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淤地坝建设默默奉献的老黄牛
——李生惠

2019-01-19 08:42樊秉更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10期
关键词:吕梁山淤地坝吕梁市

樊秉更

(吕梁市水利局 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站,山西 吕梁 033000)

长期以来,我们倡导“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通一行”,正是这种行业精神的坚持与发扬,铸就了某一行业名副其实的“工匠”或专家。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位,正是一名在水土保持领域持续干了38年,扑下身躯,不辞辛苦,日夜钻研,成绩斐然的“小人物”。说他“小”,也是事实:个头不大,长相普通,学历不高,行政无职,职称也只是个工程师。他的名字叫李生惠,是吕梁市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的一名即将退休的技术人员。

一、扎根吕梁山一辈子

吕梁市,原来的吕梁地区,位于吕梁山中段腹地、黄河晋陕峡谷东岸。20世纪80年代前,山西人一说吕梁,都知道那是个“苦”地方。事实上也正是这样:黄土遍野,十年九旱,草木难长,生态脆弱,土地宽广,单产极低,不通铁路,交通闭塞,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很差,吃不饱穿不暖,真真正正是“吕梁黄土难养人”。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外地的不愿来,本乡本土的也千方百计想到外地条件好的地方去工作。

1980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开始分配工作。当时,年仅20岁血气方刚的李生惠,从山西省水利学校毕业后,听从组织分配,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富庶河东大地,来到了吕梁地区水利局,从事水土保持工作。从此,他与吕梁山黄土结缘,一干就是38年。

来到吕梁后,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生活关。李生惠是山西芮城县人,从小到大一直都生活在运城地区。在吕梁工作,吃干部供应粮每月14 kg,且只有30%是细粮(白面),其余70%都是玉米、高粱、谷子等粗粮,几乎每天都是窝窝头、小米粥,很不习惯,并且还吃不饱。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吃”的状况不断改变,越来越好。

20世纪80年代初期,正是全省水土保持部门大力推广户包治理小流域的鼎盛时期。搞户包治理小流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就必须经常下乡入户,开展调查研究与技术指导。在数年的水土保持工作实践中,李生惠同志边学边干,“现炒现卖”,在理论与技术上得到了不断提升,使他逐步爱上了这一行。

在闲暇交谈中,有人问:“生惠,你就准备在这儿干一辈子,就没有想过调回运城工作?”李生惠回答:“说没想过,那是假话。但是,没有门路啊!”并且感叹:“我就这命,哪里黄土不埋人,一辈子就在这吕梁山瞎混吧!”随着在当地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他在吕梁这块贫瘠的黄土地上,扎下了根,默默地奉献着光和热。

二、钻研淤地坝一辈子

前面说过,吕梁“苦”。可为什么苦,怎么改变苦,作为准备在吕梁山干一辈子的李生惠来说,为改变吕梁的“苦”尽一点微薄之力,就成了他的初始梦想。他说的在吕梁山“瞎混”,是一句调侃话。实际上,他可没有瞎混。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和几年来的水土保持工作情况,他选择了淤地坝建设领域,进行了执着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惊人的成绩。

吕梁市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地貌类型以黄土丘陵沟壑为主体,既是山西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同时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经济最为贫困的区域之一。水土流失、土地瘠薄、旱灾频繁、粗放耕作,是造成生态恶化、耕地低产、难以温饱、生活贫困的总根源。改变吕梁贫困面貌,就必须从水土保持这项基础工作抓起。在数年的水土保持工作实践中,李生惠同志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根据对水土保持前辈工作经验的总结,李生惠认为,在吕梁治理水土流失,须以小流域为单元,建立梁峁、沟坡、沟道三大防线。特别是沟道防线,是控制小流域泥沙出沟形成危害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采取打坝淤地措施,将泥沙拦截在淤地坝内,化害为利,变荒沟为良田。据他调查,坝地土肥水足,抗旱增产,坝地收成是坡耕地的五六倍。通过打坝淤地,配套梁峁修建梯田、沟坡造林种草、开发利用天然水资源等综合措施,就能实现改善生态和农业增产“双赢”。

李生惠认知的正确性得到了现实印证。事实上,大力开展以淤地坝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一直是吕梁市多年来为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和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工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大、中型淤地坝543座。特别是2003年国家实施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建设以来,全市17条小流域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兴建淤地坝538座,其中骨干坝152座、中型坝167座、小型坝219座,可拦泥沙5 000余万m3,可淤沟坝地800多hm2,对减少入黄泥沙、减轻洪涝灾害、增加基本农田、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加速脱贫致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参与淤地坝建设实践中,李生惠敢于挑战自我,白昼勘察,挑灯夜战,精心绘图,反复计算,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实在难以确切统计,他究竟修正完善了多少项坝系总体规划,主持参加了多少项淤地坝初步设计与审查,参加完成了多少座淤地坝竣工验收与检查。根据淤地坝规划、设计、施工实践探索,写出了《淤地坝坝系调洪计算初探》《淤地坝涵管无压流水力计算方法》《贺龙沟流域坝系调洪方法和结果分析》《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探讨》等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公开发表在《山西水土保持科技》等期刊上,有两篇分别获得了山西省水利学会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和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为了进一步总结黄土高原淤地坝建管经验和实施成效,以便更好地指导淤地坝工程建设,他作为主要撰稿者,参加编写的《山西省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专著,2014年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对指导黄土地区淤地坝建设与除险加固,起到了很强的技术指导作用。

近年来,淤地坝除险加固成为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任务,李生惠又在思谋技术创新。针对吕梁市淤地坝输水涵洞毁坏,存在病险状况亟待修复的情况,按照常规思路,须采用大开挖的方式进行除险改造。但针对存在的三大问题“开挖工程量大,造价高,不经济”“施工期较长,影响已成坝地耕作生产”“施工过程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快速、经济、有效地解决淤地坝输水涵洞毁坏修复问题,2016年,他毅然提出开展损毁涵洞顶管穿越修复试验研究。2017年,省水利厅将他申请的《吕梁山区淤地坝顶管穿越试验》作为科研项目正式立项。为了完成科研计划,他既作为总设计师亲自进行工程设计,又作为总策划师亲自编制试验实施方案,还作为总工程师亲自深入工地现场组织施工与试验。2018年清明节假期,他放弃休息,依然坚守在工地,进行试验性施工,直至试验结束。这项科学试验,创新了全省淤地坝涵洞修复除险加固的方法。2018年9月16日,吕梁市水利局组织省市有关专家对成果进行了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以柳林县杨家沟村骨干坝为研究对象,采用φ720钢管通过顶管方法穿越涵洞,修复了损毁涵洞,在钢管穿越方法、钢管焊接方法、管周灌浆封闭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方法简单,费省效宏,对全省同类问题的淤地坝除险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实践出真知。长期从事淤地坝建设实践,让李生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探索实践的成果,现已变成了指导实践的理论与技术教材,将造福黄土高原地区的广大人民。

当笔者问及李生惠退休后的打算时,他幽默地说:“我为水土保持而生,为淤地坝建设而长,这辈子和淤地坝成生死冤家了。退休后如果单位需要,我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参与到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相关业务钻研中,发挥点小小余热。”

三、奉献吕梁山一辈子

提起李生惠,吕梁市水利部门的同志都知道。近些年来,哪里的淤地坝出现问题,他都会及时出现在现场,而且总能因坝献策,给出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吕梁近540座各类型淤地坝,哪个村的哪条沟哪座坝,坝高多少、库容大小及运行状况,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一口道清,李生惠成了一名在吕梁市甚至山西省小有名气的淤地坝“大”专家。

几十年来,他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他用实际行动,一次又一次地践行着“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李生惠大半辈子的水土保持实践,成就了他初到吕梁工作时的梦想,实实在在将论文论著写在了黄土高原广袤的大地上,真真切切将心血汗水洒在了吕梁山区千沟万壑中。这一切,吕梁山可以作证!吕梁市可以作证!吕梁水利人可以作证!虽是无名小人物,却干出了一番大事业。虽不惊天动地,却也可歌可泣。

用李生惠自己的话说:我今年59岁,前20年学习生活在河东中条山老家,后39年工作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吕梁山区。吕梁虽是我的第二故乡,但胜似第一故乡,是吕梁山这片热土与人民,养育了我,成就了我。我终生无怨无悔,将与吕梁人民一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俯首甘为孺子牛,更加奋发努力,为吕梁山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民更富,奉献一辈子。

猜你喜欢
吕梁山淤地坝吕梁市
吕梁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蒲谷香:从吕梁山走到巴拿马
陕西榆林地区无定河流域淤地坝遥感解译
淤地坝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施工时序安排探讨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山西省副省长、省级林长贺天才在吕梁山林区调研指导工作
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 强化创新驱动奋力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存在问题分析
吕梁市:召开第一届特约监察员聘请会议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