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作用轮主被动隔振器的复合控制研究*

2019-01-22 05:04李林峰张激扬罗睿智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18年6期
关键词:外环支腿压电

李林峰,张激扬,罗睿智

0 引 言

反作用轮是控制航天器姿态稳定与机动的重要执行机构.由其内部转子动、静不平衡量等引起的微振动力,传递至航天器本体后,会对高精度光学载荷的工作产生不利影响.通过额外布置隔振器,可以在宽频范围内降低反作用轮产生的扰振力[1]. 从有无闭环控制角度看,被动隔振器不加闭环控制;主动隔振器完全依赖闭环控制而未配置弹簧、阻尼,失效风险大;因此,结合二者优势的主-被动混合隔振器[2-3]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从隔振器构型设计看,由于经典的六支腿Stewart构型[4]体积、质量大,随着对隔振设计轻量化、小型化需求的增加,近些年,低于六自由度的并联构型隔振器[5]吸引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堆型压电执行器(piezoelectric stack actuator,PSA)响应快、体积小、能量密度大,是一种常用的作动器,但其存在的迟滞非线性会影响主动隔振性能.

根据扰动的特点,研究者们设计了不同原理的主动隔振控制器.例如,文献[6]设计了多频率、自适应的陷波器,以抑制磁盘驱动器的共振模态的峰值.针对未知、时变的窄频扰动力[7],文献[8]设计了基于扰动观测器和内模原理的反馈控制器,但由于高度依赖扰动模型,在频率相近的多频扰动作用下,控制效果不甚理想.考虑到建模、求解的复杂性,在多输入多输出主动隔振系统中应用H∞控制器具有一定优势.文献[9]利用H2/H∞混合控制的方法,改进了控制器降阶后隔振性能和鲁棒稳定性下降的问题. 此外,相比于回路成形、μ综合等其他H∞控制器,模型匹配的H∞控制器可以在设计阶段,直接配置闭环系统的阻尼,同时具有阶次相对低、运算实时性好等优点[10].

1 系统描述

针对某型50N·m·s大力矩反作用轮,设计了一款基于PSA的三自由度主-被动隔振器,体积和重量上均具有优势.如图1所示,隔振器采用四支腿构型,包括3个相互正交的斜支腿和一个竖直支腿. 竖直支腿由蝶形锥弹簧构成,额外提供竖直方向的刚度. 每个斜支腿中布置有一个PSA,提供主动力;弹簧阻尼模块由蝶形锥弹簧、金属橡胶组成,并与PSA串联,提供被动隔振的弹性与阻尼;支承轴套起连接与固定作用,并保护PSA不受切向力或力矩. 在使用时,隔振器上平台与反作用轮刚性连接,下平台与航天器的舱壁相连.

主动隔振的设计目标为:时域上,将被动隔振的输出进一步降低20%;频域上,设定控制带宽200 Hz,增加系统阻尼,削减被动隔振特征频率处,三方向加速度传递率的峰值.由此,本研究设计了内、外两环构成的复合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 内环控制利用粘于PSA表面的桥式应变传感器(strain gauge sensor,SGS),反馈其轴向位移,功能是补偿PSA迟滞引起的稳态误差;而外环控制直接反馈隔振器下平台的三轴加速度信号,实现主动隔振.

对于内环(位移环)控制,为了降低其影响外环带宽的可能,本研究采用了PI控制器,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待调参数少、带宽配置方便等. 对于外环(加速度环)控制,本研究采用了静态解耦器和模型匹配H∞控制器串行的方案. 在进行控制设计前,作两点假设:

假设1.设下平台加速度输出a=[axayaz]T,主动力单独作用的加速度输出ac=[acxacyacz]T,扰动力单独作用的加速度输出ad=[adxadyadz]T,三者的关系满足:a=ac+ad.即:主动力控制通路与扰动力传递通路二者独立,且下平台加速度是两个通路输出的线性叠加.

假设2.设PSA轴向输出位移为δi(i=1,2,3),此处假定由ad到δi的传递为零,即外环扰动对内环反馈无影响. 实际上,PSA的刚度系数相当大,约为2.5×107N/m,上述传递可忽略不计.

图1 隔振器结构元件示意图Fig.1 Structural composition of the target isolator

图2 复合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Fig.2 Architecture of the composite control system

2 内环控制的分析与设计

2.1 单斜支腿的动力学模型

沿斜支腿轴向,我们首先建立了它的动力学模型,原理图如图3所示.忽略重力的作用,写出相应的动力学方程:

式(1)中各变量的含义如表1所示.简便起见暂略去脚标i,压电堆净伸长δ为

δ=x0-x1-L

(2)

式中,L为压电堆静长度(m).接着,压电堆净输出力fex可通过静伸长δ、输入电压V、非线性迟滞量h确定

fex=kp(gV+h-δ)

(3)

式中g表示控制电压系数

g=AYd33N/(kpL)

(4)

其中:A为压电堆截面积(m2)、Y为零电场时弹性模量(N/m2)、d33为压电充电常数(C/N)、为压电堆层数.利用Bouc-Wen模型[11]描述非线性迟滞量h:

(5)

对于压电堆执行器一般取n=1,进而迟滞的幅值与形状可完全由3个比例系数α,β,γ表征.

图3 单斜支腿动力学原理图Fig.3 Body diagram of each oblique leg

表1 单支腿动力学方程变量及其含义Tab.1 Parameter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physical sense in dynamic equations of each oblique leg

变量含义mrw/kg反作用轮质量m/kg单支腿运动部分等效质量M/kg下平台固联刚体质量x0/x1/x2/m压电堆上端位移/压电堆下端位移/下平台固联刚体位移fex/fdis/N压电堆净输出推力/反作用轮运行扰动力kp/k/(N/m)压电堆本体刚度/支腿串联刚度c/(N/m)支腿串联阻尼

2.2 闭环分析与验证

式(1)~(5)描述了单支腿的开环动力学,对PSA施加PI控制

(6)

式中,Kamp为电压放大器增益,KP和KI分别为比例和积分增益,ui为参考输入,Ksgs为位移传感器放大系数.由于PSA仅能承受正向电压,其输入电压可通过单极性的饱和函数表示:

(7)

综合式(1)~(7),得到内环系统的完整闭环解析模型.

为了验证PI控制器的闭环控制效果,在采样频率Fs=2 kHz的条件下,设计了两组实验. 第一组实验输入阶梯信号和低频扫频信号至单个PSA,幅值0~12 μm;第二组实验输入混合频率的高频正弦信号(18 Hz/38 Hz/138 Hz)至PSA,幅值0~15 μm;设定PI控制器增益为KP=6,KI=7.1×103,分别记录开、闭环情况下的PSA轴向输出位移,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单个PSA开、闭环跟踪效果对比图(上:阶梯与扫频;下:动态)Fig.4 Results comparison between open-loop & closed-loop PSA tracking of steps and dynamic signals

由结果可知:a)输入阶梯信号时,开环跟踪存在由迟滞引起的稳态误差,且随阶跃幅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约1.5 μm);闭环跟踪可以有效补偿该误差. b)输入动态信号时,开环跟踪同样存在滞后与误差,体现在输出峰-峰值的折损(约17%),并且该误差在指令下降时大于指令上升(这是由于压电堆卸荷过程比充电过程的时间更长);闭环后该误差被有效补偿.

综上,如果不引入内环控制,PSA在跟踪外环指令时将损失部分动态位移,进而不能输出足量的控制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PI控制有效补偿了峰-峰值误差,但输出仍与指令存在约1.5 ms的时延.

3 外环控制的分析与设计

外环控制由解耦器和H∞控制器两部分串联.其中,解耦器的功能是分配控制增益,由隔振器的几何特征进行计算得到.在H∞控制器的设计中,将利用辨识得到的系统模型,通过增广输入输出、定义理想模型,将控制器的设计问题转化成一般的求解次最优∞范数问题,再经过求解、降阶、离散化,最终得到满足指标要求的控制器.

3.1 解耦器的设计

为了对控制量进行合理的比例分配,需要根据隔振器的几何形状,设计一个解耦器.首先定义两组坐标系.设与第i个支腿固联的本体坐标系{Oi-xiyizi},原点Oi位于PSA质心,Oi-zi沿支腿轴向向上,Oi-xi在支腿轴向纵剖面内,垂直支腿轴线向下,Oi-yi由右手定则确定;设下平台固联坐标系{Ob-xbybzb},原点Ob位于下平台中心,三坐标轴方向的定义与输出加速度的3个方向一致.定义Oi-zi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φ,O2-x2在水平面的投影与Ob-xb的夹角为θ.

考虑第i个PSA作动时,将仅沿Oi-zi方向产生某个力,假想此力不加衰减地传递到{Ob-xbybzb}3轴,该过程输入输出之间的传递可由一个3×3的传递矩阵T表征

(8)

接着,解耦器DS设计为该传递矩阵的逆:

DS=T-1(φ,θ)

(9)

3.2 H∞控制器的设计

3.2.1 模型描述与辨识

首先,考虑外环被控对象的输入输出:将PSA控制输入,定义为外环控制的输入u=[u1u2u3]T;隔振器上平台的三轴加速度作为扰动输入d=[aupxaupyaupz]T;定义隔振器下平台的3轴加速度为输出y=[axayaz]T.接着,外环被控对象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传递路径,即控制通路和扰动通路,传递函数矩阵分别记为Gu和Gd. 扰动通路Gd表征了隔振器的被动隔振特性;控制通路Gu由3个3×3的传递函数矩阵串联

Gu=DSGpztGx2a

(10)

式中,DS为解耦器,Gpzt为PSA闭环动力学传递函数矩阵,Gx2a为PSA轴向位移到y的传递函数矩阵. 综上,结合假设1,被控对象的模型可由图5描述. 求解反馈控制器K3×3是下一步的设计目标.

此处,我们直接利用系统辨识的方法获得Gd与Gu的模型. 设定采样频率为2 kHz,对于扰动通路,输入上平台一个宽频扰动信号,收集上、下平台的3轴加速度数据;对于控制通路,分别独立向3个支腿输入10~200 Hz、全行程的扫频信号,下平台加速度作为输出;接着,经过10~200 Hz带通滤波后,使用N4sid子空间辨识算法对两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求解,并利用平衡截断方法对模型降阶. 最终结果如表2所示,Gd和Gu均分别由6阶的连续状态空间模型(Ad,Bd,Cd,Dd)和(Au,Bu,Cu,Du)给出,传递函数和对应矩阵之间的具体关系为:

(11)

图5 外环被控对象描述模型Fig.5 Model description of outer loop plant

3.2.2 问题形成与求解

为了求解反馈控制器K3×3,在前一小节定义的描述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测量噪声n、性能输出z和理想模型M,得到增广后的闭环控制系统,如图6所示.各环节的具体含义为:G的定义同图5虚线框内的部分,是系统的开环被控对象;M为满足性能指标的理想系统,也是闭环控制系统的匹配目标,是待设计环节之一;r是参考输入,其引出的两路之一直接输入给理想系统M,另一路与实际系统的输出y作差输入至反馈控制器K;Wn、Wp、Wu分别是对单位有界噪声n、匹配误差e1和控制量u传递的加权矩阵,也是3个待设计环节. 定义广义外部输入w=[rdn]T和性能输出z=[z1z2]T,则闭环控制下二者之间的传递为

(12)

式中:So=(I+GK)-1,Si=(I+KG)-1分别为输出、输入灵敏度传递矩阵. 至此,问题形成为一般的H∞控制设计问题:首先确定理想系统M和加权矩阵Wn、Wp、Wu,接着求解镇定的反馈控制器K,使(12)式中传递函数矩阵的‖·‖∞范数最小化.

表2 扰动通路和控制通路的模型参数Tab.2 Model parameters of disturbance and control transmission path

图6 增广后的闭环系统示意图Fig.6 Block diagram of extended closed-loop system

(13)

M的模态特征值、频率和阻尼比,如表3所示.

其次,考虑加权矩阵的设计.由于对称性,Wn、Wp、Wu均设计为对角元素相同的3维对角矩阵,分别定义它们的对角元素为wn、wp、wu.上述对角元素须满足稳定、最小相位:

(14)

(15)

(16)

它们各自的频域特性曲线对比如图7所示由于加速度计的测量噪声随信号频率增加而增大,wn设计为高通滤波器:低频段噪声弱,滤波器幅值低,对测量噪声的加权权值较低;高频段噪声强,滤波器幅值高,加权值高.而wp和wu二者相关,分别设计为低通和高通滤波器:在闭环控制的设定带宽200 Hz范围内,低频段匹配理想模型的需求明显,因此wp幅值较大;随着频率的增加,PSA的动态输出能力有所衰减,此段应尽量满足能量最优,wu幅值增大而wp幅值降低,有利于节省控制能量消耗.

表3 理想模型M的特征值、频率和阻尼比Tab.3 Eigenvalues, frequencies and damping ratio of matching model

图7 3个加权矩阵对角元素的频域特性对比Fig.7 Comparison on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f three weighting matrices’ diagonal elements

再次,利用求解双Riccati方程的经典算法[12],计算得到24阶的次最优H∞控制控制器;接着,再次利用平衡截断方法对结果进行降阶,控制器被简化为6阶;设定采样频率为2 kHz,经过双线性变换离散化,最终得到的控制器为

(17)

其中K(z)的分子、分母的具体表达式如表4所示.

表4 控制器K(z)的分母分子表达式Tab.4 Expression of controller K(z)’s denominator and nominators

4 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复合控制的效果,我们搭建了综合测试平台.平台由振动控制系统、反作用轮及其驱动组件、微振动测试台组成,其实物图如图8所示.振动控制系统的底层包括了传感器、执行器、信号处理器、放大器、I/O板卡、处理器和上位机PC,它们的具体型号和连接关系如图9所示.其中,信号调理仪为加速度计提供恒流源,并对输出电压提供滤波与放大;毫伏放大器放大SGS毫伏级的输出电压至伏级;电压放大器将0~10 V的控制电压放大至0~100 V,用以驱动PSA.上位机提供MATLAB SIMULINK开发环境,利用PXI-8840处理器和实时仿真模块,实现实时控制. 反作用轮的驱动方式为闭环直流驱动,可以精确控制轮体转速.微振动测试台用以隔离由地基传递的振动.

1)反作用轮稳速工况下的控制效果.

设定反作用轮稳定在1 500 r/min和3 000 r/min两个转速,分别记录开环和闭环情况下的加速度输出,结果对比的时域曲线分别如图10和图11所示.由于传感器两通道的动态特性不完全一致,结果示出的x、y方向加速度并不对称,但闭环结果相比于开环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衰减:a)1 500 r/min情况下,3轴输出加速度的时域均方误差值(RMS),由开环时的{2.71×10-2,1.97×10-2,6.88×10-3}m/s2,降低至{1.91×10-2,1.31×10-2,5.72×10-3}m/s2,衰减率为{29.5%, 33.5%, 16.9%};b)3 000 r/min情况下,3轴输出加速度的RMS由开环时的{1.74×10-2,2.21×10-2,6.41×10-3}m/s2,降低至{1.31×10-2,1.65×10-2,3.81×10-3}m/s2,衰减率为{24.7%, 25.3%, 43.7%}.因此,上述两个转速情况的结果基本满足时域设计目标要求.

图8 综合测试平台实物图Fig.8 Photograph of the overall test bench

图9 振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连接关系Fig.9 Implement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of the vibration control system’s hardware and software

图10 反作用轮稳速工作在1 500 r/min时,开、闭环输出加速度时域曲线对比Fig.10 Comparison of open-loop & closed-loop time-domain output accelerations during RWA’s working at 1 500 r/min

图11 反作用轮稳速工作在3 000 r/min时,开、闭环输出加速度时域曲线对比Fig.11 Comparison of open-loop & closed-loop time-domain output accelerations during RWA’s working at 3 000 r/min

实际上,从扰动传递来源考虑,反作用运行产生的微振动力,绝大部分来源于转子的不平衡,并与转速成正比[13]. 依此理论,1 500 r/min和3 000 r/min稳速工况下,扰动力幅值最大的频率分别是25 Hz和50 Hz;由于这两个频率高度接近理想模型M的特征频率(表3),受闭环阻尼比升高的影响,复合控制器施加的控制量显著,进而主动隔振效果最佳,验证结果与设计初衷相一致.

2)转反作用轮转速变化情况下的主动隔振控制效果

将反作用轮由1 500 r/min稳定升速至2 500 r/m(升速速率设定为340 r/min).由于记录时间较长,这里以频域的能量谱密度(PSD)为考察指标,分别在开、闭环情况下,记录全过程3方向加速度输出,绘制其PSD曲线,结果对比如图12所示;选取局部峰值点,记录幅值及相应频率,结果对比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相比于开环情况,在复合控制的作用下,仅ay位于55 Hz和111 Hz处的峰值有微小抬升,其余各方向加速度输出的PSD峰值均有不同程度(7.9%至29.2%)降低;此外,ax、ay、az能量密度最高的分量(均位于26 Hz附近)全部得到有效衰减,分别降低了17.4%、21.1%和11.2%,再次证明了复合控制下主动隔振的有效性.

图12 反作用轮由1 500 r/min到2 500 r/min升速全过程,开、闭环输出加速度的能量谱密度图Fig.12 Power spectral density (open-loop & closed-loop) of output accelerations during RWA’s whole accelerating process from 1 500 r/min to 2 500 r/min

5 结 论

围绕一款基于压电堆的主被动反作用轮隔振器,以被动隔振为基准,本文提出了一种内、外环结合的复合控制主动隔振方案.首先,为了消除压电堆迟滞非线性引起的输出位移误差, 设计了PI内环控制器, 占全行程17%的峰-峰值折损得到有效补偿.接着,设计了一个由解耦器与模型匹配H∞控制器串联而成的输出反馈外环控制器.最后,以反作用轮稳速、升速两种工况为例,通过实验验证了复合控制的有效性. 结果表明,稳速工况下,转速位于1 500 r/min和3 000 r/min时主动隔振效果最显著,扰动输出进一步衰减约20%;升速工况下,三向加速度输出能量密度最大的分量,分别衰减17.4%、21.1%和11.2%.

表5 峰值频率与能量谱密度的开、闭环结果对比Tab.5 Peak frequencies and corresponding power spectral density-results comparison under open-loop and closed-loop situation

在后续工作中,将重点考虑:1)针对内环控制下PSA的位移输出的时延,考察其对外环稳定性的影响;2)考虑采用分段控制参数,实现更宽转速范围内的主动隔振;3)现有系统采用加速度反馈,由于一般工程上的微振动隔离指标以力和力矩为基准,可考虑建立输出加速度与力、力矩之间相对精确的解析关系.

猜你喜欢
外环支腿压电
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通车
摩擦参数对压电执行器振动特性的影响
TLJ1 000 t 架桥机后支腿结构与分析*
潘王路南延南外环道路绿化工程设计
一种旋转顶升支腿的研制
压电周期板中耦合禁带影响规律分析
一种压电陶瓷建模与控制的新方法
基于AMESim的高空作业车支腿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建设
物理潜能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