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视角下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2019-01-22 12:46杜欢政张菲菲刘飞仁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废弃物

杜欢政,张菲菲,刘飞仁

(1.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92;2. 天津拾起卖循环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300381;3. 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江西 南昌33004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连续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资源、环境及人口红利是支撑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和丰富,大量资源由地下转到地上,大量消耗、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成为社会运转的显著特征,资源约束越发显著,环境恶化趋势愈演愈烈,生态承载力岌岌可危,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亟需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动力面临考验。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纷纷涌现,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社会活动密集程度逐步提高,城市功能逐渐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所产生的废弃物与日俱增,废弃物的种类和材质也越来越复杂,城市成为一座座不断产生废弃物的大型工厂,垃圾围城成为困扰城市管理者的普遍难题。在此情况下,亟需找到新的产业,既能够支撑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又能够保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续利用。在此背景下,具有缓解资源短缺和减少环境污染双重作用,同时又能推动经济增长的资源循环产业便纳入了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力争当年替代原生资源13 亿t,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规模达到3 万亿元。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得以蓬勃发展,产业业态不断创新,产业地位不断跃升。2017年,资源循环产业年产值超过2 万亿元,就业人数超过3000 万人。在我国宏观经济优化转型升级过程中,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作为引领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生态化转型的绿色主导产业,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要求,使自身更加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文中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对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理解,以深化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认识,并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来分析和研判其发展趋势,提出优化建议。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要求

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席卷世界各国,给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世界各国纷纷选择大力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为促进经济复兴和增长的突破点。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想,并于2010年10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七大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节能环保产业由于其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而位列其中。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国内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肖兴志[1]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前沿性主导产业,不仅具有创新特征,而且能通过关联效应将新技术扩散到整个产业系统,能引起整个产业技术基础的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带动产业结构转换。刘洪昌[2]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是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空间大、节能减排优的潜在朝阳产业。因此,要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3]。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的讨论颇多,但有4 个重点特征构成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认识。

1.1 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

需求是经济的启动器。需求亦是产业演进的根本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则着眼更为宏观,面向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直接产品及衍生产品,无论是面向社会民生的共性诉求,还是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应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这一需求或许是现阶段解决迫切问题所急需的,亦可能是尚未被充分挖掘但随着时间演进将会凸显出来。现实及潜在的巨大需求,将内在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最终能够被切实的市场交易所反映、实践和运行。

1.2 符合国家及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选择的产业却不尽相同,如美国的新能源、干细胞、航空航天;日本的信息技术、新型汽车、低碳产业;英国和德国的新型动力汽车等。但是可以发现,产业的重要参考坐标系便是一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但是信息时代、全球村以及对生命质量的不懈追求等是各国共同而持久的关注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不带着前瞻性的眼光投向未来,而且充满了代表经济社会发展风向标的各种创新元素。

1.3 具有由密集创新驱动的巨大成长潜力

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原因,而“毁灭式创造”的技术创新正是产业前进的主要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创新密集型产业,必须具有足够的创新力[4]。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3]。而创新无不意味着某个领域的重大突破,并带来相对成本关系的转变、新的消费者需求的产生或者其他经济或社会因素的改变[5]。

1.4 具有广泛的关联性和影响力

无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将产生一系列的关联和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引起产业带动、重大技术突破、环境友好、国际竞争力提升[6]。而战略新兴产业升级不仅包括产业内部的工艺、产品、功能和跨产业升级,同时还会出现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升级的交叉过程,即产业的跨越式选择。产业升级还会引发地区之间的动态博弈,进而演变成区域间的非平衡战略关系[1]。

2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因

2.1 人类永续发展依赖于资源循环利用

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提是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能够延长有限资源的利用时间,必须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正是通过将废弃物不断转化为资源,重新投入到经济系统当中,而且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持续提高废弃物转化的效率和效益,最终目的正是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2.2 清洁美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而持久的追求

追求更高的生命质量,追求清洁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而迫切的愿望。正如面对全国雾霾时,每个人对于呼吸清洁空气的愿望便汇聚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宏愿,因此国家领导人也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内在本质与这一更高级别的生态需求不谋而合。资源循环倡导适度消费,以更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更平和满足的心态来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资源循环提倡合理生产,减少过剩与浪费,生产的每个环节实施清洁化和高效率。通过消费与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整个宏观经济的结构改善和效率提升。因此,资源循环产业的发展初衷与人类追求美好生态环境的愿望是一致的。

2.3 资源循环产业有巨大的创新成长潜力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引领的工业革命4.0 当中,人们对物质的依赖将大幅降低,更加注重从消费物品的过程中享受到的功能和效用;人们对物品所有权的要求会大幅降低,在共享理念和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下,“为我所用”将代替“为我所有”,物质循环的周期大幅缩短,物质循环的速度显著提升,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利用率的提升。这即是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资源循环利用方式的改变。在共享经济、互联网技术创新、智能化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带动下,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的模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效、节约、智能、清洁将成为描述未来主导产业的关键词,而以低碳、绿色、生态、环保为特色的资源循环产业必会位列未来世界主导产业之中。

2.4 我国资源循环产业发展能够影响全球资源循环的格局

我国的资源循环产业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广泛参与到国际资源大循环当中,是全球资源循环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在其发展初期,我国资源循环产业扮演的是废弃物的转化者和原材料的提供者。在发展的更高阶段,我国资源循环产业要实现资源循环链条上的地位攀升,由资源加工和处理者逐步向资源加工处理技术装备的提供者、创新商业模式的发源地、资源循环价值的提升者转变,在全球资源大循环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乃至影响全球资源循环的方向、路径和效率。

3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距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差距

3.1 传统认识限制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目前对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仍然存在以下认识:第一,将资源循环产业限制在某一具体领域,认识片面,比如将资源循环产业当做是收破烂、捡废品、清垃圾的活动,或者是等同于处理尾矿和其他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厂。第二,对资源循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其只是承接和处理末端废弃物的活动,地位低下,作用甚微。第三,对资源循环的必要性没有清楚认识,依赖于大量开发、粗放利用、随意排放的传统发展方式,对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重要意义缺少深刻理解。以上认识上的不足,仍然广泛存在于公众、研究机构及决策层面,很大程度限制了各种要素对资源循环产业发展的参与程度。

3.2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自身不清洁、不美好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对废弃物进行运输、加工、处理等过程中,在基地、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在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中,仍然存在不清洁、不美好的问题。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废弃物的二次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管理不善、现场管理松懈、秩序混乱、安全隐患、人身健康问题等频有发生。尽管资源循环产业与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相关,但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自身的不清洁、不美好,使公众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传统成见难以改观,甚至出现问题后,会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必要性进行全盘否定。

3.3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和转化力较弱

在互联网、智能化背景下,技术创新的速度显著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十分显著,特别是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制造水平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人力资源、资本投入、基础设施等构建的新型商业模式也在对经济社会变革发挥重要作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商业模式的出现正在改变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但是在资源循环产业领域,无论是创新要素的投入,还是创新成果的应用还比较少,对于资源循环产业升级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没有完全展示出来。近几年,在政策支持下,资源循环产业在产业形态、人才素质、技术水平、规范程度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但是对各类创新要素的强吸引力尚未形成,对科技、人才、资本的吸收转化能力较弱,对政策要素的依赖依然强烈。

3.4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横纵向关联程度尚不足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沿着废弃物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生产制造行业和生活消费场所;沿着同类相关行业扩展,可以联合垃圾处理、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活动;沿着产品生命周期,可以追溯到绿色设计、环保材料、清洁生产、生态足迹等概念;沿着资源循环所需的各类要素,可以扩展到科技、人力、资金、土地等主要要素投入,以及法律、咨询、培训、物流等生产性服务。只有通过沿着这些线索向横纵不断扩展,产业才能由单一扁平的模式向着立体化发展,进而带动相关领域的协同进步。但是目前产业受到种种限制,还未能实现快速关联扩展,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因此,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与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有一定差距,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引导、推动和加强。

4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与建议

从生态文明战略高度出发,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进行定位。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应该以促进资源持续利用、维护美好生态环境为目标,着眼于国际资源大循环,服务于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为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发挥作用。资源循环产业服务于全社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目标,应该首先加强对废弃物收运、分拣、加工、处置整个流程的清洁化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废弃物处置水平,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应广泛吸收其他领域的先进科技和优秀人才,借鉴先进的商业模式,用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和创新技术来重塑产业体系,提高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资源循环产业还应与生态设计、绿色制造、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领域加快融合,相互促进,在生态文明战略的统一部署下,为了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共同梦想,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不断发展。

4.1 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进行顶层设计

明确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功能和作用,明确其为资源循环的主要产业载体,参与国际资源大循环,从资源循环规模、去向、强度、国际分工、进出约束等进行科学规划,涉及到战略重要物资的国际循环,要加强政策设计和指导。明确资源循环利用是国家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门,强化资源循环对于我国资源利用体系的重要作用,将其纳入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相关规划、计划当中,对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计算和预测。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促进资源循环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从城乡规划、环境治理、垃圾处理、新城镇建设当中,体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保护环境的理念,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加快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规划、标准、管理办法、指导原则等的出台,从制度体系上保障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与国家鼓励的技术经济创新方向相结合,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运行提供法律依据。

4.2 梳理和制定资源循环利用相关标准

由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多面对的是废弃物,其加工处理技术较为复杂,相关标准也处于空白、欠缺和分散的状态,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标准体系,在工厂建设、生产加工、现场管理、贸易结算等方面也多是借鉴其他领域的同类标准,而没有形成符合产业自身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应针对资源循环的全流程、全体系,建立符合产业发展实际,与其他标准相衔接,对产业发展有规范指导作用的标准体系,加强对标准执行贯彻的管理。

4.3 更大力度开放资源循环产业市场

资源循环产业涉及工矿固体废弃物、废旧商品、生活垃圾、产业废弃物以及危险废弃物等,而在这些领域目前仍有诸多准入限制,对民营资本、中小企业、风险投资等还没有放开。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去废弃物处理处置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范畴,各级政府下设很多机构和单位开展相关活动。应该对资源循环产业领域所涉及的具体方面进行进一步细分,对不属于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开放准入条件,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社会资本等进入资源循环领域,提升资源循环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4.4 提高资源循环产业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把握产业运行规律,促进产业升级。对于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资源循环利用中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国家对知识产权予以保护,保证创新主体的利益。对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升级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发挥多元主体的创新能力,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实践。鼓励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创新运行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在发展中解决产业遇到的难题,提升产业的层次。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将成功经验、创新模式、先进理念等进行推广示范。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废弃物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电子废弃物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评《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书评)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管理的思考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