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语境下制造业人员的职业焦虑缓解对策

2019-01-21 01:46陈雪娇丁福兴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企业

陈雪娇,丁福兴

(1.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制造业必将首先面临这柄双刃剑的冲击。因此,本课题组试图在简要总结人工智能语境下制造业人员的职业焦虑水平与类型实证结果的基础上,从国家、企业和个体三个层次和不同角度提出缓解和消除职业焦虑的初步建议和对策。

一、人工智能语境下制造业人员的职业焦虑水平与类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将焦虑界定为:“焦虑是因为某种价值受到威胁所引发的不安,而这个价值则被个人视为是他存在的根本。”制造业从业人员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和即将到来的挑战与冲击,明显感知到了某些压力与不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职业焦虑。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流水线工人的职业焦虑是不容忽视的现象,部分严重者甚至具有自杀倾向。

本课题组成员采用自编问卷与结构性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苏州市部分制造业的167名一线操作工人和42名管理人员进行了关于人工智能引发职业焦虑的实证研究。

(一)职业焦虑水平

课题组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让被试进行焦虑自测,并对数据按照1-5进行转码赋值和统计。数据表明,调查样本的平均焦虑水平为2.52,为轻度焦虑。其中,中度焦虑水平(3.0)以上的被试达到了43.1%。

按照工种、性别、年龄和学历等标准将被试区分为不同群体进行比较后发现:一线操作工人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管理人员的焦虑水平;女性员工的焦虑水平略高于男性员工的焦虑水平;入职时间不长的年轻员工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年长的熟练员工的焦虑水平;较低学历(高中及以下)员工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较高学历(大专及以上)员工的焦虑水平。

(二)职业焦虑类型

根据问卷调查设计的焦虑源(焦虑引致因素)进行判别,人工智能语境下制造业人员的职业焦虑类型可以大致归为如下几种:

一是职业安全焦虑。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首先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大量替代,这一趋势自然会引发生产一线员工对失业下岗甚至整个行业消失的忧虑,以及对新设备和新工作方法适应能力的不自信。

二是职业创新焦虑。人工智能的引入无疑会带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永无止境的创新与开拓将成为企业生存的首要法则。因此,对于研发和营销等部门的人员来说,高效的创新将成为一直困扰其职业生涯的思考题。

三是管理焦虑。人工智能会产生方方面面意想不到的问题,从而增加冲突、危机和决策的不确定性,这对高层管理人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战略规划尤显重要。

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表明,某些职业焦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最为典型的焦虑源是失业焦虑(54.1%)和生产安全焦虑(40.7%)。

可见在人工智能语境下,制造业从业人员普遍产生了不同水平的职业焦虑。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必要积极探求职业焦虑的缓解对策。

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缓解就业压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由此而引发的制造业人员职业焦虑也不容忽视。针对不同的人群,国家相关部门可相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一)优先发展就业弹性高的产业

为了缓解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失业焦虑,国家可优先发展就业弹性高的产业,保障就业安全。根据库兹涅茨法则,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和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因此,为了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可将第三产业作为突破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4.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提升,2018年上半年达到了60.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2018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毛盛勇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51.6%。服务业是就业的蓄水池,所以服务业比重提高了,整个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就会提高。”因此,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就要在保证中国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积极实施人工智能扶持政策

为了缓解企业经营者、高层管理者的职业焦虑,国家可大力扶持应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使用转移性支付对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的企业进行相关补助,以减轻其压力。

1.加大研发资金的扶持力度

针对拥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政府应该帮助其获取足够的资金与技术,以克服初创期的困难。例如在AI芯片制造领域,紫光集团耗资460亿美元,在成都、南京建设两大半导体基地;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华虹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项目也在无锡开工。耗费如此巨大,无疑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投资压力。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芯片设计、制造领域仍存在很多弱点和盲点区域,例如芯片设计软件等基础工具仍然被美国垄断。这就需要国家在信贷、融资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优惠、扶持与奖励,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缓解企业经营者的竞争和发展焦虑。

2.增加企业转型升级的补助

为安抚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出于人道主义和相关法规制度的要求,企业应予以适量的经济补偿。同时,为了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企业需要对一部分有能力或有潜力的员工进行职业再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端正的工作态度,帮助其再次上岗就任。这对企业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国家如能给予一定的专项补助,无疑可以减轻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负担和后顾之忧。

3.实行税收减免政策

对于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可在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根据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免除企业应缴纳的部分税款,或者按照其缴纳税款的一定比例给予返还等,有助于缓解企业在技术投入初期巨大的经济压力。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既可以扶持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又可以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可谓利国利民。

(三)有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为缓解面临下岗威胁的弱势群体的失业焦虑,国家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消极保障与积极保障双管齐下的举措来保持其生活质量。

1.消极保障

对于失业人员,政府宜加大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力度,以解决其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一方面,对失业人群、低保户要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也要对产生职业焦虑乃至抑郁等心理疾病的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从物质与精神上给予其双重呵护,才能充分彰显平等、公正、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积极保障

从发展的角度看,国家承担通用性技能培训、指导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才能促进失业人群再就业,最终改善其生存状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为28982.0亿元(不含个人卫生支出),占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的36.8%;养老保障支出为27929.4亿元,占比为35.5%;其次为住房保障(18.9%)和社会服务(6.3%);占比最少的则是就业保障(2.0%)及残疾人保障(0.5%)。可见,国家在就业保障(特别是积极保障)方面的支出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三、改善企业微观管理,实现平稳过渡

(一)加强企业内外部的沟通与协调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势必会使大批从事简单、重复工作的一线操作工下岗和失业。如何安置这批员工,企业应从以下三点考虑:

1.选留骨干员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

为了避免企业大量熟练工人的整体流失,可进行必要的优胜劣汰,将一批技术过硬、可塑性高的员工留在原岗位,负责管理和维护人工智能系统等。由于这类人员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功底,因而在新劳动技能培训和提升方面相对较为容易,从而可以降低培训费用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

2.合理实施员工转岗分流

库克曲线表明,合理的员工流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可以技术变革为契机,将有一定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员工派往其他职位空缺的部门,实现企业内部劳动力的转岗与分流。在企业内部实现员工流通,让员工从事新的工作,开辟新的领域,有利于企业保持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激励员工努力钻研,积极进取,发挥鲶鱼效应的正向作用。

(二)积极进行战略规划与管理创新

为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企业一定要进行合理的战略规划与管理创新,以便扬长避短。

1.制定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手段。美国著名的咨询公司诶森哲(Accenture)很早就提出“战略明道,技术利器”,主张用战略链合技术来让公司更好地生存。因此,企业应依据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与自身的现实条件来制定战略规划,做到随机应变,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策略,以便适应新的技术进步和新的发展模式。

2.创新管理范式

企业只有做到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更加充满活力。管理范式的学习与创新,需要由上而下、从大局到细节的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内部市场、戴明循环、学习型组织建设、标杆管理、目标管理等诸多的管理理念与路径都需要大胆地践行并完善。

(三)设计和开展专项业务能力培训

为了避免人才流失和节约裁员成本,企业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防控:

1.积极开展特殊职业培训

企业要鼓励并引领员工学习新技能、新技术,延展和提升其业务能力,以便员工提前适应人工智能新要求、新技术、新模式。企业对员工集中进行职业再培训,从长远来看,既能节约用人成本,又能降低员工失业风险,增加员工的就业机会,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例如,海立集团曾举办动力学院,让工人读大专班、本科班,培训工人习得设备维护与产品检测的技能,使工人转型成为机器人管理者。

2.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引导员工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方案,有助于让其树立起充电学习、迎难而上的意识,及时调适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和焦虑心理。格林豪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五阶段说,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员工有着不同的启示意义。本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表明,职业生涯初期的员工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因此,企业应该重点引导25-40岁的员工学习职业技术、适应和融入组织、培养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未雨绸缪地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挑战。

四、提升个体调适能力,克服负面情绪

(一)积极调整心态,应对环境变化

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并非潘多拉盒子里释放出来的恶魔,它对于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并非有害无益。当个体产生过度的职业焦虑时,可通过以下方式舒缓、排解:

1.培养兴趣爱好,自主调节情绪

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健康、财富和幸福,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化解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困苦。面对职业焦虑,个体应主动采取积极措施,放松心情,调整状态,切忌消极怠工。听音乐、看电影、旅游、运动、向他人倾诉等都不失为减压的好方式。

2.通过专业技巧矫正不当心态

个体学习必要而又简单易行的心理治疗技巧,有助于矫正不当心态。一种基本技巧是学会反焦虑思维,通过训练大脑来转移注意力。注意力转移后,就会暂时忘却当前的烦恼,看到积极、正向发展的事物,从而增加内心的积极情绪。运用更加专业的心理策略(如“正念减压”和认知行为疗法),则可以有效地解决焦虑问题。

(二)不断学习新技能,提升劳动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任务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能够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的工作技能将被大量淘汰。因此,新技能的学习十分必要。

1.学习适应人工智能发展需求的专门技能

人工智能将会对传统制造行业进行一场颠覆式的变革,以终身学习的观念去探究新事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很多人工智能新技术正在逐步应用于制造业,如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用户侧需求数据的多维分析、为制造业专门开发的精准广告平台,等等。这还只不过是一场大的技术革命的序幕而已,所以不断学习和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已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2.提升职场通用能力

个体通过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增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等都是现代职场必备的基本素养,而这些软实力恰是人工智能很难模仿人类的地方,也就成为不易被取代的优势和特长。

(三)适时变换岗位,转换行业

如果人工智能的负面效应影响确实冲击到了个体的工作岗位乃至整个行业,那么转行、转业也不失为一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蹊径。个体在更换岗位或转换行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清目标行业的发展趋势

无论人工智能何时到来,第三产业都是无绝人之路的希望产业,餐饮、通讯、交通运输等行业都可供选择。个体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且有发展前景的目标行业,努力寻找机遇多、发展潜力大的岗位。

2.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

每个人都是凭借自身的优势而不是劣势来获得成功的,所以认清自身的一技之长和短板所在是十分必要的。个体不妨运用SWOT分析来帮助自己理清社会资源、看准发展方向,以免误入不擅长的领域而得不偿失。

3.寻找契机,果断转行

个体选定目标行业之后,不可犹豫不决,畏首畏尾。持续观望很可能错失良机,因此转行应当果决,以便抢占先机,抓住先发优势。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职业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2019:人工智能
职业写作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