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丽
(嘉峪关市生态环境局,甘肃 嘉峪关 735100)
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环境监测工作不断推进,人们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环境监察部门要不断深化环境执法,将法律作为核心,公正执法,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同时,要严格遵循执法原则,保障环境监管工作顺利发展。因此,本文阐述了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的现状,分析了基层环境监察执法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的强化措施,以期提升环境监测执法的整体水平。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新时代,非政府环保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履行环境监督责任。近年来,国家立法部门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提案数量持续上升,这有助于开展环境监察执法工作。
生态环境部门是环境监察执法的主体,是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者。过去,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缺乏统筹合作和区域分工,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产品认证、市场准入和绿色食品等领域逐步建立执法管理模式。新时代,环境监察执法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开展统一监督和管理,逐步实现环境执法的规范化和执法形式的多样化,规范执法对象的关系,防止执法不当、交叉执法等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外资企业入驻,使得环境监管执法对象日趋多元化,要明确界定执法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国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执法管理制度。环境监察人员必须秉公执法,依法惩处各种违法排污行为[1]。
当前,我国环境执法人员整体业务素质较低,使得环境法律法规难以有效实施。为了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环境监察执法,引导企业和大众参与环境保护,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现阶段,要充分发挥环境监察执法的督促和约束作用。为强化执法能力,保证执法效果,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不断充实人才队伍,配备专业的环境执法设备。
目前,在环境监察执法中,执法人员无法在现场进行处罚,难以对企业采取强制措施,执法力度不高。不同地方的环境监察执法水平差距较大,难以开展集中管理,使得监管效果降低。执法期间,部分执法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没有摆正自身与企业的关系,不能综合开展环境监察,最终影响执法效果。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新时代,生态环境部门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倡导人们爱护环境。同时,生态环境部门要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和具体职能,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强化环境监察执法能力。
基层环境监察机构是环境监察执法的具体实施者。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不断完善环境执法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使执法更加规范,科学执法,文明执法[2]。一般来说,环境监察执法人员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内部管理,理顺内部职能,严禁地方保护主义,从而不断提升监督管理能力。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持续增加人力、资金和设备等的投入,充实基层环境监测执法力量。
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从而不断增强环境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环境执法人员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生态环境部门应定期组织人才培训,将科学执法、文明执法纳入培训内容,倡导环境执法人员学习最新环境监测方法,不断储备专业的环境监察执法力量。
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综合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理念,做好相关普法工作,从而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爱护生态环境。
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执法效果。生态环境部门要强化专业培训,完善人才培训制度,以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职业素养。执法人员要熟悉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练操作环境执法设备,从而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生态环境部门要严格遵循相关环境保护法规,不断加大人才、专业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加强环境执法管理[3]。一是加强执法力量的建设。执法人员要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服务质量,确保能够胜任环境检查执法工作。二是加强专业设备和资金的投入,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当前,环境监察执法人员要树立自主学意识,熟练掌握各种环境监测方法和相关专业设备,提高自身的环境执法能力。
环境监察执法是生态环境部门践行自身职能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督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当前,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应主动改变传统的环境监察执法观念,熟悉和掌握新型的环境监测方法和执法设备,不断增强基层环境监察执法能力,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