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
——评范立君著《东北移民文化》

2019-01-20 09:22孙玉龙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东北移民文化

孙玉龙

中国社会的发展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只有了解移民的过程,才能真正体会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东北移民文化存在着误解,对东北文化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东北没有自己的文化,东北文化是齐鲁文化的翻版。范立君先生的著作《东北移民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在厘清东北移民过程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多层面对东北移民文化的形成、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及价值、时代精神及当代走向等进行了研究,对于东北文化作了全新的阐释。范先生认为东北移民文化是在东北固有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关内各地的特色文化,在不断移民的过程中完成了文化的更新。移民浪潮使东北地区融入汉文化圈的同时,也在东北地区内部产生了多元的文化系统。随着移民人口的大量流入,给东北带来了胶东文化、豫东文化、燕赵文化、晋商文化等各自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不断被东北原有土著文化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崭新内涵的东北移民文化。东北移民文化既留有原有文化的烙印,又存在着与移植文化不同的文化特征。东北移民文化的发展演变离不开东北自身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东北多民族相互融合以及民族关系的演变、发展,在移民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的文化特质。“闯关东移民大批进入东北后,对东北地区的社会风俗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东北地区对移民风俗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既不完全同于关东,又不与中原地区一致的东北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使得东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由民族性特色到地方性特色的转化十分明显。”[1]48东北移民文化内容丰富,涵盖了东北地域内的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建筑风格、语言文字、文学诗词、美术音乐、宗教信仰、民间工艺等方面,是东北文化史的重要研究领域。《东北移民文化》力图全面展现移民对东北文化的影响,把握东北移民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而从东北移民文化中汲取经验,为东北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繁荣提供借鉴。

近年来学术界注重史学研究,对于东北移民文化给予了特殊的关注,研究东北移民文化的著作和论文成果颇丰,包括东北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但是研究的方法较为单一,研究内容也较为片面,不能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看待移民文化。范立君先生怀着更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东北移民文化》一书中将移民文化精神作为移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阐述,将移民文化精神与时代发展贯穿起来,揭示了东北移民文化的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东北移民文化》共分五章,内容包括:东北移民的历史回顾,东北移民文化的形成,东北移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东北移民文化的主要特征及价值,东北移民文化的时代精神及当代走向。范立君先生在书中力求从多角度、多层面再现东北移民文化的全貌,着重分析了东北移民文化产生、发展的诱因,使读者通过阅读对东北移民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

范立君先生以东北移民历史为线索,对东北移民文化进行介绍,从清代以前的东北移民、清代东北移民、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对东北移民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范先生通过查阅《旧唐书》《新唐书》《辽史》《金史》等史书,力求查找东北移民的蛛丝马迹,认为“关内向东北移民历史悠久,周秦以前,东北已有关内汉人之足迹”。“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闯关东”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是悲怆而有力量的。移民既有东北的满族、锡伯族等民族,也有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域的人口。这些移民对于东北移民文化的形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范立君先生的《东北移民文化》,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东北移民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移民情况以及移民表现出的特征。

清代以前东北移民由来已久。从两汉开始,北方每遇战乱,便有百姓迁往东北避难。秦汉之后为加强对东北的经营和管理,政府组织移民到东北屯田开垦,发配犯人、迁移屯田,通过军事驻防的方式安置,驻防军队人数众多,促进了东北人口的流动,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此时东北移民表现出的主要是官方倡导、指令性移民。清代东北移民则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特点。清初的《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促进了关内人口移入东北,清末的《沿边招垦章程》等条例使得东北全面开禁,清末出现了近代以来移民东北的高峰。清代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以及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河北、河南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奔向辽西。清代的移民改变了东北社会结构,其功能性特征更为明显。移民为东北人口的结构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增加东北劳动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经过移民活动,东北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善了交通运输,促进了东北经济的繁荣以及城市的兴起。此时的东北移民与之前官方倡导、指令性移民不同,是官方倡导、指令性移民和自发性移民交织在一起。自发性移民已经不仅仅是小规模的人口迁移,在清代东北移民呈现出大规模越边范禁的势头,政府虽然一度禁止,但最后迫于形势也只能承认移民的现实。民国时期山东、直隶(河北)等地人民纷纷“闯关东”,形成大规模的“闯关东”浪潮。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具有规模大、速度快、人数众多的特点,移民大多来源于关内华北各省,他们对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今日东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政府有组织、有目的地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以每年三百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使得东北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在30年时间内,总共有1500~1700万人次关内移民先后进入东北,其中留下来的永久居民至少有800~1000万人,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迫于生计的人们。他们从内地到东北需要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东北谋生。地理位置决定了移民的构成,靠近东北的省份首当其冲成为输出移民的大省,因此山东移民数量最多。例如1927—1929年,东北三省移民平均85%都来自山东,河北次之,河南也贡献了个位数百分比。当时山东报纸忧心忡忡地报道,“山东人每年减少二百余万”。伪满时期,大批劳工被强制征集或者招骗到东北,使东北人口数量显著增加。进入东北地区的关内人口不再是自由流入谋生,而是被作为“苦力”招骗而来,其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关内劳动力的强制性掠夺。[2]100清末民国时期的东北移民与其他时期相比,表现出的特征具有特殊性。东北移民呈现出新取向,不仅有关内“闯关东”的移民,而且还有抱着各种目的而来的国际移民。日、俄、朝移民纷至沓来,纷纷在东北定居下来。众多的移民构成了近代东北社会的人口主体,使东北地区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移民社会。

随着东北移民的到来衍生出了移民文化。范立君先生从移民与移民文化、东北移民文化的形成因素、东北移民文化的演进方式三部分进行了阐释。移民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迁移,移民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移民潮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局限,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与互补,逐渐形成了隐含着不同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化元素但却又明显不同于原有文化的东北移民文化,而这种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正是因生活所迫陆续迁移到东北谋生的移民。地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需要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移民作为传播文化的最有效载体,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移民促进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3]142移民带来的不同地域背景和特色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汇聚、融合。移民的迁入,将原有的生活形态复制到东北这个新的开垦地,随之而来的还有移民身上带有深刻烙印的宗教观念、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这些与生俱来的观念是移民生生不息、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精神支柱。[4]4东北移民文化具有典型的社会价值和进步意义。东北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断移民的历史,也是各种文化不断冲激碰撞、不断更新、不断融合的历史。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段的移民带来的不同文化在东北这片土地上不断发生冲突和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地域文化——东北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自然经济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里,广大农民世代依附于土地,乡土观念很重,不肯轻易离乡背井;而且交通、通讯条件又落后,“生离”常常意味着“死别”。每一次移民,政府与移民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移民与土著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移民与移民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东北移民带着当地鲜明的文化个性和风俗习惯,他们的到来,都会与当地已经形成的文化进行碰撞和交融,进而互相渗透与吸引,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可以说,每次大规模移民的涌入,带来的都是一次文化的嬗变,在融合中逐步产生共同的文化记忆,形成凝聚移民群体和原生群体的文化向心力,这在中国移民史研究上具有重要的道德伦理价值。

移民人口远远超过了本地土著人口,这是东北移民社会的标志。在全国人口数量下降的情况下,东北人口的数量和规模却在逐年增加,移民的大量涌入,对原著民秉持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持续的冲击,使东北人口的民族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移民不仅充实了东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东北农业生产的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东北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东北的近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东北移民文化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东北区域社会的变迁,地域文化之塑造,以及人口地理格局的嬗变等。探析移民原因、移民过程、移民形式与路线、移民来源和分布,以及东北移民的历史作用和影响等,这对于中国移民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移民东北对于移民输出地华北地区而言,极大地缓解了关内的人口压力,减少了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移民在东北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他们将辛苦所得源源不断地输回故里,为关内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这对于中国移民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东北“多元、复合”风俗文化的形成和改变与不同时代东北移民的精神因素(包括情感、情趣、信仰等)有着密切关系,东北移民的信仰与习俗的改变都可从移民心理层面上寻得合理解释,这对于中国移民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范立君先生从东北地区语言文字的变迁、东北民间宗教的传播与发展、东北民间社会风俗的嬗变、东北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四部分对东北移民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释。在移民之前东北地区语言文字应用状况中,作为官方语言,满语占据着主导地位。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但入关之后,随着人员往来的日趋频繁,交流的密切,满族文化逐渐被汉族同化,汉语逐渐得以推广和使用,关内移民的涌入推动了东北地区语言文字的变迁。在满族逐步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改说汉语的同时,满语依然留有遗存,满语对汉语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和广泛的,这使得满语原来以民族为主的文化特征转化成以地域为主的文化特征。这一文化迁移现象既是满族传统文化被异化的表征,也是满汉民族互相融合的历史见证。[5]72但是在辽南、辽东等地区,短时间内聚集了大批山东移民,使得辽南、辽东等地区的方言整体上与山东方言更为趋近。随着移民由沿海和山海关向东北内陆迁移,移民人口集中的聚居地便成为语言的改造之地。

东北地区早期流行萨满教,作为原始宗教,萨满教口耳相传,严格遵循传统信仰。萨满信仰是满族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信仰形式,有着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满族的萨满分为两种,一种是氏族萨满,也叫家族萨满;一种是职业萨满,也称野萨满。满族萨满教将灵魂分为命魂(满语为fayangga)、浮魂和真魂(满语为encu fayangga)。在移民的冲击下,萨满教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朴素的灵魂转生观念发生了变化,融入了佛教的轮回观和道教等级森严的“天官”制度等信仰内容。如满族《尼山萨满传》中描绘了等级森严的亡魂世界,因做好事或者坏事,最终会判定为十等人中的一种,相对应而转生。这里的萨满教中已经有了佛教的“菩萨神”,教义中用佛教的业报轮回来劝导亡魂,原先充满灵性的世间万物居于次位,人的地位居于世间万物之首。萨满教中的诸神最初是平等的,后期萨满教诸神之间也出现了等级划分。此时萨满教的灵魂观受到移民的冲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萨满教信仰逐渐衰落。在经过了长期的大移民后,东北宗教逐渐呈现出原始宗教信仰的衰落,关内多种宗教信仰在东北逐渐传播,且逐渐占据了东北人民日常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6]95移民定居东北之后,沿用故乡惯例,加入了当地原有的信仰因素,形成了东北多元性的民间信仰。对江神、河神的供奉,对山神的信奉,都是因生产生活的需要营造出的护佑神。东北移民供奉的保家仙的神谱是佛道杂糅的,它的信仰者或者倾向于佛,或者倾向于道。一些佛道庙宇的前身即供奉保家仙的庙宇,体现了东北移民文化的融合性与地域特色。

清代至民国,移民的迁入使得东北民俗发生了变化,在婚葬习俗、岁时习俗、生活习俗、信仰习俗中都有所体现。汉族移民在迁移的过程中把原住地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也带到了东北。移民带去的蔬菜种子以及耕种技术,改变了满族原有的采集山菜为食的习性。移民带去的煎饼、馒头等也在东北得以普及。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积淀,移民人口的流入,带来了胶东文化、豫东文化、晋商文化、江浙文化等,这些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多元的东北民间艺术文化,如二人转、东北大鼓、东北秧歌,既能在中原文化中找到这些艺术的因素,反映出中原和东北的文化联系。“二人转”是东北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汲取了多种艺术形式,丰富了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二人转是清末由河北“莲花落”移入东北民间后衍生出的一种歌舞形式。二人转的许多唱调是“莲花落”唱调的演变形式,在表演结构上采用了“莲花落”唱调。还吸纳了凤阳歌、大秧歌等艺术形式,在腔调上也做了不断的摸索和积累,最终形成了“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多变唱腔。此外还吸收了民歌长短句和韵白。东北秧歌也是在中原高跷基础上进行的传承与创新,是在踩高跷基础之上融入了舞蹈等因素后加以改良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范立君先生在《东北移民文化》一书中详细概括了东北移民文化的主要内容,指出不同时期大量关内移民的到来,对东北的开发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而由移民所带来的各种文化、风俗则在与当地历史传统的碰撞交融中深刻影响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汉族流民的移入,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移民潮打破了地域间的局限,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和互补。东北移民潮,催生了东北的多元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在与当地满族、锡伯族等土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形成了东北地区的多元移民文化。咸丰时期,法国传教士嚣克游历东北后说:“满洲境内无一村非汉化,实与中国本部各省无异也。”东北移民带来了故土特有的乡里民俗特征,在民风、民俗方面给当地居民带来许多可学习借鉴的东西,使东北当地的居民逐步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些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却保留下来,成为东北移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带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民俗的移民与当地居民走到一起,共同生活,逐渐形成了新型的东北文化。

在详述东北移民文化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范立君先生从开拓性、开放性、兼容性几方面概括了东北移民文化的主要特征。从推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几个方面概括了东北移民文化的价值。《东北移民文化》的创新性不仅仅在于它对历史进行挖掘,更重要的是它概括了东北移民文化的特征及价值。《东北移民文化》较以往对于东北移民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东北移民文化的主要特征产生的原因:东北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东北移民的特色历史,塑造出东北移民文化鲜明的特征。“闯关东”的“闯”字本身就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一种决心和意志,需要拥有勇敢、坚韧、勤劳、乐观的精神。为了适应环境需要群体互助,因此在“闯关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东北移民文化的开拓性、开放性、兼容性的特征。此外,东北移民主要由三种人形成,即流民、谪戍、移民。文化的相互交融,为东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奠定了多元的新型东北文化基础。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东北移民文化的价值在于,在东北移民过程中,东北原著民的生活文化与东北移民带来的文化相互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有助于推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

范立君先生的《东北移民文化》与以往其他移民文化研究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对东北移民文化的时代精神、东北移民文化的时代走向进行了论述。在书中,范立君先生通过对东北移民文化的研究,把历史与现实衔接起来,力图将东北移民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的时代精神透彻地展现给读者。《东北移民文化》的精髓在于它揭示了东北移民文化的创新性的本质,展现出东北移民文化特有的勇敢坚韧、勤劳乐观的文化内涵,蕴含了不畏艰苦的顽强抗争精神、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团结合作的互助精神和敢拼敢为的开拓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形成的开拓进取、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域文化的创新精神,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观念变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挖掘东北移民文化的创业精神,找寻移民文化的内在特质,研究东北移民文化对于探讨文化创新的规律和本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东北移民的创业历程、挖掘东北移民文化的时代精神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然要求。深度开发东北移民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彰显出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深入挖掘东北移民文化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东北移民的文化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东北振兴。该书问世以来,深受各方的重视和好评,堪称叙述东北移民历史与文化的佳作。

猜你喜欢
东北移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大东北的春节
谁远谁近?
内陆移民(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