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9-01-21 00:40陈广熙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9年6期
关键词:布点环境监测监测

陈广熙

(广州市越秀区环境监理站,广州 510170)

不可否认,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人们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使得废气、废水、噪声、固废等各种污染接踵而来。因此,为更好地开展环境预防和治理工作,人们应该从环境监测入手,从提高环境监测效率和质量入手,为环保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1 环境监测的意义

环境监测就是借助合理的方法和技术,对影响人类和环境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等进行检测,并对其变化进行跟踪,以此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等相关工作提供信息基础和科学依据。其监测对象涵盖了空气、水质、土壤、噪声和振动、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监测手段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手段以及遥控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监测过程一般涉及背景调查、方案确定、布点优化、样品采集和运送、试验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诸多步骤,简单地说,便是计划、采样、分析和综合[1-3]。

可以说,环境监测是一切环境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如用于环境质量的评价;基于环境污染分布寻找污染源,为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提供依据;积累长期的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容量的研究和控制以及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提供数据;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完善环境法律法规等服务提供信息支持等。但这一切必须以完整、精密、准确以及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环境监测质量为根本保障,这也是环境监测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

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对环境监测关注度的提高以及监测手段的丰富和升级,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与以往相比有了实质性进展,但环境监测质量依旧存在不足,亟待改善。不过在此之前,人们应对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有所了解,具体分析如下。

2.1 与操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关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环境监测的质量水平。换句话说,一旦出现人为失误或错误,即使监测手段再先进,监测仪器再精密,也难以弥补由此造成的质量偏差。这是因为,环境监测虽然属于政府行为,却与人息息相关,如果操作人员不能正确认识环境监测工作的意义,或者缺乏责任意识,又或者工作态度消极,势必会为环境监测质量埋下隐患。再者,由于环境监测是一项综合性强、环节紧凑精密的工作,若操作人员行为习惯有问题、专业知识不过关、操作技能不规范,更容易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最终影响环境质量的分析和评定。可见,人为因素难以把控,是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一大重点。

2.2 与环境监测布点及其影响有关

布点是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工作,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往往会在整体上影响环境监测质量,故必须予以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环境监测布点并不顺利,如基于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布点数量和监测精度;受天气状况、周围环境、所处位置特点、排污口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布点的代表性会受到限制或者监测结果不准确,而且实践发现,尽管操作人员就环境监测布点做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估,但是依旧难以彻底规避不良因素,特别是那些不可预见的因素。

2.3 与样品采集、保存运输有关

在环境监测要求中,代表性最为关键,所以样品采集质量直接关乎环境监测质量。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可能会因外界干扰产生变化,例如,在分析水质中的石油含量时,采用塑料容器采集水样致使分析结果偏离实际;样品完成采集后经常置于常态条件下,并未针对样品的性质特点加以特殊保存,尤其是性能不稳定的、易降解的样品,极易因保存不当发生质变和损坏,影响检测结果;样品在运输期间可能会因挤压、颠簸等出现变质、污染或破损,也值得注意。

2.4 与监测仪器和分析方法有关

监测仪器的技术性、精度、使用方法等因素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监测PM2.5等空气细小微粒时,市场上可供选择的设备仪器有很多,相应的技术也不尽相同,有重量测试法、光学显微镜法、激光测试法等,有台式的、便携式的等,显然不同的监测仪器获得的数据会存在差异[4-5]。再者对环境样品进行取样、测试和分析时,选用的是人工测试分析还是自动化分析系统,具体的分析方法是否符合现行标准和适用、有效,结果偏差分析验证是否合理等,这些都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3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

3.1 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干扰

操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与专业技能是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一方面应依靠制度体系约束操作人员,即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环境监测中采样、保存、运输、测试、分析、报告等各个流程和环节的要求标准,包括仪器使用、试验操作、数据录入等细节,配以责任落实到人的规定,严禁无证上岗,督促操作人员自觉强化责任意识,摆正工作态度,并使其规范操作、严格监测有据可循。另一方面,应借助教育培训提升其综合素养,可以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实践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与时俱进,加强监测经验交流、学习先进的监测技术,也可以充分利用环境监测协会举办的监测技术培训班,在专家团队的引导下进一步明确环境监测质量要求、监测重点和技术要点,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环境监测工作形势。

3.2 优化环境监测布点设置

因为环境监测极为复杂,很难获得高分辨率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设置布点时应在代表最大空间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监测点,常用的布点方法有随机布点法、分功能区策略布点、几何图形平均布点等,若站在估计环境因子总体平均数的角度分析的话,分功能区策略布点最有效[6-7]。同时,因为监测对象的不同还会衍生更多的布点方法,这就要求在具体布点时立足实际选择最佳的技术和方法,既要保证布点科学合理,又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中,便有功能区、网格、同心圆、扇形布点法以及物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t检验法等优化方法,人们需要根据大气监测的性质和规模、地形特点、污染源和环境保护目标确定布点数量,通常一级、二级项目至少要分别设置10个和6个监测点。

3.3 切实加强样品采集质量管理

采样质量对于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有着决定性意义,因此在样品采集环节,为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应确定适当的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频率,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如适用于大水量采样的活性炭吸附法、RO、XAD树脂吸附以及多功能采样器、巴特尔大水量采样器等采样方法和采样器材;在采集样本时应提前清洁和校正仪器装置,以防污染样品,并尽量缩短样品与容器的接触时间;注意严格密封盛有样品的仪器,以免空气等物质与其反应,且在按照规范标准完成采集后及时、准确贴上注明时间、点位、操作人员等信息的标签。

在样品保存与运输环节,遵守低温、避光、密封以及防止碰撞的基本原则,尽量做到三点。一是注意保存时间和条件的控制,用于环境监测的样品对保存时间和所处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基于采样袋采集的CO可在室温下保存,但应尽快分析,不得超过36 h;基于吸收液采集的氮氧化物若不能及时测定,需要在暗处给予低温保存,如30℃和20℃下可分别稳定8 h和24 h等,必要时还需要加入合适的保存剂,如对于含有较高重金属的水质样品,为防止其发生水解沉淀,往往需要加入适当、适量的酸性溶液,使其pH值控制在1~2,抑制生物活动等[8-9]。二是注意妥善运输和交接,样品运输最好选用专用的标本车载运输装置,尽可能地减少颠簸,必要时可采取隔离措施。三是在交接时认真检查环境监测样品是否存在遗漏、污染、破损等情况,并核查样品的保存环境和取样时间,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实验室。

3.4 强化监测与分析的自动化

以往,实验室分析测试大多依靠人工测试、理化方法等,分析效率和精准度有限,若基于计算机技术实现实验室自动化则可显著改善这一现状,如在测试有机污染物时利用气相或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仪,测试无机离子时利用流动注射分析仪,测试金属毒物时利用等离子光谱-质谱联用仪等,以大大提高分析效率,降低测试误差。同时,要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将其用于臭氧层、热污染等大气环境监测,废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水域变化等水环境监测,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环保监测等,而且该技术可实现实时连续不间断的环境监测,适用于户外恶劣环境,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效率[10]。

3.5 重视环境监测报告的审核

在环境监测数据整合与报告审核时选用的参考标准不合适,可能影响环境监测质量,因此必须确保环境监测报告客观、完整、准确,唯有如此,报告才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在制定环境监测质量报告时,应在核查相关数据、记录准确齐全的基础上,参考现行的技术标准、以规范化的语言予以描述,同时在审核时严格按照审核流程和规范,重点就环境监测报告的原理记录分析和判断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与科学性,确保监测内容完整、数据真实准确、文字说明清晰的基础上对环境监测结果做出合理的评定。

4 结语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应该先行,关键在于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一方面,人们应该立足实际,了解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则要对症下药,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确保环境监测每一流程、每一环节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此呈现高质量的环境监测报告,为有序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布点环境监测监测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优化探讨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方法及优化
污染企业遗留场地土壤监测布点浅析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