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四川省水土保持工作成就及展望

2019-01-19 08:42四川省水土保持局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四川省四川

四川省水土保持局

(四川 成都 610041)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四川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四川省普查成果,全省土壤侵蚀面积为12.1万km2,每年土壤侵蚀总量高达10亿t左右,约占长江上游年土壤侵蚀总量的42%,每年流入长江干流的泥沙达3亿t,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300 km2,产生弃土、弃渣1亿m3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危害重,成为制约四川省生态文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四川水土保持事业发展迅速。70年来,四川水土保持紧跟中央步调,如出台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等,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和监测预报等重点工作。70年来,四川水土保持在理念创新、机构设置、制度完善、规划标准、科研调研及宣传报道方面不断发展。70年来,四川水土保持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法规体系、健全工作机制,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和生态质量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1 水土保持是一项基本国策

1.1 水土保持依法防治

1950—1952年政务院首先提出要在江河治理中普遍推行水土保持,1952年发布《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活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1955—1997年国务院先后6次召开全国水土保持会议,1957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982年国务院颁布《水土保持工作条例》,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印发,明确水土保持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四川发布《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并出台实施细则,四川水土保持工作日趋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1.2 水土保持符合国情

7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水土保持工作并给予极大关怀和重视。195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水土流失问题要全面规划,加强领导。1966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艰苦奋斗,在1992年南巡时又提到水旱灾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水土保持不好。1992年,江泽民同志提出“保持水土,利在当代,功在千秋”。2011年,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加大水生态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脆弱河湖修复,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就水土保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搞好水土流失治理,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70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不断在政策和投资上加强水土保持。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切入点。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战略。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并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写入十八大报告。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要求“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四川、和谐四川”的战略举措。尹力省长作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委员,强调要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重要政治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尧斯丹副省长多次对四川水土保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要求。在这样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四川水土保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逐渐被公众认识、被各级领导认识、被相关部门认识,财政投入逐步加大,工作环境愈加良好,工作势头更加强劲,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2 四川水土保持发展思路形成

初期,四川省确定了将预防监督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的工作方针。新水土保持法出台之后,四川水土保持工作明确了“民生为本、管理为重、抓点带面、建管并举”的建设理念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的监管方针。十九大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基于此,2017年四川明确了新时期水土保持“123456”工作思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进入新时代以来,水利部党组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四川水土保持工作结合本省实际形成了狠抓水土保持强监管补短板落地见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总体思路,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以严格督查问责为抓手,充分依靠科技手段,真正做到了基础扎实、监管有力、治理有效,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1 水土保持机构改革扎实推进

水利机构改革给水土保持事业带来了深远影响,经过4次分类改革,四川将水土保持工作确定为行政类,成立了四川省水土保持委员会,明确了水土保持工作在行政执法、监督管理方面的重要性,指明了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方向。同时,各地强化了水土保持机构、队伍建设,增设了部分编制,加大了水土保持投入,实行规范化管理,逐步解决了水土保持工作人员不足、技术落后、装备缺乏的问题,完善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软件、硬件设施。

2.2 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理念建立

党的十八大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让水土保持的作用凸显,理念决定思路与发展,四川水土保持逐步转变思路,从强调以“改土为主”的治理模式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从重点治理为主导到强调治理与预防监督并重再到强监管补短板优服务,四川水土保持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在创新、在改革,不断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工作水平,不断满足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准确把握新形势新机遇,四川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落实了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借助环保督查、生态审计、监督执法等有效手段,不断提高项目建设者的法制意识,建立完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宣传平台,深入党校、学校、社区、农村、生产建设项目区等开展了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护水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显加强,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水土保持带来的好处,深刻领悟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道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3 工作模式更加成熟

各地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河长制建设、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了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建设、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建管方式。水保工程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还果工程、文明新村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田建设、庭院生态工程和生态农业观光工程相结合,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环境,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做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举措让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和监管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降低了水土保持从业门槛,使更多的技术人员加入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来。同时,对监管职能部门和其他协助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加快树立服务观念,转被动监管为主动作为,积极推动天地一体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水土保持监测能力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水土保持监管、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3 70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就

70年来,四川水土保持迅速适应时代发展,通过转型升级取得了跨越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水土保持逐步建立机构、编制规划、开展科研,全省百余个县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1989年以后,“长治”工程及“农发”水保项目相继实施。1996年,省水土保持局成立,四川水土保持事业翻开崭新篇章,水保人把握形势、重新布局、改革创新,使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正轨。1998—2018年,全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万km2,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0%以上,治理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15%以上,水源涵蓄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有力地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3.1 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

根据2002年第二次全国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成果,四川省水土流失面积15.65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38%,其中剧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强烈侵蚀面积占20.5%,中度侵蚀面积占47.2%。据2011年开展的《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报》,四川省土壤侵蚀面积为12.1万km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1.4万km2,风力侵蚀面积0.66万km2,水土流失总面积与侵蚀强度均大幅度减少。2018年,据四川水土流失年度动态监测结论,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1.3万km2,其中剧烈侵蚀、极强烈侵蚀和强烈侵蚀面积约占16.4%,中度侵蚀面积约占13.8%,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土保持措施在固土保水、拦截泥沙方面的作用凸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3.2 四川水土保持制度体系完善

2011年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颁布施行,依法防治水土流失迈入新的历史阶段。四川省率先于2012年正式出台了新版《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并相继制定了方案评审和审批管理、后续设计及措施变更、水保补偿费征收使用、监督检查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和水保监测等30余项配套规范文件,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四川水土保持工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四川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主任委员、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水土保持委员会,建立了向同级人大汇报、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水土保持工作机制。2017年四川确定将省级直接征收的补偿费全部用于水土保持工作,保障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2017年省政府还出台了《四川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省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综合考核体系,是全国第一个出台考核办法的省份。

3.3 四川水土保持重点工作突出

一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1989年开创了四川庭院水保、美丽幸福新村等新型治理模式。2000年之后,有序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等国家项目,以及省级财政专项(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等,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至今,四川省共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54条,建成国家级生态清洁小流域3条。

二是预防监督见成效。十八大以来,全省检查生产建设项目2.8万余个,查处违法案件800多起,开展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4 000余个;2018年全省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5 000余个,较2017年增长50%。

三是监测能力提升。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基本形成,2004—2017年共设立了1个省级监测总站、13个监测分站和43个水土流失监测点,完成规划建设8个监测分站。2003—2017年,累计发布全省水土保持年度公报9次,编制完成了“4·20”芦山大地震水土保持专题公报,为四川生态建设、灾区重建、脱贫攻坚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3.4 四川水土保持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顶层设计成果丰硕。2016年12月,《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批复通过,同时编制了四川省坡耕地整治、预防监督、生态修复、监测及部分地方性规划等,充分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

二是信息化工作取得突破。2014—2018年录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数据1.4万多个,2016—2018年录入水土保持方案防治责任范围矢量图约0.9万个。开展了全省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工作,利用无人机和移动终端进行项目核查、外业抽查和效果评价,取得较好效果。

三是科技示范作用增强。全省有3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和5个生产建设项目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成功创建了1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会同四川大学、中铁二院共同完成的国家重点工程科研课题《地下洞室对地下水与植被生态影响的研究及其应用》,于201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 未来展望

认真领会贯彻十九大精神,按照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提出的“水利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水利行业强监管优服务”的主线要求,在未来的水土保持工作中持续开展强监管补短板优服务,将工作重心有序转移到监管上来,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点抓好水土保持社会行业监管、治理补短板和监测支撑工作,带动水土保持新的发展。

4.1 把强监管作为当前水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严格方案审批。按照水利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的意见》要求,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做好信息公开,提高审批效能,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是严格自主验收。加强设施验收报备,规范和督促生产建设项目落实自主验收规程。严格自主验收监管,依法查处验收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现象和违法行为。

三是严格监督检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实现在建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全覆盖。落实水利部即将出台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办法,明确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清单和责任追究措施,建立水土保持诚信与信用评价体系。

四是严格执法查处。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继续抓好“四个一批”工作。

五是抓好水土保持行业监管,继续做好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并制定水土保持权责清单,强化落实各级监管责任。

4.2 抓好水土保持治理补短板

加快政策机制创新,积极争取市县财政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在实施国家重点治理工程时,大力推进以奖代补、村民自建,充分激发社会各方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多渠道、多元化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对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加大倾斜和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坡耕地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贫困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

4.3 提高监测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监测点运行管理指导,开展监测点优化布局调整方案论证和部分监测点升级改造工作。做好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分析与发布,按时编制四川省年度水土保持公报。

二是持续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综合治理、监测等相关信息数据信息化录入和应用,落实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责任,做好数据保密工作。加大卫星遥感、无人机和移动终端等在水土保持监督、治理和监测等工作中的应用。

三是全面提升“天地一体化”监管水平。抓紧协调财政部门落实经费,全面实施“天地一体化”监管,完成至少加密一次遥感监管频次的任务,不断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水平。

4.4 创新水土保持,力争全国一流

一是抓好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进一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抓好水保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把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编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要求和水利改革发展目标,开展全省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编制。

三是结合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成就展览,以宣传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治理成效和曝光重大违法案件等为重点,加强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继续开展国策宣传“五个一”工作,重点推进“一县一牌、一乡一标”,力争市级国策宣传全部进党校,持续推动示范工程和科技示范园建设,为水土保持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5 结 语

回首70年,四川水土保持事业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新时代水土保持发展任重道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持水土,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建设美丽四川,是每一个四川水保人的梦想和动力,我们将砥砺前行,奋力书写四川水土保持新篇章,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四川省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四川移动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