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凡,谭映军,谭俊杰,李运明
2018-07-23晚,老挝下寮地区桑片-桑南内水电站副坝发生溃坝,50亿m3洪水在几小时内下泄,沿桑片河道一路向南,导致阿速坡省大面积受灾,多个村庄被冲毁,数百人失踪。受老挝政府及军方邀请,按照中央军委命令,当时正在老挝首都万象执行“和平列车-2018”人道主义医学救援联合演训的解放军“和平列车”医疗队,迅速抽组一支32人的医疗防疫救援分队驰援灾区。
1.1 预判与行动结合,立即准备出征 医疗队得到老挝方情况通报后,第一时间进行情况预判,并与老挝卫生部门共同对受灾地的地域位置、人口分布、生活环境、卫生条件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由老挝军方向上级汇报发出邀请,医疗队立即着手救灾准备:(1)当即抽调32名骨干,专业涵盖主要的内外科及皮肤科、五官科等专科,组建救援医疗防疫分队;(2)根据洪涝灾害医疗救援所需,从演训及医疗服务物资中,遴选药材、筹措物资;(3)清空个人背囊,只带少量个人物品及2日份干粮,腾出空间全部装载应急药材,做好轻装机动准备;(4)检修车辆,装载大型救援物资及生活用品,做好后续补充准备。
1.2 空中与陆路结合,迅速进驻灾区 经过任务研判,医疗防疫救援分队决定分两批次驰援灾区。第一批次以“快”为主,携带应急药材及军医背囊、卫生员背囊等应急救援物资,乘坐飞机轻装急进,确保能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并开展工作。受领任务后90 min,第一批次26人启程出发,先乘坐民航飞机到达阿速坡省,迅即与老挝当地军方进行任务对接,其后,又分为三个梯队乘坐老挝军方直升机相继投送到重灾区萨南塞县,确保了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并开展工作。第二批次以“全”为主,携带卫生帐篷、担架、防疫装备、常用药材及后勤补给,驾驶高机动型救护车及卫生防疫车各一辆,随同老挝方面运输车,经陆路向灾区机动,共计行车36 h,行程大于900 km,确保了救援分队的全要素展开,实现了全时保障。
1.3 定点与巡诊结合,及时展开医疗 救援分队抵达萨南塞县后,立即与老挝军、地卫生部门对接,明确医疗救援及卫生防疫工作模式,详细了解受灾情况,共同商讨建立三方沟通对接机制,受领“前方应急救援、定点接诊医疗、流动巡诊服务”3项医疗任务。分队根据受领任务,按照专业将医务人员分为两个小组:第一组为医疗组,由部分内、外科医师及护士直接进驻当地县医院,负责指导住院伤病员治疗,并开设门诊医疗服务点开展接诊服务;第二组为巡诊组,由部分内、外科和专科医护人员组成,配备高机动型野战急救车及相应器材,负责在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3个灾民安置点进行巡诊服务,并根据老挝军方安排适时前出,进入重灾区进行医疗救援。通过定点接诊与医疗巡诊相结合的模式,医疗服务基本覆盖了所有灾民安置区,截至08-03,共巡诊治疗406人次,定点门诊接诊423人次,指导住院患者治疗412人次,完成B超及心电图检查178人次,清创换药28人次。
1.4 消杀与监测结合,全面抓好防疫 救援分队设有专业防疫组,配备高机动型卫生防疫车及相应装备,负责对灾民安置点及县城主街道、重点部位进行消杀灭工作,并指导当地卫生部门开展灾后防疫工作。防疫组第一时间开展灾后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每日巡回走访4个灾民安置点两次,对安置点的环境、饮食、饮水等卫生状况开展调查,并进行传染病流行病学监测,发现4个安置点共安置500余户灾民,约3 000余人,以诊疗点、县医院等为网点建立传染性监测机制,监测到感染性疾病109例,包括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67例、腹泻37例、痢疾5例。起草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报告与建议案3份,提交给老挝军地卫生部门,积极推动了灾后杀虫灭蚊、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等卫生防疫措施的全面展开,并对医疗防疫队撤离后灾区后续卫生防疫工作提出建议。与老挝军地卫生部门、疾控部门、民间救援力量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组建“中、老、泰、美”四方联合蚊虫防控队,对安置点和救援物资站、垃圾堆放点、厕所和周边其他蚊蝇容易滋生部位进行了杀虫处理,共计消杀面积约23万m2。
2.1 条件落后,灾害急、影响大、救灾经验少,救援推动慢 根据当地政府通报,事故发生后,超过50亿m3洪水在几小时内下泄,仅阿速坡省就有13个村庄近1.3万人受到影响,且因当地的交通干道基本为土路,路上桥梁为木桥,受到洪水冲击,部分道路、桥梁被冲毁,造成许多救援孤岛。而当地对于灾害救援的认识水平尚不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较欠缺,对救援的重点针对性还不够,影响到了整体救援工作的推进。
2.2 自主救援,国家多、队伍杂、组织能力弱,协同难度大 此次事故灾害发生后,中国、韩国、泰国等多个国家医疗救援队抵达灾区参加救援,仅中国的民间救援队就达十余支,包括蓝天、公羊、双闪、曙光等,而且专业种类繁杂,搜救、破拆、医疗、防疫专业都有参加。而当地在协调多支救援力量联系救援方面尚欠缺经验,未进行统筹的指挥使用,造成各救援队自主参加、各自为政,信息无法共享、人员调度不清、资源分配不均。
2.3 洪水突发,死亡多、卫生差、特定物资少、医疗防疫难 此次溃坝事故,洪流时间虽短,但造成的损伤却尤其巨大,深入灾区,可看到水面到处漂流有动物尸体,加之当地卫生条件与观念落后,卫生防疫工作难度明显增大。经巡诊各灾民安置点,发现伤者并不多,反而是因当地卫生条件落后,医疗防疫水平低下,灾害后缺医少药现象普遍,而造成的慢性病、感染病员较多,因此,应急救治药材就缺少了针对性,增加了医疗服务难度。
3.1 在两国灾害救援协作方面,发挥指导助推作用中国救援分队大多骨干参加过国际及国内的非战争军事卫勤救援行动[1-4],救灾经验丰富。此次救援中救援分队参照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f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OCHA)在尼泊尔地震救援中相关做法,建议在灾害现场建立现场行动协调中心(On-Site Operations Coordination Centre,OSOCC),具体负责整个救援工作的指挥工作,建立当地政府、军队及国际救援队三方沟通协调机制,协同获取、发布、分享信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各自为政、无序调度、资源浪费等问题[5]。同时,根据每日工作及灾区调研情况,适时向OSOCC反馈救援建议,并以书面形式提交3份建议案,积极指导与推动整体救援工作的开展。
3.2 在国内多支力量协同方面,发挥枢纽组织作用救援分队在当地县政府扎营后,与中国各民间救援队主动对接,针对民间救援力量分散、与当地衔接困难的特点,主动作为、多方衔接。通过我国驻外大使馆与当地政府建立对接机制,建立以解放军医疗救援队为主,各民间救援队配合的联合救援团队,代替OCHA建立的OSOCC及世界卫生组织建立的全球卫生部门组群,在国际层面承担了搜救队与医疗队的协调和协同指挥功能。将解放军营地变成了民间救援分队的大本营、与老方协调的枢纽和后勤保障的基地,完美实现了救援力量整合,承担了组织指挥角色,有效弥补了医疗队在搜索、营救方面的短板和民间救援队临床技能不足、医疗服务标准不够专业、只注重创伤救治而忽视当地正常医疗需要等问题[5]。
3.3 在队内医疗防疫协用方面,发挥效益叠加作用救援分队建立每日例会制度,对医疗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多发病的病种进行监控、对发病范围进行梳理,形成防疫处置意见,指导次日的防疫工作。救援分队在各个巡诊点进行卫生防疫知识宣传,对当地水源检水检毒,对感染性疾病发生的集中区域进行强化消杀灭工作等。同时,通过加强防疫工作,实施过程介入,使医疗和防疫保障工作紧密结合,整体推进,形成防治并重的医学救援模式[6],有效降低了灾后常见病的发生率,使得医疗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从而产生了效益叠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