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潇 刁景华 王 爽
(海军勤务学院 天津 300450)
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岛礁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必须认真贯彻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指示要求,把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摆在十分重要地位和带着全局位置。
在岛礁工程建设前期,需要对生态保护做出统筹规划,从贯彻理念、建立制度、开展评估、借鉴经验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习主席深刻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岛礁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必须坚决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牢固树立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决做到岛礁生态保护工作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同步进行,采取全程动态保护措施,努力使岛礁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波及范围最小、持续时间最短、影响程度最轻、生态恢复最快,使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
岛礁工程建设要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细化要求,建立更加严格的制度。如:工程实施期间不得降低大气、声、土壤环境、潮间带及周边海域沉积物、生物质量,不得降低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工程实施后植被覆盖率不得降低,海岛自然岸线属性不得改变,砂质岸线长度不得减少,污水垃圾废物必须达标排放,对生态受损的实施恢复、修复或重建等要求。
岛礁工程建设施工面积、离岸距离、施工工艺比较特殊,对工程后海域内的潮流场、水动力环境、海水水质以及冲淤环境都会产生不同影响。岛礁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必须经过建立在科学决策和广泛参与基础之上,通过对施工区域数十年来的生态系统特征、物理海洋、地质、地貌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分析,对岛礁工程建设的规模适宜性、选址合理性、生态环境影响、渔业资源影响、工程地质、通航可行性等各项内容进行评估论证,将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的影响作为重要考量因素,科学预测和评估各建设方案的优劣性、合理性与可行性。
国外在岛礁工程建设方面经验丰富,日本、韩国、新加坡、荷兰等陆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已经建立较多的人工岛,建设技术较为发达,岛礁建设生态保护研究较为深入。通过分析其他国家在岛礁工程建设中如珊瑚礁填海造陆、清淤疏浚和开挖填埋等施工方法,借鉴类似工程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和环境保护施工工艺,并与国内相似岛礁开展类比分析工作,为岛礁工程建设生态环保奠定坚实的基础。
岛礁工程建设要以施工技术、施工区域选址、施工进度、施工手段、污染检测为落脚点,全过程贯彻生态保护举措,使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岛礁工程建设要采取“自然仿真”施工技术,模仿海洋中风浪吹移、搬运珊瑚砂砾等生物碎屑,在浅水礁坪的综合动力平衡点上持续堆积,形成稳定的潮上堆积体,逐渐进化为海上绿洲的自然过程,利用大型绞吸式挖泥船绞吸、泵送潟湖松散的珊瑚砂砾,在内礁坪上吹填堆积,形成潮上陆域基础平台,建造部分设施,并通过大气、雨水、阳光的淋溶淀积等自然力作用,辅之以人工加速措施,在吹填区域产生淡化—固化—风化—绿化的生态效应,逐渐形成岛礁绿色生态环境。
岛礁工程建设要根据对岛礁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以及周边生物生长环境的考察研究结果,选取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区域进行施工。由于岛礁珊瑚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岛礁海域潮汐和潮流流速较慢、冲击力度小,但波浪冲击力度强、影响范围广,珊瑚礁体呈二元结构,浅层为强胶结至无胶结的松散砂砾屑堆积,含有较多的珊瑚断枝和生物碎屑物,下部为结构稳定的礁灰岩层,因此,岛礁工程建设宜选择在珊瑚礁基本死亡的内礁坪上规划建设项目,在不适宜珊瑚生长的平坦潟湖盆中绞吸松散的珊瑚砂砾吹填陆域,既可以减小工程对礁体稳定性的影响,也可有效提升工程“自然仿真”珊瑚礁堆积过程。
岛礁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岛礁周边主要生物的繁殖期和生长高峰期,在主要经济生物、当地特色种类的产卵期,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如造礁珊瑚属于热带物种,生长发育的最佳海水温度为23~28℃,因此,在冬季和春季,要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工期安排,通过控制规模、提高效率、暂停作业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利影响。
岛礁工程建设要结合岛礁周边生物生长对各项环境参数如透光度、水质、有毒物质含量的要求,采用创新性施工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最大程度减少对海域内生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如珊瑚礁对水体透光性有比较苛刻的要求,因此,运用“绞吸开挖与吹填造陆”施工方法、“挖-运-填”一体化施工工艺和“模袋混凝土一次性成型护岸”施工技术,通过控制围填和疏浚面积,边围、边填、边护,确保程施工对珊瑚礁生长环境影响最小,特别是对水体透光性的影响降到最低。
岛礁工程建设要定期监测取砂区沉积物粒级变化,保证取砂区始终是粗砂,避免细砂进入吹填区;动态监测水体的浊度变化,合理调整疏浚时间间隔;定期监测施工区珊瑚礁的生长和健康水平;定期监测岛礁周围水域动植物种群、数量、多样性等指标。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珍惜濒危物种,立即停工,采以必要保护措施。
岛礁陆域配套设施建设时,应以陆域绿化淡化、人工培育珊瑚、严控污染处理、能源自给自足、部署环境监测五个方面为抓手,着力构建闭合型岛礁生态保护系统。
当岛礁陆域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形成淡水环境后,要同步开展绿化工程,种植马尾葵、羊角树、木棉、樱桃、棕榈等多种植物,淡化陆地,改善生态,促进水质逐渐转好、海洋生物重现生机、岛礁生态系统加速形成。
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快速的物质循环,是一系列环境信息的重要载体。人工培育珊瑚是快速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常用的手段包括人工苗圃种植珊瑚、珊瑚礁移植、在已死亡珊瑚残骸上覆盖种植新的珊瑚等。同时,人工养殖砗磲、海藻、大法螺、海参等对珊瑚生长有益的多种海洋生物,进一步优化珊瑚生长环境。
岛礁工程建设参建单位多,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污水、扬尘、卫生防疫等环保问题突出。要按照“壳装化、移动化、资源化、全覆盖、零排放”的环保目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染物分类处理。对于可回收固废采取循环重复利用措施,不可回收固废利用高温焚烧等手段减量化处理。对于餐厨垃圾和排泄物等采用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岛礁绿化种植。对于岛礁污水应集中处理,尚达不到集中处理条件的,可利用分散式小型化污水处理设备,结合人工湿地和水系建设,提高处理后污水的二次循环利用效率,严格执行水质要求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采取集中排、离岸排和生态化排放。
岛礁能否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能否自给自足密不可分。在能源供应方面,可充分发挥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先天优势,积极开发核能、海洋温差能和波浪能等岛礁新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石化能源。在食物供应方面,建设大型淡水储制设施和农副食品生产基地,满足驻礁官兵日常生活需要,并对周边小岛礁人员和过往船只进行应急补给。
在岛礁上部署建设自动气象站、海洋观测中心等功能设施,继续开展海域生态环境、海洋气象的现场监测与实时跟踪,为科学评估生态环境质量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基础。同时,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研究基地建设,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岛礁工程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岛礁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建设前加强全局性规划,在建设中坚持全过程保护,在建设后构建闭合性系统,以兼顾军事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