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四治”合一,提升思维品质
——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实践心得

2019-01-20 07:10福州时代中学
天津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课文文章作文

■福州时代中学 林 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对“第四学段(7~9 年级)”的学生“写作”能力提出了8 条要求,注重对学生内在精神动力和创造性的尊重与挖掘,其中“多角度观察”与“搜集素材”着眼培养学生的眼力,“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则着眼培养学生的口力,“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着眼培养学生的心力,“能写不同文体的文章”“能进行缩写、扩写、改写”等要求则着眼培养学生的手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学实践做法,旨在通过“目治”“口治”“心治”“手治”——“四治”合一的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

一、指导学生大量泛读与精读文本

“写好文章是要做一些知识储备的。”人的知识按其历分的话,大体有两部分,其一就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目治”教学中训练学生动眼阅书看文章,帮助他们不断扩大自身的阅读量,这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培养思维能力与情感体验的必经之路。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阅读要求为学生选择相应题材的阅读材料,收集相关资料,督促学生每天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利用“阅读记录表”和摘抄本做好每日阅读的记录。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大量素材,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阅读,对学生提供多种泛读阅读技巧,促进学生能够在泛读过程中把握其中的重难点,达到泛阅的良好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精读文本环节,主要是对语文课文、名著书本的精读。在精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读、精思、鉴赏,促进学生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思考,显著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指导学生精读名著,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大有裨益。例如通过《朝花夕拾》中重点文章的精读赏析,学生对鲁迅的童年以及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有了更深的体会,让学生对鲁迅先生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更为立体的认知;通过《红星照耀中国》的精读式知识竞赛,引导学生重点学习“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与“长征”的相关知识,坚定学生的红色信念,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或泛读或精读名家名篇、札记随笔等,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真实可感的体验,在扩大自身阅读量的同时,提高他们对文章的感知与品悟能力,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治”悟文章与“手治”写日志的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交流与表达见解

探究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教师要加强问题指导,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力。“教学要生活化”,其实,这生活化也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语文一旦与生活结合,其时效性、趣味性、多样性会充分展露。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口治”教学方式,是一种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动口读文诵佳句,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用好课前三分钟,轮流口讲创机会

将课堂的前三分钟留给学生,班级学生每日轮流进行口讲,教师利用这口讲机会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将摘抄的优秀片段在班级分享,并让学生在分享中多谈谈对所读文章的感悟,针对语文学习生活中的体验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二)课堂限时小创作,即兴口讲促交流

课堂上多创设一些机会,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作品,教师进行适度点评,抓住其中的一两个小亮点进行放大表扬,同时也具体指出习作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如此一来,学生通过活动完成作文的即兴写作,教师也通过活动避免了假大空式的点评,这不只有利于学生在分享与交流中的快乐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四治”中“口治”“心治”“手治”的融合,让学生不再对作文感到厌烦、恐惧,让学生爱作文,想作文。

(三)名著专题深探究,优秀口讲作表率

对于必读名著,若是开展类似“讲故事”专题活动,用这种“口治”的教学方式进行名著教学,也许会让教师有“事半功倍”的意外之喜。比如,读名著《西游记》《骆驼祥子》,教师按书中给出的教学提示开展“取经故事会”“话说唐僧师徒”“探寻悲剧原因”“话说‘洋车夫’”等专题展示,在教师的预设性指导下开展语文“口治”活动,学生明显更爱读名著了,也不再觉得读书是件枯燥无聊的事,而是觉得大家共读一本书其乐无穷,让“目治”教学更顺利。

三、引导学生用心体验与感悟生活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就课程学习与自身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积累中升华自己,在历练中丰富自己”,充分注重学生的自身感受,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心治”教学过程。所谓“心治”,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能够动心品文悟生活,能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领会和感悟,而教师则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从语文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提升。诸多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可以有效促进这种教学方式的落实: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日记中记录生活片段或心情感受;让学生用心赏析文章后,动口说说文章中引得自己情感共鸣的精妙之处……

当然,还可以有更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昆虫记》时,让学生跟法布尔学观察,引导学生关注《昆虫记》中记载的昆虫,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与对生活的体验。还有,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改编课文,创作并表演课本剧。在诗歌教学单元中,教师可以开设诗歌朗诵赛,还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在文字与艺术中陶冶情操,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四、鼓励学生多动笔墨、勤写文章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之一即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写作教学指导。这些教学指导的根源性目的就是“手治”,让学生学会动手写文章,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要求学生完成各种形式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自评互评任务,并在教师作文讲评后进行有效的作文提升。教师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把课文作为优秀典型的写作范例,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写作任务,创设不同类型的创作活动,或无主题随性小创作,或命题式限定创作,或景物描写片段,或个性人物小传,或仿写精彩语段等,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所思所感形成文字进行展示,促进学生掌握不同的写作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言语表达的满足与快乐。引导学生就课文学习与文章阅读中的所思所感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及时表达自己在文章阅读与学习中的感受,或者引导学生在文笔锻炼的过程中运用课文所学的写作方式与表达技巧进行创作与升格作文。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写好平常文章,而所谓写好平常的文章,“就是只求切合要求,不求别出心裁;只求文从字顺,不求语言文采;只求言之有物,不求立意深刻;只求形式适宜,不求形式新颖。”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活动或比赛,并通过不断地写文与改文在各类作文平台上,如学校微信公众号,或各种报纸杂志积极发表各类优文,让学生在参加活动或比赛中享受创作与修改作文的乐趣,从而促进自身作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五、结语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必要用“动眼阅书看文章”的“目治”来培养学生的眼力,用“动口读文诵佳句”的“口治”来培养学生的口力,用“动心品文悟生活”的“心治”来培养学生的心力,用“动手写文改不足”的“手治”来培养学生的手力。利用这“四治”,指导学生在动眼、动口、动心、动手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唤起学生的内在写作需要,使‘要他写’和‘他要写’尽可能统一”,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课文文章作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