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波 毛 婕
(宁波市图书馆 浙江宁波 315010)
2018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1]。2019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并提出了“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的文旅融合的新路径[2]。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的重要任务[3]。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把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文化传播相结合,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质,通过旅游使文化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实现公共文化的优质资源和服务随着旅游产业的网络惠及更多的群众,更好地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体化,促进全民阅读,服务当地经济和文化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盼、新向往。
近年来,宁波市图书馆积极拓展思路,延伸服务内容和手段,开展了一系列文旅融合服务的尝试。
“宁波城市旅游之窗”是宁波海丝国际旅游交流中心对外打造的形象品牌,2016年中心迁址到南塘老街之际,宁波市图书馆和宁波市旅游局合作,在“宁波城市旅游之窗”内专门设置了一个特色主题阅读分馆——“人文地理馆”。契合宁波城市旅游之窗的整体主题,馆内藏有世界地理、中外文学、风土人情、游记散文等人文地理主题的特色书刊3 000册,配有自助借还机和计算机,为市民和来南塘景区参观的旅客开展图书自助借还、休闲阅览、借阅证办理、网络资源查询检索等服务,并实现和全市公共图书馆的“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同时,人文地理馆还结合“宁波城市旅游之窗”的活动主题,每月在馆内举行小型主题书展,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全新的专题化、个性化阅读体验。2018年,人文地理馆咨询前台共计到访国内外游客14 000余人次,接受各类咨询6 000多次,现场发放各类信息宣传资料2万余册,借还图书5 000余册次。通过各方资源整合,人文地理馆成为图书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阵地。
继人文地理馆之后,宁波市图书馆还打造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服务新品牌,先后推出了“读行天下”特色读书沙龙品牌和“外语角”中外文化交流的服务平台。其中“读行天下”文化沙龙品牌把讲堂文化和旅游文化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人文历史地理类读书沙龙。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行天下”沙龙结合全球人文景观,突出表现经济、文化、历史的和谐关系及世界各地特色,在“读”中“行”,在“行”中“读”,成为市民游览世界、学习新知的文旅融合新品牌。至2019年4月,已成功举办讲座沙龙35期,受众3 500余人。
“外语角”则致力于提供读者立体式探索世界的途径,打造中外文化交流、文旅融合的新平台。活动的选题以阅读、热门电影、文化习俗、欧美文学为主,开辟“文化体验”“城市旅游”等系列。在把外国多元文化引进来的同时,也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宁波本土文化带给生活在宁波的外语爱好者和外籍人士,从文化角度“发现宁波”,至今已服务5 000余人次。
如何把图书馆的文化服务网络和旅游产业网络相结合是宁波市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另一个方向。2016年10月,宁波市图书馆在位于东钱湖风景区旁的福泉心宿建立首家民宿流动图书馆。将3 000册有关风俗旅行、传统文化、休闲养生的图书搬进福泉心宿专门设立的墨沏书房,被读者称为是“山水之间的图书馆”。之后几年,宁波市图书馆又陆续与10余家精品酒店和民宿合作,将更多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旅游产业网络为广大市民、游客服务。
对于每个定位不同、风格迥异的酒店,图书馆通过定制式服务,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或设立专门的书房和阅读空间,或在酒店大堂、公共区域、客房内提供契合民宿、酒店风格的主题图书。如在南塘老街的精品酒店里,增添包含宁波历史、地方美食、风土人情的图书;在象山半边山旅游景区的酒店里,增加了部分关于宁波海洋经济、休闲旅行的图书。这不仅为民宿、酒店增添了文化气息,更是在积极倡导读书风尚、营造读书氛围的同时,让崇尚阅读的精神越来越多地融入城市的发展脉搏,也让公共文化的优质资源和服务随着旅游产业的网络惠及更多的群众,实现更广泛的传播。
宁波的轨道交通线连接高铁站、飞机场和客运站,也是众多游客的必经之路。2018年12月,宁波市图书馆把一座智能借阅柜搬进了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的转乘站点里。这个智能借阅柜对接第三方信用平台,芝麻信用550分以上的市民和游客通过扫描柜上的二维码就能实现柜上图书的实时借还,无需押金,无需办卡,选择喜欢的图书,扫码就能带走。在放置的第一个月,智能借阅柜的借还量就达到了2 500册次,居全国260余台智能柜单台借阅量的榜首。把阅读文化同城市出行相结合,公共图书馆高效便捷的服务随着地铁线的拓展不断延伸。
在当代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从业者应积极拓展思路理念,创新思维方式,走出图书馆行业分工、自成体系的局限,积极寻求与不同行业领域和机构组织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用“图书馆+”的方式,利用旅游行业传播范围广、流量高的特点,拓展图书馆与社会公众的接触面,扩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覆盖面[4]。并通过建立分馆、开展活动等形式,把图书馆的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加直观地展示在公众面前,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潜在用户,为全民阅读开辟新的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对象上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常住人口到包括游客在内的城市流动人口,都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因此,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的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地方特色文化,注重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展示。如宁波市图书馆在人文地理馆的资源建设中,特别增加了关于本地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书籍。通过文旅融合服务,搭建一个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传播传统文化、推广地方文化的平台,体现文旅融合服务的地方性和特色性。
旅游学界把“住、食、行、游、买、娱”称为旅游六要素[5],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文旅融合服务时,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条件和旅游发展方向等因素。如宁波市图书馆开展的人文地理馆特色分馆建设是和当地旅游项目的“游”充分结合;而走进地铁里的图书借阅柜则和老百姓朝夕相伴的“行”——轨道交通紧密相连。各地公共图书馆在选择适合本区域的文旅融合切入点和发展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各馆的实际需求、文化特色和专业发展方向,切忌千篇一律、简单重复。
公共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正面临重要的发展窗口期,即中国当代公共图书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与中国当代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增长、中国公共图书馆正在积极推进的“全域服务”与旅游行业正在努力践行的“全域旅游”形成了历史性交汇[6]。面对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宁波市图书馆不断深入开展文旅融合的服务新模式,以书为媒,在文化和旅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打造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宁波样本”,期待能为其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提供借鉴。同时,要促进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的长效持久发展,应注重项目的引领作用。如宁波市委、市政府在2019年4月发布的“文化宁波2020”建设方案,包括“书香宁波2020”“影视宁波2020”“音乐宁波2020”“创意宁波2020”四大建设计划,其中有不少和文旅融合相关的产业项目。各级政府层面需要对文旅融合统筹协调、文化政策制定、专项资金投入、旅游服务和公共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细化。图书馆行业组织,也应加强对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新业态的制度化建设。在为各地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一个总体性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总结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服务探索中的经验和不足,制定规范化、制度化的操作规范,为更多图书馆的发展实践提供基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