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芳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已进入新时期。纵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现状,无法真正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重要抓手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产业转型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是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有效形式,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攻克的难关。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着会计行业的变革,会计行业开始进入智能化时代,呈现出跨行、跨界发展的态势,急需中高级财务人才。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为初级会计人员,并未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广阔市场上去思考,由此培养的会计人才无法拥有跨界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一直以来是会计类专业的瓶颈,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与理想中的“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无缝对接”仍有较大差距,人才供给与需求并未真正匹配。
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已构建起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特别是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会计岗位重心已转向管理型,传统的侧重于核算型的课程设置已无法满足会计岗位变迁的需要,课程体系与实际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急需改变这种现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理应是合作各方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然而,由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尚属初级阶段,实施效果总体不尽如人意。从合作意向看,学校比较积极主动,合作意愿比较强烈,企业则合作积极性不高、相对被动,内驱力不足;从合作模式看,大多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基地共建、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从合作内容看,松散型居多且层次浅,高层次、紧密型合作很少[1],而会计因其专业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校企合作更多停留在表面上,深度融合不够。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会计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重要后盾。尽管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双师数量和比例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学校层面,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战经验,即使已经取得双师证书的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技能仍不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而每年的下企业实践因师资的缺乏,更多是流于形式,由此可见,具备双师资格并不代表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企业层面,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师资,大部分理论水平有限,同时缺乏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当前,经济加速转型,产业不断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在产教融合视阈下,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的力度,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
拓展产教融合广度,一是范围要广。产教融合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个层面,通过有效对接与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不完全适应的问题[2]。二是内容要广。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校企共同确定人才需求的规格和水平,及时改变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共同构建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商教学内容、共组教学团队、共建实训基地、共定考核标准、共享资源[3],合作育人,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共赢,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从而使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更具有竞争力。
新型的产教融合模式,应是企业和学校都放在产业链上,开展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共赢。会计专业应搭建多元开放式的产教融合平台,包括校中企、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4],实现产教融合模式在深度上新的突破。
校中企主要是在校内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代理记账公司或财务咨询公司,对外承接代理记账业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账务处理与纳税申报等工作。这种模式是建立在真实业务环境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且由学校主导成立,较容易实现,但因需进行营销推广,需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引企入校是高职院校与会计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等企业合作,在校内实训室共建代理记账工作室,承接部分业务,由公司会计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代理记账业务的指导。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接触到不同行业企业的多种经济业务,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也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开拓市场,并为教师挂职锻炼、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创新校企一体化育人。
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是通过与教育型软件公司的合作,共同建立研发机构,加快实训软件、管理软件、仿真实习软件的技术研究,共同完成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行业面临着信息化变革的需要,这就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与教育型软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提供了客观支持。
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大核心要素,也是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加快双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步伐,校企协同发力,全面推进,有效增强产教融合的力度。一要对接会计行业标准、职业规范和岗位要求,不断优化和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时吸纳财经行业的新政策、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促进专业教学内容、教材同步更新;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建立会计行业协会指导机制,积极推进校企人才互聘制度,有效破解会计专业双师型的瓶颈;三要创新基地共建、共享、共管机制,构建符合产业转型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浓厚的职场氛围和真实的会计职业环境,推进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通过架构多元合作发展机制,实现产教精准对接、精准育人。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会计行业、会计人员规模的迅速扩张,由此,会计专业也迅速成为各层次教育体系中最庞大的专业。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财会工作岗位的增量变化不再明显,特别是随着智能会计软件的普及,会计行业的人才需求数量尤其是从事基础财务工作的人才需求数量将大幅减少,同时会计人才需求类型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将更注重复合型中高级管理型财会人才。因此,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紧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建立专业与产业、行业对接机制,针对会计行业出现的数据共享化、核算自动化、操作简单化、能力综合化的现状和趋势,作出结构性调整,逐步压缩招生规模,走内涵发展之路,校企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加强对学生信息整合、数据分析以及逻辑思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从而促进会计专业人才的就业。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会计职能的变迁及会计岗位的变化,对会计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根据会计行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趋势,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全面剖析人工智能时代行业企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重新归纳和提炼会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以此确立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以培养市场需求的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会计职业发展为导向,依照“对接产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原则,重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相对接,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或实际职业活动的“课证互通、学做互促、能力递升”的课程体系,在夯实学生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开设一些面向信息化和管理会计方向的专业课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师资队伍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者,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因而必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共建机制。一方面,学校应制订校企联合培养师资制度,依托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采取一师一企、一师双岗形式,支持教师到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与企业协同创新,为教师下企业挂职顶岗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将教师下企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构建兼职教师准入机制,聘任会计事务所、大中型企业财务负责人担任学校的兼职专业负责人,形成“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到学校任教,承担实践教学项目,同时加强对兼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培训。通过校内外双管齐下,不断优化和充实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5]。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应从会计实际工作过程和岗位需要出发,遵循学生技能认知规律,进行系统化、分层次设计,形成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将会计实践教学分成通用技能实训、专业岗位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三个层次,内容上按照核算向管理递进,手段上按照手工向信息化递进,形式上仿真向全真递进,最终实现由培养专业基本能力向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不断递进、拓展和提升,从而真正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创新、复合型会计人才。
在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构建指导下,深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主线,对原先侧重于核算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升级改造,打造融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与管理并重的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营造有利于会计人才培养的职业环境,建设“企业文化长廊”,传播企业文化内涵,努力塑造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建立能满足“识岗、习岗、跟岗、顶岗”需要的一系列校外实训基地,从而促使学校尽快构建起会计专业产教融合模式。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使高职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课程体系、双师型队伍、实践教学体系等多个层面,构建形成多元化的会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广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