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绥
(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马克思主义在经历了20世纪晚期“苏东剧变”的短暂沉寂后,在21世纪初,特别是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异军突起,焕发出惊人的活力。当前,一股“马克思热”正在席卷全球,并促使世界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全新样态及其未来趋势。对此,习近平同志于2015年底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后又明确提出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34。此后,学界掀起了学习和研究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作为学界讨论的继续,本文进一步阐发由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范畴的本质内涵、时代主题以及方法论原则,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推动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式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性的学理思考。
马克思主义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呈现为经典马克思主义、苏俄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马克思主义等多个具体理论形态。如果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理论形态,那么学界关于21世纪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阐释路径:“国外马克思主义学阐释路径、正统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2]。其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于21世纪第二个10年正式提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范畴。
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3]9,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之后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4]27,再次强调了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路径在于“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5]26。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虽由中国共产党人正式提出,但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时代整体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尽管国外学界可能没有明确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但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历史命运发表了诸多看法,有的观点甚至是截然对立的。如雅克·德里达就告诫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如果“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6]21。弗朗西斯·福山则断言,21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终将失败,自由民主制度成为“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7]1。毫无疑问,“历史”并没有“终结”,相反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至今西方世界整体上没有走出危机的阴影,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异军突起,世界格局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总体上,在全球范围内还广泛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说教”等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和标签化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教材中“失踪”,在学科中“失语”,在论坛上“失声”。因此,争取并掌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
学界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范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总体而言,学者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2.1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探讨。学界关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含义的界定,呈现以下三种路径:其一,陈锡喜、任平等学者在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对比分析中来界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都主张“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8][9]。其二,梁树发从历史、当下和未来的视角出发,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未来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10]。其三,钟明华从静态和动态区分的视角出发,主张静态意义上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在 21 世纪所形成的理论形态;动态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不断形成、发展过程与未来趋势[11]。总体上,学界赞同“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范畴需要在今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中逐步厘清其内涵与外延。
1.2.2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这个问题上,学界提出了“问题说”“需要说”以及“历史方位说”等。江雨提出“两个需要说”,即无论是由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发展的需要,还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而言,21 世纪马克思主义都是必然的选择[12]。有不少学者提出,之所以要创新和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由于当下学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马拥军提出,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着真理性失落的问题[13]。在他看来,学界的研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人们往往把马克思的“历史科学”等同于意识形态,使得马克思主义科学解释现实实践的能力被遮蔽了;除此之外,研究中还存在学术官僚化现象。陈锡喜从历史方位视角来阐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回应新全球化矛盾问题与直面马克思主义自身危机,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所体现出来的活力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可能性条件[14]。
1.2.3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建构路径。梁树发、李德阳提出,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路径在于面对21世纪重大问题,从多方面发展中凝练经验,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理论发展元素,提升理论层次以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5]。张亮提出,结合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发展和当代中国的巨变,深入阐述马克思经典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意义,在新形势下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和恒久魅力[16]。高正礼主张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需要遵循一些指导性原则,如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社会主义的本真性、中国基本国情与时代特征等[17]。任平主张坚持从马克思《资本论》阐发的基本原则出发,发展 21 世纪的资本逻辑批判理论;坚持《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后资本道路规划原则,发展 21世纪的唯物史观并重新规划与实践 21世纪后资本道路;坚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原则和东方道路思想,发展 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球马克思主义[9]。
1.2.4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验。新世纪以来,国外学者从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讨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问题。一方面,新自由主义、金融资本主义、(数字)信息资本主义、新帝国主义批判,是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左翼学者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只是批判角度各有不同。学者们或者从劳动和国际分工视角[18]5,或者从女性主义视角[19]、新帝国主义视角[20]10阐释新自由主义的剥削性、压迫性以及所招致的人类灾难等。也有学者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做出观察,解读资本主义新的发展状态、特征以及影响[21]6,并借助资本主义的发展反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2]1。另一方面,苏东剧变后,关于现实社会主义的批判性反思以及未来社会主义构想,构成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和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提出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后社会主义阶段的论断[23]27。剑桥大学的彼得·诺兰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在走“第三条道路”[24]12,是对全球自由市场、宗教激进主义道路的一种替代。纽约城市大学大卫·哈维则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引进了资本主义,其结果是中国已成为特殊类型的新自由主义,是“新自由主义要素与权威主义的中央控制交叉结合”[25]124。就社会主义发展形态而言,国外学者提出了民主社会主义、“计算机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以及“21世纪社会主义”等各种不同方案。在此意义上,尽管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外有诸多学者在反思学的意义上总结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经验,展望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但都没有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准上来阐发“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
从上述研究来看,学界对什么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如何建构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刻的讨论与分析,但总体上缺乏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时代任务与需要遵循的方法论原则等方面的深入讨论。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带有浓郁的欧洲历史文化传统,但其对欧洲社会发展规律的阐释蕴含着对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规律的认知。同理,“21世纪马克思主义”范畴最早在中国提出,其对21世纪人类社会整体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中包含着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运行规律的认知,必然带有浓厚的中国历史文化风格。基于此,笔者从中国和世界相结合的整体性视角,界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主题。
如果说“19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20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由苏俄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及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其他各种国别马克思主义组成的理论集群,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由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范畴,必然有其特定的内涵。
2.1.1 21世纪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由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普遍性与世界意义,关注的是世界整体的建设与发展,是世界版本的马克思主义。从时间维度上看,人类已经进入了 21 世纪,故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理论形态,当然称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即“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扎根于21世纪现实土壤的世界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具体理论形态。从空间维度上,如果说“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地方视域来阐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整体发展史中的地位与作用,那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称谓则是从全球空间视域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全球发展的前景、趋势和意义。
从国别和地域分布上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别:(1) 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 21世纪欧陆国家马克思主义;(2) 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1世纪英语国家马克思主义;(3)原苏东国家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4) 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亚非拉国家21世纪马克思主义[2]。从研究内容与领域来看,当下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内容、领域十分丰富但又很复杂,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问题,又有当代东西方理论问题。总体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研究队伍、思想倾向、理论观点和阐释路径都各不相同,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相比,尚未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理论框架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也是一项挑战。
2.1.2 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如果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是国别性与国际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由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且由于今日之中国已从马克思主义研究版图的边缘地带走向中心,21世纪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包括马克思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已经形成与将要形成的理论形态、发展进程和世界影响。它是在“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中国”这个时空交汇点上所生发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理论符号”[26],表征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学术界摆脱了学徒状态,形成自我学术主张,开始引领世界话语权。
由于这一范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它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必然带有中国风格、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当然,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定位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实践的主体,不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一源多流”的现实,不是要垄断未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不是要剥夺其他国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权利”[26]。“一源”,是指作为一种为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事业服务的指导思想,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多流”,是指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存在形态是多样的。
综上所述,“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在未来几十年全球发展的趋势、前景及意义,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已经和将要达到的理论形态、发展过程及其世界影响。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出发,可以明确其时代主题与当下的核心任务。
自19世纪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已历经了三个世纪。每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时代主题都不尽相同。19世纪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主题是认识和理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批判与替代资本主义。20世纪苏俄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落后的大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自身独特的时代课题。
2.2.1 新世纪新形势下为全人类的解放和普遍幸福创造条件。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站在全球资本主义批判与理想社会形态建构的高度,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在全球化新形势下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普遍幸福创造条件。“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要深入研究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为何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如何回应和超越全球资本主义?
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说,21世纪依然是质疑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存续的时代,是全球性制度变革的时代,是两种制度共处、竞争的新阶段[27],这一结论是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规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及基础,既是建构与营造规范的理想诉求与美好幸福的生活,也是对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我们必须要回应的重要问题是,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幸存?当人类遭遇2008年这样旷日持久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未来将作何种选择?为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趋势的研究,尤其是在逆全球化和右翼保守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强化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与研究,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一定意义上讲,难以控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新自由主义所造成的恶果。新自由主义和新帝国主义依旧是建立公正、民主、和平的世界秩序中的首要障碍,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强烈批判的对象。也正是在批判21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结构和秩序的基础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形成新的理论形态,实现新的发展,为全人类的解放与普遍幸福目标创造条件。
2.2.2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及其经验总结。人类社会到了21 世纪,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的、生动的社会主义原创性实践,必将使未来中国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中心阵地。21世纪最伟大的实践是中国样本经验,21世纪最生动的故事是中国故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是以思想理论上的深化和研究定向上的中国化为要旨的,而这一转折的实现不仅将极大地提升整个领域的研究水平,而且将实质地改变研究的基本方式和内部结构”[28]5。因此,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解码中国”,总结中国经验,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彰显其世界历史意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落后大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生产力不很发达,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地方特殊性而又兼具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理论工作者应该以自己的积极行动方案回应时代关切,坚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独立于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在全面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及其世界历史意义的基础上,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实践,丰富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的选择和方法论借鉴。
是否阐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基本理念和时代主题,成为检验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否具有理论自觉的重要标志,但要真正做到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据新时代特点,站在马克思主义既有发展成果以及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期待和展望的基础上,遵循与之相应的方法论指引。因此,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的根本要义就在于:基于充分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和21世纪全球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解释世界历史现象、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在解决时代突出问题中实现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整体性研究,是指用整体或整体性的观点来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强调在研究中要把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29]。当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实际上蕴含着一个前提,即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将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与整体分割开来,都会丧失其原有自身的属性。即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征,坚持整体性特征内在地蕴含着坚持整体性研究方法。在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运用整体性研究方法,对我们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开整体性研究,首要工作是要把握学科与理论的整体性。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系统的学科和完整理论体系,有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避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部分截取或者片面强调某个组成部分,机械教义式地解读和运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其次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传播学研究与文献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理论形态,都会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需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文献研究。再次,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向现实开放,关注实践问题,引领时代发展。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方法论最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阐明经验材料、建构理论体系、验证科学结论及其理论依据。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各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诞生各具本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在一定意义上,结合了21世纪全球各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人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同21世纪世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30]35。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持久的影响力,就在于它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各国实践中得以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21世纪世纪各国实践相结合,也是解决各国现实问题的需要。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法的意义就在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各国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理论体系,回应各国人民的理论需要和现实利益诉求。
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实际相结合,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21世纪各国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所谓各国具体实际,是指处于特定时代背景与国际环境中的各国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与社会实践。为此,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21世纪各国实际、各国历史、各国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实现民族化、本土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最高层次,是原理性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的根本方法或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第二层次是具体研究方法,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的逻辑方法。如简单和复杂、整体和个体、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一般和特殊、逻辑和历史、理论和实际、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都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第三层次是叙述的方法,即构建科学范畴、理论体系的方法,如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等。方法的核心是基本原理,但它是处于运用中的基本理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而不能死守普遍原则,固守已经落后于实践、形势的个别理论范畴、个别思想观点、个别结论。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根据实践与形势的发展变化,具体化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原理性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31]335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原理性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要构建符合21世纪具体历史语境的唯物史观,对暴露出来的全球资本形态的新逻辑、新特征和新趋势做出客观、冷静的分析与批判,并重新思考21世纪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要实现历史辩证法向空间辩证法的转向,用时空统一的辩证方法去认识和解释全球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为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一种新的阐释性视角。
除此之外,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要在批判实证主义、教条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虚无主义等话语与叙事方式基础上,建构马克思主义叙述方法的新形态。特别是随着中国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无疑将成为阐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话语及叙事方法。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应勇于担当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高举“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综上所述,从整体性视角出发,由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命题有着两层内涵,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全球发展的前景、趋势和意义;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形成与将要形成的理论样态、发展进程和世界影响。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主题,一方面基于全球资本主义批判和替代性道路规划的高度,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普遍幸福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来解决各国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特别是基于社会主义中国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的事实,凝练中国经验,创新理论成果,凸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点,站在马克思主义既有发展成果以及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期待和展望的基础上,遵循与之相应的方法论指引,即将整体性研究作为创新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同21世纪世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时代发展中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性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