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之鸣,良药治疟救苍生

2019-01-21 17:35
中华儿女 2019年1期
关键词:青蒿青蒿素疟疾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时,神州大地一片欢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为屠呦呦作词《浪淘沙·诺奖》:“诺奖落京东,青蒿素名。良药治疟救苍生。百般艰辛实验难,医典启明。协作会战兴,递补相竞。古方须赖科技成。埋头干事何顾它,呦呦晚鸣!”

屠呦呦的这次诺贝尔奖创造了多项纪录: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中国医学界获得的最高奖项;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当得知自己获得这份荣誉时,屠呦呦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项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一户温馨家庭,书香门第的滋养,令她拥有开阔而富足的精神世界。1949年,她不幸患染肺结核,不得不中止学业,经过两年多的治疗,她的病情逐渐好转。

1951年,屠呦呦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学习生药学。在回忆自己患病期间,她说道:“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出于对医药的感恩与兴趣,从医之路,渐渐拨云见月,延展于她眼前。

疟疾是全球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疟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十分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955年疟疾的发病人数占19种传染病患者总数的60%左右。1960年代初期,世界上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的问题,东南亚尤为严重。

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全国60多家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旨在找到克服抗药性的新型抗疟药物。青蒿虽然在1967年时被列入“523任务”的中草药组的研究计划,很多实验室也曾做过青蒿提取,但并没有显著进展。

1969年1月,屠呦呦作为实习研究员,以组长的身份加入该项目。取得成果绝非易事。屠呦呦与团队成员系统查阅了古代文獻,研究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药,用了380多种提取方法,然而都以失败告终。在历经研究低谷之后,屠呦呦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寻得灵感——原来是要青蒿鲜汁!顺着这个思路,在190次实验失败之后,第191次实验,屠呦呦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提取,顺利得到有效部位。

1971年,屠呦呦通过乙醚提取出青蒿抗疟有效粗提物,抑制率提高到 99%~100%,成为获得青蒿抗疟有效粗提物对鼠疟、猴疟有100%抑制率的第一人。1972年,屠呦呦团队成功分离出一种无色结晶,后将其命名为青蒿素。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召开国际青蒿素会议,她第一个作报告,题目正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自此,青蒿素被世界所认可。

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1992年,再获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上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有数千例的疟疾患者得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100%。

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屠呦呦却并不为名声所累,她认为:“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荣誉,它不仅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也是一种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猜你喜欢
青蒿青蒿素疟疾
五月雨
青蒿可退虚热
疟疾,不再是非洲的“地方病”
某些自制汤或可对抗疟疾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提出合理方案
青蒿之内还有宝藏
输入性疟疾
乡野里的青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