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苗苗
(仰恩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362014)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1],其晋江石狮的服装鞋帽品牌驰名中外,安溪的茶叶销往全世界。凭借深厚“海上丝绸”文化底蕴,泉州担负着“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光荣使命。为适应新形势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大量需求,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泉州本地多所高校正探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研究如何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泉州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此,分析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完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泉州高校积极探索商务英语专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专业研究机构、社会智库中郡研究所完成并发布的《2018 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显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福建省占6 个,而泉州则占据4 个。长久以来,泉州经济以及各方面贸易成绩均走在福建省前列,并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泉州经济总量连续多年领跑福建[1]。因此,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培养蓝图里,泉州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高校应探索现代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积极推进高校改革转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提升,展现高校与时代需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优越性[2],为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
泉州市高校人才培养尤为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未起相应的作用。首先,政府应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监督、规划和协调的作用,并提供发展规划,设置高校的准入门槛,全程监督高校的发展[3]。为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政府也是实现校企人才培养合作的保障力量,因为政府掌握社会资源,更是校企合作的监督者和协调者。而在当前,政府没有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少了政府的协调支持,高校无法实现校企合作的目的。其次,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责任,还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是检验商务英语人才质量的前沿阵地。然而目前大多数泉州企业并无积极性参与人才培养,对于接纳学生实践和提供技术支持的力度也不够。因此,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因素不大。
近年来虽然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很青睐,然而,真正拥有商务英语扎实专业功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4]。高校部分毕业生无法做到满足企业预期的基本专业能力和相关实践经验。在跨文化思辨和交际能力方面与企业本身的期望也差距较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商务沟通能力,在商务谈判或者产品外销中,能力不足导致企业满意度不高问题日益明显,导致商务英语人才供求关系的不协调发展,本土企业对泉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信心不足,满意度不够,认为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沟通表达能力、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等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造成毕业生愁找不到好工作,用人单位却难寻优秀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局面。
泉州高校在外语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存在很多共性,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研究水平却参差不齐,例如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等;专业课程教学平台无法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语言课程占据专业课程大部分比例,例如英语阅读、听力、口语等语言课占比过大,造成学生对商务英语大背景不了解,无法胜任商务环境下英语能力的沟通与提高。有些高校在设置课程上与英语专业课程大同小异,远远难以实现商务英语的专业价值,更难体现商务知识和英语能力的有机融合。这就造成专业设置无法与市场对接,使企业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泉州高校普遍存在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生师配比不平衡;专任教师学位结构不合理,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过低;教师资历分布不合理,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不高。而且,既有商务实践能力又有扎实语言基本功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更少,这必然导致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与社会职业需求脱节。 尽管泉州市已经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但是具有商务背景的专业教师比例仍偏少。
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首先,政府应当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应用型学科的专业建设。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权责分配,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还应大力促进高校与政府联合办学,为高校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例如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高校应用型专业建设,提供学费补助、奖学金等支持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包括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助,鼓励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其次,积极引导高校转型分类发展,更新高校专业发展办学理论,明确办学定位和服务方向,引导高校结合自己的实力,探索分层、错位、特色发展模式。第三,政府也应利用网络优势搭建高校资源共享平台及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寻找商务英语人才为学生寻找职业搭线牵桥。
泉州各高校应立足于泉州地方经济,在专业设置方面主动对接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泉州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发展特点做出相应的课程调节,实行“学工交替”“3+1”“2+2”“订单式”等对接市场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商务英语环境或经营环境,让学习者耳濡目染商务交际中常用的信用证、合同等的行文风格,不断接受商务“实战”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单一型”的英语人才转型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其次,改革考核机制,增加实习考核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多元实践考核,如学科竞赛和行业实务操作竞赛,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第三,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应当适时更新和调整,在培养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人才应在语言应用,商务实践,跨文化交际和创新思辨等能力上更加突出,为此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教材选择、课程评价上应与泉州产业发展现状、市场需求相协调。如在课程理念上要体现复合型人才本质,突出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在编制课程计划时,要实证考察现实需要、学科建设目标、人才全面发展等,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结构。在选择教材方面,应坚持统编教材和自编讲义相结合,结合专业发展要求邀请产业技术专家、资深管理人员共同研究编写讲义,对教材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完善,做到实用性和针对性并行。在课程评价体系上,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增加过程考核的比重。
泉州市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院校,其专业教师多是英语专业、语言学、英语翻译等方向的教师,在总体上缺乏实践能力。对此,教师应当主动寻求进修空间,提高自己专业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互相交流商务英语课程授课经验。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必须建立和完善高素质应用型教师团队。鉴于目前各校商务英语生师配比偏高,扩充专任教师数量应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各校应通过相应的人才引进措施扩大高学历、资深行业专家的比例,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规划,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高校应为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提供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定期聘请行业专家为教师讲授行业前沿知识,努力建成一支语言基本功扎实,专业知识素养深厚,实战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