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撑,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严格保护,世代传承。
——坚持依法确权,分级管理。
——坚持生态为民,科学利用。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坚持中国特色,国际接轨。
(三)总体目标。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各类自然保护地科学设置,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建设健康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生态根基。
到2020年,提出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负面清单,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到2025年,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法律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自然保护地规模和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
(四)明确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
(五)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
(六)确立国家公园主体地位
(七)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
(八)整合交叉重叠的自然保护地。
(九)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
(十)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地。
(十一)分级行使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责。
(十二)合理调整自然保护地范围并勘界立标。
(十三)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
(十四)实行自然保护地差别化管控。
(十五)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
(十六)分类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十七)创新自然资源使用制度。
(十八)探索全民共享机制。
(十九)建立监测体系
(二十)加强评估考核。
(二十一)严格执法监督。
(二十二)加强党的领导。
(二十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二十四)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
(二十五)加强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二十六)加强科技支撑和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