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19-01-20 22:56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交通管理公安交通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天津 300382)

一、智慧交通是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智慧交通是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即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以往智能交通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提升交通管理效率,并坚持以人为本,为公众出行、交管相关业务手续的办理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并且与交通、城管、公路、公交、交通相关ICT企业等部门通过云计算、网络、智能应用和智能终端等新技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交通信息、共同研判和解决交通问题。与新要求进行对标,目前的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要亟待提升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升级信息中心。部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信息化系统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使用时间较长,原有基础资源架构较为老旧,并且应用系统呈“烟囱式”建设模式,内部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与交通、城管、公路、公交、交通相关ICT企业等单位信息共享很难实现,无法满足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建设交通管理警务云及大数据中心,实现基础资源的动态调配,完成软硬件资源集约化管理,有效保障业务连续性。其次,提升数据融合能力。当前,很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已积累了海量数据,但其分散在各系统和各业务部门,在采集、存储、计算、应用过程中,当前的系统架构暴露出诸多瓶颈:系统存储无法弹性扩容;查询速度慢,无法快速响应突发事件;各类型数据资源分散,无法做到整合分析。根据业务系统需求,亟需提升多节点之间的数据整合管理、多并发的数据处理与应用、跨行业的数据关联挖掘分析等能力。再次.强化新技术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已成为引领、支撑、服务实战的重要推动力。但一些单位在新技术应用上,缺少前瞻性研究和整体性布局。例如,一些系统建设还是沿用以往的技术标准和独立的上端平台,没有考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架构,给系统集成整合和数据共享应用带来不便。所以,各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不断强化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要时刻关注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引进新技术,并且应用到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实践之中。然而,这一切提升的关键在于人才。

二、当前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培养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及原因

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交通的新要求,究其根本是对于人才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目前,部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存在信息化科技应用知识普及程度偏弱、技能局限于少数人掌握的低水平,没有形成全警参与、全警应用的格局。因此,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要适应智慧交通的新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公安交通管理人才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作为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培养主力军的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当前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师资队伍、校局合作、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均与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及原因。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高

培养目标指教育的具体培养要求,以下列三地警院的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南方某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熟悉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方针政策,具有扎实的公安技术学、公安学、法学、交通运输学等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公安、交通、城建、规划等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从事交通秩序管理、交通安全宣传、车辆与驾驶人管理、交通事故处理、交通事故鉴定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北方某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职业素养、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熟悉我国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系统掌握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开展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首都公安工作实际需要的应用型道路交通管理专门人才。某公安警官职业学院交通管理专业(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为突出忠诚教育,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过硬的纪律作风、较强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法律法规和交通管理工作基本知识、基本能力,面向公安基层一线的实战技能型专门人才。三地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清楚显示,无论是本科层次的两所警察学院,还是某专科层次的公安警官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均没有设定信息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从这个环节上看说明部分公安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适应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满足智慧交通建设所必须的网络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的学生也就无法适应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适应智慧交通要求的公安交通管理工作。

(二)人才培养过程信息化程度低

1.课程设置存在盲区

目前,部分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信息化基础课程较少,以某公安警官职业学院交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其课程由核心课程和拓展(选修)课程组成,核心课程应当覆盖交通管理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具体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由37门课程组成,总课时2034课时。其中基础课10门,660课时,占33%;专业课18门,942课时,占46%;技能训练课9门,432课时,占21%。但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与信息技术直接相关的课程,只有《计算机应用基础》一门课程(68课时)。在交通管理专业课中,由于软硬件缺乏等原因,也很难实现智慧交通中电子警察系统、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车辆与驾驶人信息管理系统、智慧交通指挥平台系统、交通事故处理信息系统等与大数据采集、研判、指挥、共享相关内容的教学,更难树立学生关于新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相关理念,暴露出课程设置方面的盲区。

2.智慧校园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智慧校园是新型智慧城市的一个缩影,是学生在学校的衣食住行学中感受新型智慧城市,培养智慧管理理念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智慧校园”的概念,一般认为是浙江大学首先提出的。浙江大学用“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描述出智慧校园。其特点是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在这个概念的指引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慧应用,例如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车牌识别系统、手机借阅系统、智慧教室等等。这些不仅提升了校园智慧化水平,更重要地是能够让学生在享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智慧城市的理念、培养创新精神。然而,目前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例如基础信息化设备配置水平参差不齐;注重有线网络、轻视无线网络覆盖,传统计算机网络与移动互联网网络还没有达到无缝互通;各种数据收集手段较原始,数据挖掘不深;各部门信息共享还存在隔膜,师生在校园中的生活依赖网络、智慧应用的程度相对较低,这些都阻碍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发展,也难以使学生感受智慧校园带来的方便快捷,更难以培养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管理与服务的理念,严重影响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培养。

(三)师资队伍信息化能力不强

信息技术是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适应智慧交通要求的基础。目前,在专业知识层面上,交通管理专业课教师一般具有交通管理(工程)、法学等专业背景,信息化相关知识和技术了解及掌握程度较低。信息技术教师一般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这造成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教师不通晓交通管理专业知识,而交通管理专业教师又缺乏信息技术知识的尴尬局面,形成了师资队伍知识与技能短板。在教学技能的层面上,一方面部分教师误以为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满堂灌”,就是教学创新。也误以为这就是掌握了信息技术,就跟上了信息化的潮流。另一方面,由于年龄、精力等原因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继续教育活动,缺乏热情和行动,加之部分院校对于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不高,就造成了师资队伍信息化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能力不强、信息化知识与技术了解和掌握程度低的现状。

(四)校局合作不深入

“校局合作”源于“校企合作”,是由浙江警察学院(原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在践行 “科教强警,切实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 以及与基层公安机关构建合作机制过程中逐步摸索、总结并提出的。近年来,校局合作也成为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其实质是坚持全警办学、合力育人才的思想,达到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同育、师资队伍同建、理论研发同时、教育资源同享、文化建设同步的校局双赢模式。特别是近年来,各地政府逐步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重视智慧交通建设,使一些地方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智慧交通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上,走在了许多地方公安院校的前列,这就更需要开展卓有成效的校局合作。但是在实际合作过程中,由于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在隶属关系、编制类别、执法资格、涉密级别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导致一些校局合作项目,仅停留在表面化的层次。首先,在“干”的方面,一些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顾忌部分公安院校的交通管理专业教师不具有执法资格,在专业教师锻炼岗位的安排方面就只能安排在不接触执法业务的岗位上,所以不具有执法资格的专业课教师只能处于“看”的层面。其次,在“看”的方面,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考虑到涉密的问题,所以部分公安院校的教师对于业务单位大量核心业务、深层次大数据的共享与挖掘、智慧应用的开发与使用几乎难以参与,这就影响了校局合作的效果,也使交通管理专业教师对新型智慧城市的了解、对智慧交通理念的树立、对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等多方面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些也严重阻碍了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五)人才培养评价欠科学

人才培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稳健发展,各项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所以一些公安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是正常的,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及时调整就是大问题,也说明人才培养评价欠科学,人才培养评价结果反馈的准确性、及时性存在问题。目前,部分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人才培养评价,特别是对于人才在信息化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考核,尚缺乏明确的考核项目和量化标准,造成交通管理人才培养评价不免流于形式,而且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评价方法比较滞后、单一,大多是根据学生笔试成绩来评价人才培养水平,一些先进信息化评价手段并没有参与进去,这些都导致人才评价体系、方式还不够科学,评价结果不准确。

三、提升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的对策

(一)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公安院校要以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交通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为契机,提升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政治思想、纪律要求、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目标的基础上,将信息化能力培养增加进去,将新型智慧城市的理念深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作为学生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积极与智慧交通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行对标,把硬件的操作、应用的使用、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延伸。

(二)建设智慧校园,提升人才培养信息化水平

1.营造智慧校园氛围

院校层面首先要重视智慧校园建设,充分认识智慧校园的建成可以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充分感受智慧校园氛围、接受智慧校园服务的同时,树立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理念,培养对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其次,要科学统筹规划智慧校园的发展与建设,最大限度消除部门与部门、校内与校外、学生与教师的信息壁垒。再次,要加资金大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高覆盖的网络系统,使有线网与无线网同步发展,逐步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平台,引入虚拟服务器系统,使之达到能适应高效服务各项校园需求的共享计算环境。在此基础上,还要建设以身份认证系统、校园信息门户和中心数据库为目的的基础应用支撑平台,以教学信息资源开发、运用、共享为目的的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以校内各部门信息交流、共享、业务来往为目的 的综合业务信息平台,以学术交流、研讨为目的的科研信息平台、以师生校园生活“一站式”服务为目的的校园综合服务平台等。

2.完善信息化课程体系

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要提升计算机应用等与信息化相关课程的比重,在授课内容方面要增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的知识。在技能训练方面,也要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在交通管理专业课方面,要在讲授《交通控制学》、《交通工程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基本概念、原理、应用的基础上,重点讲解和训练与智慧交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三)提升师资队伍信息化能力

第一,要加强师资队伍信息化能力的培训,积极创造或提供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进修机会,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计算机基础、情报信息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公安警务信息平台、智慧交通应用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习、培训、进修及交流访问。第二,应当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以促进提高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举办专业教师教学信息技术应用考核比武,突出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三,重点围绕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比例、网上执法、交通管理业务系统平台的实践操作率作为考核重点。

(四)校局合作深度融合

在公安部“全警办学、合力育人才”的思想引领下,在建立校局合作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公安体制改革,打通校局之间在体制、机制、编制等方面形成的隔阂,实现电子警察系统、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车辆与驾驶人信息管理系统、智慧交通指挥平台系统、交通事故处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软硬件的共享,以利于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培养能够适应新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新要求;实现公安交通管理人员基本情况、职业发展、健康水平等一系列大数据的共享,以达到对公安交通管理人才需求研判的目的;实现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的交流,以带动学校教师信息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应用水平的提升。

(五)人才培养评价信息化

首先,构建交通管理专业校内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依托院校信息化工程,建设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专业数字化信息采集平台。将教师教学过程和毕业后学生发展轨迹追踪纳入采集范围,利用信息数字化网络平台,考核学生的人才质量状态、教学效果、实训教学实时状态。依据考核评价指标,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进行量化考核。

其次,完善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交通管理专业应重点围绕专业定位与目标、人才培养要素质量、人才培养过程质量、人才培养结果质量等方面构建专业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在数据化评价的基础上,注重交通管理专业年度人才培养质量分析研判,提高本专业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客观性、可比性和可读性。

再次,进一步开展交通管理专业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一方面构建适合交通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设计考核评价指标,教学过程质量考核依托各院校教务处、校长办公室完成,实训教学过程则依托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政工处室完成。对于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对标人才培养方案并及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实现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人员大数据的共享,实现对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追踪,形成人才培养追踪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给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智慧交通也为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公安交通管理人才培养主力军的公安院校,必须乘势而上,加强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以达到为公安交通管理一线输送合格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交通管理公安交通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2001—2020年交通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繁忙的交通
“疫情当下,我们上前”——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的港航公安掠影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取消省界收费站对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大数据下的智能化交通管理
小小交通劝导员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对设区城市交通管理立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