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洋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互联网和青年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当代青年在网络世界中成长,网络也受到青年的影响。建设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是民心所向。青年是网民的主体,也应是网络治理的主体。广大青年勇于担当,积极参与清朗网络空间建设,无疑会给网络治理注入持久的青春活力和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截止2018年6月,我國网民总数达8.02亿,网民数量全球第一,电子商务总量全球第一,电子支付总额全球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互联网成为广大青年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中国网民以10-39岁为主,占80%;20-29岁的青年,全部上网、用网。当代青年被称为“网生代”、互联网原住民。目前互联网从业者的平均年龄为27.5岁,85后和95后占互联网从业者的80%,大批青年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这就是通常说的“双80”。
互联网以其超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渗透到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网络乱象也随之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广大青年网民响应党的召唤,积极参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从我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以“青年好声音”网络文化行动和青年网络志愿者行动为依托,在网上发出青年好声音,形成了强劲青春正能量。在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中,当前网上乱象丛生的状况得到有效扭转,网络舆论生态整体趋好,向上向好发展态势正在形成。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带来便利有多少,麻烦就会有多少,伴随着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声音杂陈,虚假信息、暴力色情内容、欺诈行为、低俗直播打而不绝,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网络乱象,不仅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而且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主战场。如何使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是全社会的课题。作为网民生力军的青年,应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自觉在互联网舆论领域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使网络意识形态中主流声音高歌猛进,始终围绕圆心,激浊扬清。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做正面网络意见的引领,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地进行网上正面宣传,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带动、凝聚亿万网民,廓清模糊认识,化解怨气怨言,引导和纠正错误看法,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其次要敢于斗争。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做安全上网,快乐上网,文明上网的先锋,对网上别有用心的言论、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极端片面思想,不沉默、不纵容、不随波逐流。劝阻网络不文明行为,揭露其危害,不信谣,不传谣,不浏览、不传播低俗内容,用高亢的正气歌压倒靡靡的小杂音。
占互联网从业人员80%的青年,应主动承担责任,依托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阵地,积极通过设计软件的运行规则进行技术屏蔽和技术规范,不让网络成为消减国家发展信心、消解民族凝聚力、妨碍社会平安稳定、影响青年健康成长的负面舆论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是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也是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希望。”青年接触网络更多、更便捷,也是互联网时代最大受益者,理应担当起清朗网络空间的中流砥柱。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