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宸宇 程梓涵 王馨诺
一、枕头馍探源
周六上午9点左右,同学们来到了位于阜阳市泉河风景带的武穆祠台。
“武穆”是南宋名将刘锜的谥号。他曾在顺昌(今阜阳)与敌军进行殊死战斗。据民间传说,当时,刘锜率领的宋军被困多日,军疲马乏。老百姓敬仰刘锜,用新麦粉蒸了这种馍送往前线。将士们人手一个馍,士气大增,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用它枕头而卧,最终以少胜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昌之战”。枕头馍因此得名。
聚集在武穆祠台上,同学们瞻仰刘锜的像,观看表现当年军民抗敌场面的雕塑,朗读碑文,了解刘锜的事迹,学习刘锜的诗、词以及后人歌颂他的名篇佳作,一起缅怀这位伟大的将领。
二、枕头馍观察与制作
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洪胡子枕头馍生产基地,听洪亮军伯伯详细介绍枕头馍。洪伯伯说:“枕头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营养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吃枕头馍有利于保护胃肠道,一些胃酸过多、肚胀、消化不良而致腹泻的人吃它会感到舒服……”
一走进操作问,同学们就闻到浓浓的馍香味。哇,好大的锅!每个锅口径1.5米,深1.2米,可以容纳40多个枕头馍。几位师傅正在制作枕头馍,那纯熟的技艺、洁白的面团、氤氲的水蒸气令同学们很是惊奇。师傅们一边忙着制作馍,一边给大家讲解一系列相关知识,如生面、酵母、压面、成面、剂子等术语。
听着听着,同学们想动手实践呢,师傅们欣然同意。大家欢呼起来,赶紧洗干净手,卷起衣袖,抓起面团。哎呀,这面团在师傅们手里看似很柔软、“听话”,怎么到了同学们手里这么硬啊?不过,大家都很认真,在师傅们指导下,一点点学习……
三、“枕头馍”进校园
1.同学们以自己的文字表达对刘锜的崇敬、对家乡的赞美、对枕头馍的喜爱,文体多种多样,有诗歌、小小说、散文……
2.怀着对枕头馍的浓厚兴趣,同学们上网查资料,研究酵母,做实验,看酸、碱、盐与面粉混合后分別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探究枕头馍为什么好吃。
3.通过参加活动,同学们明白了商标的作用,认识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希望枕头馍能“走”出阜阳、“走”出安徽,甚至“走”出中国。于是,大家根据枕头馍的特点,尝试为自己做的枕头馍设计了商标,都说感觉自己瞬间成了CEO呢。
4.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枕头馍、了解枕头馍、品尝枕头馍,同学们还创作了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活动,都体现着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洋溢着大家的童真童趣,展示着大家的自信。探究科学,大家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