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刘德红
课堂提问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艺术,它能通过激趣、引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也是教师控制课堂教学节奏的手段之一。它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广泛,是每个教师都使用的教学策略,也为教育界所倡导。好的问题能在启迪学生思维的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具有价值,因此,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起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提问合适、合理,才能使提出的问题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通过有效提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时时提出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时机提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提问适时、及时,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遇到重难点,或处在知识的薄弱处,是思维容易受阻的地方。此时,教师采用铺垫性、引导性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打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通道,降低思维梯度,减小理解难度。根据问题的指引,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比教师的直接讲授、灌输,效果要好很多,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刚接触“追击问题”的时候,学生们不知道如何解答,教师可以用问题进行引导:两辆车一前一后达到同一地点,这中间哪个值是相同的?也就是其等量关系是什么?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能想出是路程相同,这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明白了这一点,追击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这样的问题,就像大禹治水时采用的方法,通过疏导学生的思路,扫清障碍,把学生的思维之水引向正确的方向。
在数学中,同一大类的知识之间,有很多概念十分相似,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相似的知识时,对其认识不足,很容易引起混淆,即便是教师讲清楚其异同点,还是有很多学生掌握得不透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使用点拨性的提问,或结合知识点的反问句,引发学生的深思,从而帮助学生认清知识的本质,并能辨证全面地理解问题。比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有的学生总是把圆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弄混,教师可把学生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与圆的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两种面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两种面积公式都有平方,进而加深了印象,这样就不再混淆了。通过这样的启迪,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远比他们直接获取效果要好很多。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知识储备少,思维直接,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止于表面,在探究问题时普遍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有些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他们就认为自己学会了,便停止了进一步的研究,就给以后成绩的提高埋下了隐患。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利用探究性的问题,步步推进,把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拓展。探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比如,在总结某一知识点规律的时候,学生思而不得,教师及时用问题帮助学生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进而获得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太多,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就降低了,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出发点。小学生年龄小,趣味化的形式更能调动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要增强问题的趣味性,使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进而关注问题背后的知识,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特别是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倦怠的时候,趣味化的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五花八门的思绪中走出来,专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进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最近发展区”是由著名的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教育理论,他认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已拥有的知识上花费精力对他们成绩的提升是徒劳的,只有立足于他们可能发展的水平,把知识拔高,才能推动他们的进步,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同样要考虑到这一点。坚决杜绝无关痛痒的问题,对学生已熟知的旧知识引入时也不要设置不必要的问题,这些虽然能丰富教师教学的形式,但对学生的发展无益,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师提供的问题必须带有一定难度,不但要引起学生的思考,还要具有思考价值,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走向下一个发展区。另外,问题的难度也不要太大,太难的问题会阻塞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陷入僵化状态,也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的教师习惯把问题挂在嘴边,时时在问,师生之间你来我往,课堂看似互动有加,实则效果不大。这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效性太差,不具有启发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比如,问题讲完以后,有的教师爱问:“这样解答好不好?他的回答对不对?你们明白了没有?”这样的问题本身没有错误,但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当教师这样问时,有一些学生不管有没有理解,总会附和着其他学生说“好”“对”“明白了”。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很难判断出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也就没办法控制课堂的快慢节奏,这样的问题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还会浪费时间,降低课堂的效率。因此,问题的提出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关键点,增大其容量,使问题能涵盖住要考查的知识点。另外,还要使问题不要太烦琐,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畴,以免他们不知如何应对。总之,问题要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活跃度为目的,精练有效,使学生的思维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提问是和回答相辅相成的,教师提出问题后,有了学生的回答,才算是完成了提问步骤。我们对教师的提问有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同样,学生的回答也需要符合一定标准。教师的问题可以提前设置,但学生的答案教师没办法提前预知,因此,教师要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引导,把学生的问题引向正确的方向。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思维的闪现,具有偶发性的特点,因此,要保证提问的效果,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对思维闪光处除了做出肯定的评价外,还要通过复述,强化学生的认识。比如,在解决“粉刷”问题时,学生通过思索知道了地面和门窗处不需要粉刷,因此在计算时要减去这部分的面积。此时,教师一方面需要肯定学生对问题的考虑全面,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另一方面,要简单重复这一结论:“粉刷问题,要考虑到地面、门窗等不需要粉刷的部分,解答这类问题,这一点很关键,一定要记住。”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也能让那些没有找到答案的学生掌握解答这类题目的解决方法。学生对教师问题的回应,并不会尽如人意,有的甚至会偏离答案,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走向正轨。在引导的时候,必须注意“引”字,最好不要在学生说出错误答案后直接纠正,直接获取的答案可能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但是没有思维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最好用递进式的问题,一步一步加以诱导,让学生从已有的认知上做进一步探索,最终到达思维的目的。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课堂提问同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即便有各种各样的原则和策略的约束,也不应该千篇一律。虽是简单的问题,课堂的点缀,课堂提问也应该具有艺术性,应该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教师的无穷创造上,它融入了教师的专业智慧,是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的体现,是教师展示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课堂提问,都应当以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引导思维为目的。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对知道的探究中,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