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洪
(龙岩学院 福建龙岩 364012)
中国是个领土辽阔的国家,由于各地区经济、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很难统一规划。闽西老区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具有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和老区苏区优势,龙岩经历不断探索、提高、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把生态优势作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不断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但是,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闽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提高,工业化、科技化的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追逐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闽西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急需解决。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紧迫,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城市发展建设的潮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也进入新常态。故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就闽西龙岩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研究具有一重要的意义。
人类活动应该监理在与生态环境友好相处的基础上、要用共生关系的视角来审视文明演进与生态的影响[1],建立人与自然共生的整体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顺应生态发展规律[2]。农业发展应基于生态文明价值导向基础上来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农业的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凸显科学在农业生态发展的重要性。
长汀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城之一。早在1940年国民党政府在长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研究机构—“河田土壤保肥试验区”,到1985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1.5%。其水土流失源于社会动荡、促于缺煤少电、成于群众砍伐,水土流失制约着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拼搏,长汀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1985年至2011年长汀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多万亩,水土流失面积降为48.37万亩,比1985年的146.2万亩减少近100万亩,其中强度流失面积比1999年减少了13.57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1%,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8580吨下降到438-606吨,径流系数由0.52下降到0.27-0.35,含沙量由0.35kg/m3下降到 0 .17kg/m3,年增加保水6526.4万m3,保土128.47万吨。2011-2015年长汀县水利部门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8.07万亩,林业等部门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0.6万亩,据2015年底卫星遥感调查,长汀水土流失率从2011年底的10.26%下降到2015年的8.52%,下降了1.74个百分点。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方法,长汀县生态群落向多样性、稳定性演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长汀治理模式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带动产业发展,改善的不仅是水土流失的状况,当地的农村经济也同时获得受利。。长汀县通过引导水土流失区群众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花卉经济等生态产业,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60.51万亩,年产值23.46亿元。特别是重点水土流失区—河田镇,通过建立万亩杨梅、茶叶、竹业基地和千亩板栗、银杏、油茶基地,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河田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2360元增加到2011年5611元,增长138%。
长汀在农业发展中很好的运用了创新的机制,通过、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强化落实、加大监督、规范管理、依靠科技创新,最终实现治理成效与研究成果“两翼齐飞”、实现了农业生态化发展。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现状,需要继续走工业化道路,但必须摒弃传统工业化的弊端,这就需要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缓解我国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才能在产业工业化的过程中重视生态是否平衡、环境是否污染、生态资源是否可持续等相关问题。所以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生态文明的引领。新型工业化强调的是在工业发展中,以资源节约、排放减少或零排放、环境保护为着眼点,既要发展工业化,又要保护环境,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发展工业。
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循环经济理念生产。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对高消耗、排放的企业进行惩罚,同时对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生态生产的企业给与奖励。要让企业生产者意识到只有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开展生态生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构建环境友好型的企业,企业才可持续发展。
生态工业就是建立废物循环利用的生态链,通过企业之间的闭路循环体系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工业生产的零排放[3]。生态工业发展较好的典型代表有广西贵港制糖生态工业园,该工业园在生产进程中,通过废物变原料的物流循环生态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废物再利用,循环使用的成果是实现最终废物的零排放。闽西生态工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一)要加强生态工业方面的基础研究。我国的生态工业起步晚,需要在基础研究方面花时间,闽西矿产资源丰富,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应重点研究污染防治技术(特别是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废物零排放手段、适用于闽西地区的生态工业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等。
(二)要加强研究和开发建设生态工业园。闽西煤矿资源丰富,此前纯粹的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可以借鉴云南曲靖的局部经济循环运行模式来建设生态工业园,把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转变为下游企业开展生产的原料,通过延长生产链条,较好的实现闭路式循环发展。
(三)要抓好生态化技术创新。要在技术创新领域强化生态意识,构建生态文化;要加大生态技术创新资本,政策支持;要强化生态化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四)要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一是要对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市场化改革;二是要完善科研体系布局和科技资助体系;三是要营造“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外部环境。
旅游产业生态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集中各方面力量,以生态化为根本,对旅游产业进行产业链式的整体规划,规划过程中应该注重生态化的结合,特别是和农业的结合,通过旅游生态化的产业链拉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应以旅游生态化消费模式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作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保障。
以旅游产品和服务为抓手,推力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生态化。首先,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构建旅游产业物质和服务的内部循环系统,构筑完整的生态旅游循环产业链。通过推动废物的资源再利用,降低能源的消耗,为生态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构建局部的生态旅游景区,而且要通过构建中观层面的景区与景区之间的循环旅游系统,最终形成宏观层面上的景点与景点之间的旅游循环体系,实现旅游产业的全过程生态化。以闽西上杭县观音井百果园景区的发展为例,3000多亩的生态果园内种植着脐橙、蜜雪梨、红心柚、杨梅等十余种不同品种的果树,基本形成了一年四季有花开,一年四季有果摘的美景,被称为“红土地上的花果山”。满山的果树和树下悠闲觅食的农家家禽,还有幽静的农家小院,形成“采摘百果、欣赏百花、品尝蒸鸡、垂钓养生、步行健身、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这是典型的把旅游与农业相结合的生态化发展。通过种植不同果树、赏花摘果、林下养殖、餐饮、住宿等系列服务的“闭路循环网”方式,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
首先,制定、实施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标准,要以标准化的法律和法规进行制约达到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目标。其次,要做好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的生态旅游宣传,增强游客生态旅游消费的意识,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最后,要重视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建立旅游景点适应市场季节性和时段性的波动休养生息与环境补给机制,维护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4]。
产业生态化发展是目前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产业要较好的、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在生态文明的视角来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创新制度的引领。应该从生态产业发展的角度去制定具有创新性的生态产业经济激励政策。从政策上对有环境污染、资源掠夺型的企业进行制约和一定的惩罚,同时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型企业进行一定的政策鼓励和扶持。
二是科技创新驱动作为支撑系统。生态产业的发展要突破传统产业的瓶颈就必要引入创新的科技力量,通过科技的引领,形成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是产业整体规划,循环经济生态发展顶层设计。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资源的整合,对现有资源进行整体的规划,形成一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生态发展。不仅要着眼于一个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也可以把不同产业进行整合形成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