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及思考

2019-01-20 08:58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李兆云
天津教育 2019年2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 李兆云

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核心素养”业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修订、考试改革等的重要内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尚没有明确的政策或文件规定,我们可借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要求,积极探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脱离教材的条条框框,拓展视野,深化思维,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表达欲望,使学生融入课堂,融入教学,把教学的根本宗旨落实在“立德树人”上。切实摒弃传统的“应试”式、“满堂灌”式教学羁绊,以生为本,通过实施跨界整合、注重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行为等创新举措,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探究、合作与分享,真正实现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中提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

一、实施跨界融合,实现“单一学科教学”向“多学科融合”的转变

传统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囿于现有教材,用教材教“教材”,不敢越“雷池”,不会“触类旁通”。因此,知识在单一的渠道,按单一的传输方向传送给学生,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为此,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克服陈旧的教学理念,树立跨界整合观,实现“单一学科教学”向“多学科融合”的转变。首先要通过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来具化和落实。在备课时,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标准,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与课程标准、教材知识一一对照,准确把握知识背后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求,以及主干知识所指向的核心素养,并将碎片化的知识点系统化、整体化,让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细化、落实到教材学习、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之中。

初中《道德与法治》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还涉及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汲取“养分”,坚定文化自信。例如在《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中,我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素材,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课堂上,一经展示真可谓是“精彩纷呈”:有的同学直接从家里带来了瓷器用品、有的同学一展歌喉来一段精彩的黄梅戏、京剧、有一个少数民族同学还穿着了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不少同学则通过网上查阅方式收集了有关四大名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介绍,还有同学则给大家分享了旅游中参观的名胜古迹等。这场“文化大餐”让课堂增添了无比“秀色”,更让同学们在交流分享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彩、源远流长,坚定了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并在最后围绕春节中的传统美德讨论中,既让学生明确“八荣八耻”美德内容以及中华传统美德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品质,又启发学生树立新时代建设者应有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通过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中的融合,引导同学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做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者和践行者。

其次还需要突破学科界限,实现与其它学科的跨界融合,实现单一学科教学向多学科学习融合的转变,如将之与初中历史、语文、地理、心理、信息等课程有机结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二、重视体验过程,实现“单一传授知识“向“综合提升素养”转变

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背多分”等观念,确立起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不能止于知识,也不能止于解题训练,更应指向“人的道德品格、法治意识、心理健康、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教学过程中要备好课堂教学活动环节,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强化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转化,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行,提升核心素养。例如,在讲授《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内容时,我举行了一次道德与法治课的模拟听证会,主题是:中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进校园。活动由学生主持,他们模拟各方不同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分析了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利弊,畅谈了自己的观点。又如《学会自我保护》这一课的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相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女生看演唱会晚上遭遇侵害”和“女孩遭遇绑架机智获救”正反案例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分享其中的“教训”和“启发”,增强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掌握自我保护本领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既创造了亲身体验的平台和展示的舞台,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师生共同设计一张“自我保护”卡片,要求每位同学把校内和校外可能遇到的伤害或事故、危险情形列出来,并分析危害、原因和自我救护办法,有效地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由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三、突出学生主体,实现“教师‘一言堂’”向“师生互动共享”转变

鉴于《道德与法治》在初中仅仅被看作是“副科”“小学科”,中考中所占比重也较低的状况,导致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落后观念,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按照固有的模式或环节,参照教案和教参的设计循规蹈矩的展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自己扮演成一个演员,把学生当成观众,把教学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忽视了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参与进课堂,直接造成了教与学的脱节,没有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没有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育人价值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创造全新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轻松和自由,教师应当把已经固化的教师权威身份放一放,积极融入到学生的队伍中去,用亲切的授课方式、生动的表情和语言等,同大家面对面交流,主动实现师生全员参与课堂讨论的目标。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展现,教师的解放和学生的解放相得益彰,知识点的呈现逻辑与学生的认知逻辑较为自然地耦合。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巧设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在讨论、争辩中思维的灵光在生生、师生间不断闪现。如我在讲《青春的情绪》这一课时,我作了如下设计:在“我说情绪”环节,让学生“说一说近一周来,有哪些让你高兴、气愤、伤心、害怕的事情?”并相机用多媒体展示出“复杂情绪”的表现和表情。这一环节中,学生表现积极,畅所欲言,出现“争着说”“抢着讲”的课堂氛围。在“我析情绪”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选择你一周来的任何一种情绪,说说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在“激情”过后,冷静思考,深入分析影响情绪的诸多因素。第三环节“我悟情绪”中,我首先给学生动情地讲述了“我”的最开心、最生气、最害怕、最快乐的情绪故事,故事中我特别讲述了我不同情绪作用下带来的“后果”。讲完后,我又安排同学根据我“情绪故事”中的情节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在“实景”中感悟不同情绪的特点,以及所带来的不同“后果”。从而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自觉克服消极情绪、负面情绪,始终保持积极情绪和正面情绪”。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感或地域特色。让学生大胆、自主地表达,自悟自得,以道德内需促学生成长。例如,在《维护国家安全》教学过程中,我引用了“外籍物种侵入影响国家生态安全”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安全离不开生态,而国家安全更是需要人类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教学过程中,我用多媒体展示两则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例:遇一则是到在军事禁区偷拍照片的人,另一则是遇到某企业偷排工业废水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破坏国家安全的危害性”“遇到以上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讨论、分享,使学生们很快地理解“我们要积极同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作斗争”的道理,增强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虽然这节课内容很抽象,似乎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但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一些社会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对实践的感悟,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课堂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选读经典书籍,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查阅信息资料,书写心得体会,摘录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生活情境片段,然后到课堂上交流,探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与情感共鸣等。在实施互动共享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蕴含的规则、法理等,让教学触角从课堂延至课外,从校内伸至社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四、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心动”向“行动”转变

初中生普遍较为感性,并且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要想有效培养他们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就要为他们树立榜样人物,从而给他们提供学习及努力的方向,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品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结合知识教学给学生“循循善诱”,另一方面要导之以行,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付诸于行动之中,在行动中体验情感,锻炼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并及时纠偏,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提升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恰当选择教学案例,用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与事件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与教化学生。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的“诚实守信”时,教师就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全国道德模范刘延宝因对首长的一句承诺一家四代守护烈士陵墓60 多年的事迹,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忠义守信赞曲。当学生们观看完视频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就道德模范人物的诚信意识进行分析,逐步深化对诚实守信价值的深刻理解,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将诚实守信这一优秀品质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具备极强“实践性”的课程。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活动或布置生活化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的认识从自己学习体验感悟出来,从实践中体验出来的,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在上《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时,我首先通过直观展示我在长城、女儿、父母的照片,让学生说说我的角色和相应的责任。其次,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具有的社会身份及承担的相应责任,”的道理,更使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最后,我又通过“该不该让座”的两难情境,让学生在学会价值判断中,作出正确的选择。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让学生给父母制作“感恩卡片”,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责任,对他人负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生活现象,或者是学生生活中常常会遇见的现象,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模拟、组织辩论、观看新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演、看、辩、析、思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提升公民素养,同时,激发学生和谐社会,人人有责的家国情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生活的实践作业,让父母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科技馆或社区服务等。

面对教材的变化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倡导情境式教学、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创新,在学习、感悟、践行中,达成学科教学目标,提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