要各方管理部门在处置的硬件设施设备、选址以及软件的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拓展和提升。

猜你喜欢
长制奉贤区保洁员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奉贤区金汇镇:“联”字特色谱写人大工作新篇章
节水专栏约稿(征稿)函河湖长制专栏约稿(征稿)函
“悦读”引领少先队员新成长——上海市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提升少先队员阅读素养的实践探索
从“阅读”走向“悦读”——上海市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以阅读引领少先队员新成长
我喜欢的一句话
推行湾长制的重点问题与优化进路
保洁员受伤,保洁公司该不该兜底剩余损失?
河湖长制
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