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宣威市食用菌产业专题调研,走访了从事食用茵工作的有关人士,听取了菇农、企业负责人的情况介绍,与农户和乡镇干部进行了座谈,调查了城区主要农贸市场、超市的食用茵销售情况。探讨了该市食用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茵产业;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 2019) 24-0277-03
1 宣威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野生食用菌
1.1.1 资源状况
有关宣威市食用菌的分类、分布、储藏量等相关资料难以查阅到,据了解,至今尚未组织过专门的菌类资源调查,资源状况不清。但又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世界2000余种食用菌中,蕴藏着丰富食用菌种质资源的云南就有600多种,蕴藏量约为50万t,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珍贵野生菌种有50多种。从宣威的地貌类型、气候特点、森林覆盖状况等自然状况分析,宣威野生菌蕴藏量不会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估计蕴藏量约0.8万t。估计野生菌种类超过100种,主要分布在靖外、来宾、倘塘、龙潭、西泽、务德、热水、板桥、东山等森林覆盖率相对较高的乡镇,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宗野生食用菌有牛干菌、干巴菌、松茸、鸡枞和青头菌、黄毛草、奶浆菌等杂菌,可采摘食用的品种约50个。
1.1.2 开发利用情况
野生食用菌营养丰富,开发利用较早,经济价值较高,受到人们的青睐,山区农民采摘食用菌主要是自食,城郊、集镇附近和交通方便的公路沿线采摘出售。全市年采摘量415.2 t,其中:牛干菌20.2 t、干巴菌1.75 t、松茸5.O t、鸡枞3.O t、其它385. 45 t,产值2312.7万元。在靖外镇的列租、板桥镇的永安、龙潭镇的上格等地方有采摘野生菌收入达15000元以上的农户50余户,个别自然村农户采摘野生菌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开始成为农民收入的新来源。
1.1.3 保护性开发状况
随着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以及“天保”、“长防”等工程的实施,林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出来,为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对野生菌的保护性开发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乡镇的重视,采取了如下措施。
(1)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对社区群众,周边地区群众进行生态知识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把保护野生食用菌的重要性和意义提到如保护树木一样的高度来认识。
(2)严禁私自进入林区挖药、采割、放牧和进行偷砍盗伐、偷猎其它野生动物等活动,违者依法追究责任。
(3)建立野生菌资源保护区,对保护区内重要野生食用菌品种进行重点保护。
(4)划定各村的巡护区域和路线,使巡护路线尽可能涵盖保护区域,对常规巡护和稽查巡护进行不定期检查、监督,使巡护工作落到实处。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量化考核管理,从而有效地督促保护管理工作的实施。
(5)将野生菌纳入林业资源一并管理,加强林业公安的执法力量。靖外镇制定和落实了野生菌保护措施,收效明显[1]。
1.1.4 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宜威野生食用菌产业发展现还处于初始阶段,存在的问题很多。
(1)对野生食用菌的认识不够,对其能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持怀疑态度,影响了对该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2)对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掠夺式采集,只顾眼前利益,人们熟知的菌种,不论大小一律“刨根究底”、“挖光采光”,导致产量逐年减少,而大多数菌种未能得到开发利用,自然腐烂消失。
(3)采集、收购、保鲜、加工及销售脱节,资源消耗无附件值。
(4)整个食用菌行业处于自然发展的无序状态,开发利用还停留在消耗资源、追求数量、零加工的状态,不利于生物资源的保护,资源优势与开发潜力尚未发挥[2]。
1.2 人工栽培食用菌
1.2.1 生產情况
本市现有140户种植人工菌,种植品种有香菇、双包菇、金针菇、木耳等10多个品种,年种植180万袋,鲜菇产量1500 t。种菇户有:四川、福建、浙江、贵州等地来宣威发展的有20余户,他们懂技术,对市场信息了解,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住在城郊租地发展,是人工菌种植的大户和主力,是他们带动了本地人工菌种植业的发展,每户年种菇在2~3万袋;企业下岗工人25户,学得技术后在城郊租地种植,每户年种菇在1~1.2万袋;城区的农民35户,每户年种植1.5~2万袋;其它类型种植户30户,每户年种植0.5万袋。1.2.2销售、加工情况
全市年销售鲜菇850—1600 t,其中:城区500~600t、工矿区50~100 t、农村250~300 t、外销50~100 t,销售收入700-900万元。
全市年销售干菇700~900 t,其中在本市销售500~600 t、外销200~300 t,销售收入2000~3000万元。
目前,市内有注册食用菌贸易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销售食用菌吨,销售收入2000万元,产品销往香港、澳门及美国、加拿大等地[3]。
1.2.3 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宣威人工食用菌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规模小,产量少,品种单一,离产业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对该产业发展的认识不足,还没有认识到人工菌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丰富菜蓝子,以及在增加出口创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引导,也没有必要的扶持发展政策作支持,处于无序的自由发展状态。
(2)缺乏技术,缺乏技术机构和专业技术人才,许多人想种菇,但因没有技术而无法起步。
(3)缺乏投资,食用菌种植相对于种粮种菜投入较多,许多人想种菇因缺乏投资而止步,许多起步种菇人因缺乏投资而无法扩大再生产。
(4)木屑、棉子壳等原料供应不足,主要靠从外地供应,生产成本加大,影响了种菇效益的发挥。
(5)人工菌加工、市场开发滞后,本市现仅有注册食用菌贸易加工企业1家,且刚刚起步,原料供应不足,企业吃不饱。
2 宣威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
2.1 市场情况
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菌类食品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潜力巨大,有专家预测,现在全球食用菌消费达到1. 28亿t。随着人们对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菌类消费将持续增长。从现实情况看,宣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据预测,宣威现年消费鲜菇5000~8000 t,干菇2000~3000 t,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年销售收入可达6000~9000万元。据宣威市汇丰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介绍,2017年与国外的订单为干花香菇700t,该市提供65 t,产品供不应求,若能满足订单数量,销售收入可达8400万元,而且还有增加的空间。从上述情况来看,宣威发展食用菌产业市场风险不大。
2.2 优势分析
2.2.1 “入世”带来的机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促进全国食用菌对外贸易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食用菌菇类产品,将不再受到“岐视性”检测,可同等享受世界贸易协定新关税的保护,食用菌菇类在世贸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出口优势,成为诱人的创汇农业发展项目,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瑞士、俄罗斯等10多个欧美国家和地区与国内的食用菌贸易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市场呈现持续攀升的发展态势,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2.2 比较效益高
农业生产的种养殖业经济效益低,食用菌生产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新兴产业,投入产出比,一般为1: 2~3,甚至高达1: 5~6,食用菌种植比较效益高,宣威人多地少,食用菌发展可不占耕地,容易被农民接受。
2.2.3 劳动力资源丰富
宣威农村劳动力过剩,有30余万人的劳力得不到充分就业,食用菌生产技术难度不大,一般具有初中文化的农村青年,只要经过短期培训就可自己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发展食用菌产业可为农村剩余劳力找到出路[4]。
3 对策与建议
3.1 发展思路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拉长加宽食用菌产业链,把食用菌产业培植成宣威的一个新兴产业。
3.2 目标任务
(1)建立野生菌保护性开发区4万hm2,年采摘野生菌600 t,销售收入3600万元。
(2)建立6万m2鲜菇生产基地,年产鲜菇3000 t,产值5000万元。
(3)建立5万m2干菇生产基地,年产干菇800 t,产7000万元。
(4)扶持和培育加工銷售企业1家,年加工销售干菇1300 t,销售收入5200万元。
3.3 对策措施
3.3.1 推行产业化生产
(1)建立好基地。根据气候特征、当地条件、群众习惯和栽培菌种习性,进行科学规划,确定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技术培训,配备技术力量,提高技术能力,完善设施,出台基地建设优惠政策,使基地建设名符其实。抓规范管理,实行无公害栽培,无公害加工,确保产品实现国家绿色标准。
(2)培植龙头企业。并配套相应的优惠政策,引进和培育使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带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打造出品牌。产业发展的初期就应该注重培育自己的品牌,严管企业包装产品装潢、标注标识,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4)开发好市场。依托加工、销售企业建立交易、检测、信息网络,拓展营销渠道。
3.3.2 实施科技兴菌战略
实践证明,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的推动,群众栽培技术普及,应用技术推广深入,菇农接受技术快捷,因此,科技兴菌势在必行。
(1)建立菌种中心。借鉴粮食生产中种子的作用给人们以极大的启发,可依托省内外的科研单位,采取联合合作的形式,组织建立菌种中心,保证优质菌种供应。
(2)建立技术培训基地。为提高品质,减少损失,增加效益,应建立技术培训基地,培养基地人才和种植能手,提高种植水平。
(3)提高产品附加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突破食用菌深精加工的“瓶颈”向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求贤寻助,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食用菌精深加工工艺往纵深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发展。
3.3.3 搞好协调服务工作
(l)对土地、财政、银行,税务、环保、工商、技术监督等有关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确保产业发展一路绿灯。
(2)成立协会组织,对群众组织协会加强领导力量,搞好“信息、技术、市场、加工、营销”等指导协调工作,使协会真正起到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l]段丽华,代永彬,张文东,等,昆明地区林下食用菌种植模式研究[Jl.绿色科技,2018 (19).
[2]晏青华,文仕军,安宁市野生食用菌资源利用探析[J].绿色科技,2015(2).
[3]张桂彬,席丽霞,白春明,等.县域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析——以莘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J].绿色科技,2017(7).
[4]文继德.玛可河林区发展食用菌产业思路探讨[J].绿色科技,2014 (9).
收稿日期:2019-11-12
作者简介:孔垂勇(1964-).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利用外资促进林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