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课程中中国元素的挖掘和呈现*

2019-01-20 01:22严明贵
台州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学大纲英语写作育人

严明贵

(台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可见,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所有高校育人工作者(教师、辅导员和行政人员)的事,每位高校任课教师都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也应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秉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我们就必须要主动转变思路,开启“课程思政”建设,因为高校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2]。所以,我们有必要挖掘高校各门课程的育人资源,重视发挥它们的育人功能,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让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全方位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3]。

一、《英语写作》课程思政的体现:融入中国元素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同时每个人都应承担各自相应的职责。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4]和大学政治辅导员一样,高校教师应有的职责之一就是通过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来监督和辅助大学生履行他们的职责,真正实现思政理论课与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作为高校教师的一份子,英语专业教师也应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走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无关的误区。

《英语写作》课程的开设目的决定了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写作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清晰而完整思想的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英语专业必修课,《英语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们可以努力挖掘和充实《英语写作》课程中的思政教育隐性资源,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力争润物细无声地成风化人。具体来说,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语言教学、写作训练和思政育人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观察和思考中国发展与中华文化,同时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坚定爱国立场,倡导学生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一)课程性质和内容的要求

《英语写作》课程的开设有利发展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特性。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英语写作》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考及分析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踏实的学习精神,而严谨和踏实正是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特性之一。在实践层面,《英语写作》课程中的应用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和演讲辞撰写等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引导和训练学生借助英语语言阐述观点、表达思想,以传播中国精神、弘扬中国文化。

(二)训练手段和方法的追求

从《英语写作》课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手段上看,学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和中文书籍(包括文艺作品和知识性作品)等来了解社会与人生、扩大知识面和丰富思想与感情。在吸收语言文化营养的同时,学生可以增强观察与分析的能力,因为学生在阅读相关书籍时不仅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要关注、思考和研究书籍的内容,吸取有用的语言,并向全世界传播、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

(三)作业布置和评价的考量

高校开设的任何课程对学生都有作业要求,《英语写作》也不例外。在《英语写作》课程的作业布置中,我们坚持作业内容与品德教育相结合,以作业布置(写作)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了解、思考和表达。通过日常的英语写作,我们学生完全可以做到向国内宣传地方特色,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元素、传播中国精神。

二、中国元素走进《英语写作》课程的总体设计与具体实施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英语写作》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勇于创新探索,从教学大纲的修订、阅读材料的选定、课堂授课的把握和课堂练习的安排,到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期末考核的命题等方面,努力尝试让中国元素走进《英语写作》课程,让广大的英语专业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元素在《英语写作》课程中的存在并加以传播和推广。

(一)总体设计

在《英语写作》课程中,我们着力夯实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丰富广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英文化交融的和谐风景,让中国元素亮眼。在课堂教学和写作实践中任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阐述中国老龄化问题、中国故事、中国实践和中国发展等等。学生引经据典(毛泽东思想、儒家道家思想等),展示中国骄傲,让自己的作品(习作)更具说服力和表现力,真正做到“想写、能写、好写和写好”。

(二)具体实施

1、修订教学大纲以彰显中国元素。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智力发展的需要,具体规定学科知识的范围、目标、任务、深度、体系和结构、教学时间以及教学法上的具体要求。”[6]教学大纲可以说是所有教学开展的指挥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所以我们有必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和修改《英语写作》教学大纲,让中国元素走入教学大纲。例如,在2017年版《英语写作》教学大纲“比较”这一章节,为训练和提高学生“块比较和交替比较”写作技巧,“比较中国高铁和传统交通工具(船舶、自行车和汽车)”和“比较跑步和太极”等内容就新纳入教学大纲。通过“中国高铁”和“传统交通工具”的分析比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民族自豪感。另外,学生通过比较“跑步”和“太极”也可以深刻认识和体会“太极”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它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和阴阳辩证理念等核心思想。

2、拓展阅读材料以沉淀中国元素。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生活、感受和语言等三种积累。语言积累从根本上讲就是语言输入,它对语言输出有着重要的影响,毕竟语言基础和遣词造句的能力都是通过点滴积累提高的。课内阅读材料有限,我们平时可以从两个方面要求学生加强阅读积累。一是引导和督促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出版的英文材料,如China Daily、The 21st Century等国内知名英文报纸。其次,我们摘选部分优秀的中译英篇章(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英译本)供学生学习,打破英语专业学生只阅读英文原著的传统做法,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在中英词汇运用、语法句法比较和修辞关联差异等多维度的语言感知,同时也增加了英语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认为只要能够传递正能量、与时代同向而行的各类英文原著和汉译英著作都可以用作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因为它们能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语言发展动态,当然也更有助于学生对《英语写作》课程目的和意义的理解。阅读翻译大师们的作品,如辜鸿铭的译著《辜鸿铭英译〈论语〉》、辜正坤的译著《老子道德经》等,阅读广为流传的中国民间和神话故事英译本,学生就有机会接触到汉语文学中一些经典文句的英文表达方式,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代表孔子和道家代表老子等的思想内涵,增强阅读兴趣,丰富语言表达,为自身的翻译和写作实践提供借鉴和参照。

谚语、名人名言、警句和格言等内容也是我们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凝结着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给人以教育和启迪”[7]。名人名言是名人大家的人生感悟、成长箴言和思想沉淀。运用谚语、警句和格言等经典名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熏陶是语言课程教师的一贯做法。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各类各种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之一。接触一些思想积极向上、勉励性强、传播正能量的汉语谚语和名人名言译文能促进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Study without thinking is labor lost.Thinking without study is perilous.)”[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If one does not make good use of his youth,in vain will he pass his old age in ruth.)”[9],“为学日益(He who seeks learning must increases his knowledge every day.)”[10]等等句子都能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和拼搏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同样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自1994年以来,在《牛津英语词典》新增的英语词语中,汉语贡献了5-20%。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dofu(豆腐)、jiaozi(饺子)和chop suey(杂碎),喝的kaoliang(高粱酒)、tea(茶)和oolong(乌龙茶),穿的cheongsam(长衫旗袍)等都能在阅读材料中碰到,它们都包含着中国元素。

3、改进课堂讲授以反映中国元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习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指明了高校及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和当下职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传道者,我们高校教师自己首先要明道和信道。专业课中很多的概念和理论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与知识点相结合的人生哲理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人生多一些思考[2]。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坚持向学生传授科学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例如,我们分析“A Glass of Milk,Paid in Full”的内容和立意,以表达“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精髓;我们解释“Learn to Listen”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美感,以宣传“学会倾听”的做人美德;我们讨论“The Most Impressive City”的主题句呈现方式和层次结构判断,以发扬爱家爱国情怀。

4、布置练习作业以呈现中国元素。教学评价可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评价三类,作业评价是课后评价中的一种。“学生课后作业不仅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忠实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11],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课后作业来评判学生掌握和巩固书本知识的实际情况,以此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英语写作》课程作业主要有两类:课外阅读和写作任务。如何选择包含中国元素的课外阅读材料在此就不再赘述。在写作任务的布置中我们也尽量体现中国元素以满足学生表达爱国情怀,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需要。例如,在完成Description章节的课堂教学后,我们尝试布置以My Favorite Teacher为题的课后习作练习,要求学生寻找身边的最美教师,以树立和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好教师形象。又如,我们学习Ways of Developing Paragraphs:De‐velopment by Comparison and Contrast后,我们给学生布置了“High-speed Train or Long-distance Coach”这一写作任务,以训练学生“块比较和交替比较”的写作技能,同时在“舒适、便捷和安全”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高铁急速发展的表现和动因,通过比较和发现中国特色,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5、改革课程考核以体现中国元素。课程考核是整个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评估学生学习成效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大纲的修改也带来课程考核的改革。为加强学生对中国元素的认同,可以尝试在期末考核的命题中融入中国元素。例如,在2016学年第1学期《英语写作(1)》期末试题中我们就设计了与“中国二孩政策(secondchild policy)”这一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相关的作文题目My View on Second-child Policy,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再如,可以通过试题中的作文题目《年轻人应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呼吁广大年轻人重拾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以及引导年轻人思考如何做到更多地陪伴老人,领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Such kindness as young grass receives from the warm sun can be repaid)”[9]179的真谛,体会“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人生感悟。

“端午节”为我国法定节假日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09年9月就正式审议并批准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节假日。2012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试题中就涉及端午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题目要求考生(学生)谈谈自己对端午节的习俗了解以及人们庆祝端午节的文化活动流程。TEM4命题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文化传承,在考查考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同时,积极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所在。

三、中国元素走进《英语写作》课程的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英语写作》课程与时俱进,深挖中国元素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好处,不仅有利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也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一般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播和表达,但是中国元素渗入《英语写作》课程这一做法并未对英语语言教学带来干扰。一方面,就写作练习而言,写作内容如果时常远离学生的生活则无法满足学生写作的欲望,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自身理想道德、走进中国现实和体现中国元素的写作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使学生进步和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材。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注重了与中国元素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他们在保持对传统英美文化认知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经济、文化等话题进行话语构建和表达的能力明显增强,跨文化交际双向传输能力得以提升。

(二)丰富学生精神食粮,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英语写作》课程中融入中国元素,参与课程思政,打破思政课教师“孤军奋战”、大学思政课“单人独马”的尴尬境地,有利促进“让每门课程都育人、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1]这一指导思想的落实。《英语写作》课程在“课程思政”的推动下可以为广大学生开掘出更多的精神食粮,有效引领学生以全球视野观察和思考中国发展和中国文化。在《英语写作》课程中渗透中国元素,学生保持对英美文化认知的同时,从“读、思、写”三方面坚定和表达专业发展、爱国爱家、拼搏诚信、立志成才等关键理想信念。“想写、能写、好写和写好”等写作愿望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价值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在坚定中国立场的基础上,学生既能开阔国际视野又能面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元素。

(三)充实课程教学内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课程思政化需要教师的知识扩充和观念更新,吐故纳新地充实课程教学内容是知识扩展的体现之一。中国元素在《英语写作》课程中的挖掘可以有效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的修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阅读材料的拓展是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另外,《英语写作》课程中真正融入中国元素必然要求英语教师需根据现行教学大纲积极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加大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以使中国元素与《英语写作》课程紧密关联,这势必要求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科研水平需有一定的提高,从而促进他们的自我提升和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大纲英语写作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从高考英语作文评阅看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