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水土保持工作回眸

2019-01-19 08:42曹惠琴
中国水土保持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水保梯田水土保持

曹惠琴

(灵台县水土保持局,甘肃 灵台 744400)

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土地总面积2 038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 817.63 km2,是甘肃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县区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灵台县一届届领导班子、一代代水保人,志愿黄河流碧水,着手赤地变青山,年年治山修田不止,岁岁治水造林不停,使灵台县呈现出“梯田层峦、林草环绕、坝池相映、渠窖相连”的新景象。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274.90 km2,修建梯田2.76万hm2,营造水保林草8.67万hm2,实施封禁治理1.32万hm2,建成各类小型水保工程2 097处(道)。

长期以来,灵台县水土保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由政府“导演”、水保“搭台”,全民同唱“协奏曲”、共念“水保经”,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试点、90年代推广、21世纪大发展、新时代争辉煌4个阶段,先后实施了世行贷款二期项目、国家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淤地坝建设项目、国家坡耕地整治项目、水利部塬面保护项目等一批民生水保项目。全县仅依托水保项目,就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 km2,新修梯田5.51 万hm2。

1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灵台县水土保持工作首先在独店和新开两个乡镇拉开序幕,试修塬面条田0.20 hm2和山地梯田0.13 hm2,并逐步形成以人工修筑为主的群众大会战农田改土运动。至1978年底,全县累计兴修水平梯(条)田近1万hm2,成为灵台水保史上以梯田建设为主的第一个高速发展阶段。1979—1985年,由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行分村施工,因而全县梯田建设速度明显减慢。1986—1988年,县政府推行劳动积累工制,挽救了梯田建设速度下滑的势头。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逐年增多,人工修梯田的形势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顺应形势变化,省上以奖代补,为灵台县先后投入装载机、推土机等大型农田作业机械15台,并于1998年组建了灵台县机修梯田服务队,人机结合修梯田成为一条新途径。1997年,县水保局重新编制了灵台县梯田化县规划,并经县政府批准实施,又一次将梯田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同年,中台和蒲窝两乡镇动员近2万名劳力进行联乡会战,历时32天,建成了第一处“双千亩”(1 hm2=15亩,下同)重点工程,被评为当时全区仅有的3个“特优工程”之首,一举扭转了被动落后局面,成为全方位、多层次开发的典型。

20世纪90年代后期,适逢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二期项目于1998—2004年在灵台县立项实施,开始以什字塬为中心大力推广机修梯田。6年间,共完成项目总投资6 598.76万元,其中世行贷款3 972.96万元、国内配套资金2 625.80万元;以涧河、杜家沟为示范流域的16条小流域得以治理,新增治理面积138.99 km2,包括建设梯田3 303.16 hm2、水保林草8 994.02 hm2、果园601.50 hm2,实施封育1 000.00 hm2,建成水窖、涝池1 719眼(座)。6年间,项目区年人均产粮增加了47.9%,达到571 kg,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了87.5%,达到1 281元;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由实施前的11.5%提高到27.2%,贫困面由8.5%下降到3.0%,土地利用率由58.3%提高到71.5%;项目区共新增乡村道路449.8 km,新建人饮工程2 029处,解决了2.4万人、9.4万头家畜的饮水困难;首次开辟了以引进外资项目为支撑的水保工作新局面,实现了项目建设开门红。

世行项目刚刚结束,灵台县又紧接着实施了以完善荆山森林公园景区为主的东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从2006年到2012年底,先后投资810万元,完成流域综合治理面积20 km2,其中水平梯(条)田720 hm2、人工林草1 280 hm2,治理程度达到85.1%。特别是建成南北连环湖2个,湖心亭1座,平板桥、石拱桥、钢拱桥各1座,农家乐1处,栽植观赏荷花1.33 hm2、常青苗木300余棵、草坪400 m2,呈现出一幅青山与碧水相依、楼台与虹桥相连的新景观,为荆山森林公园增添了一大秀色,达到了4A级旅游景区建设目标。

在实施东沟流域治理项目的同时,灵台人面对淤地坝项目空白、沟道治理不足这一短板,2008年争取列建了杜家沟流域坝系工程项目,2009、2013年在朝那镇建成淤地坝5座,2015—2017年实施了淤地坝除险加固项目,落实各级投资760万元,新增总库容213.72万m3,解决了流域下游2 450户群众的饮水和生产生活困难,对项目区涵养水源、调节旱涝、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009—2016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一轮500万亩、一轮750万亩梯田建设项目,灵台县均被列入实施范畴。期间,水保部门连续实施了8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3年重点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国土、扶贫、农综等部门先后实施了老庄基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综开发梯田等项目,全县梯田建设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探索走向正轨,现在建设速度已达到每年0.2万hm2。经过8年的大会战,全县共计完成投资7 818.55万元,新增梯田1.59万hm2;人均新增基本口粮田约0.10 hm2,年人均产粮达到350 kg以上,累计直接经济收入756.8万元,贫困人口减少了1 473人;年可拦泥5.12万t、拦蓄径流41.3万m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每年向外输出务工人数比项目实施前增加了500多人,更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基地,吸引和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进入“十三五”新时期,灵台县水保项目建设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势头。2017—2019年国家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水利部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清洁型流域治理等项目落地实施,开启了塬、坡、沟全面治理的新模式。各项目共计落实中央、省级投资2 865万元,在什字、西屯、上良、邵寨等5个乡镇新修梯田698 hm2,营造水保林42.42 hm2,修建排水渠7 668 m和水窖、蓄水池等蓄排设施455座,完成沟头回填等防护措施24处共7.34万m3,有效保护塬面38.33 km2,解决了部分农户院落排水不畅、果园灌溉用水不足等实际问题,初步遏制了塬面萎缩,提升了耕地质量,实现了“水不出地,泥不下山”。

2 水土保持工作亮点

星火乡是全县生态治理的典型,率先实现了梯田化的目标。1996年,星火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确定了“连片规划,综合治理,梯次推进”的生态治理思路,世行项目立项后开始实行“自西向东,依次推进,推磨转圈,集中连片,逐村轮流”的方式,从该乡杜家沟流域的西村开始,向东推进,拉网式治理,依次建成了西村荷苞梯田工程、西村西沟退耕还林工程、西村紫荆山梯田工程、西村崾岘山退耕还林工程、和号下坪山退耕还林工程、和号凤凰岭梯田工程、老户中咀岭梯田工程、罗家坡村王母坡梯田工程、星火村庙后梯田工程、东岭五郎山梯田工程等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的示范骨干工程,被平凉市水土保持局评为全市优质梯田工程,为流域治理树立了样板,为世行项目增添了亮点,受到了世行专家和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带动了全乡乃至全县水保工作的健康发展。

位于灵台县湫子沟流域的蒲窝乡塔贤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早念致富经,大力发展流域经济。村党支部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广大群众,苦干实干,截至2018年底共新修梯田140.13 hm2,营造水保林467.2 hm2。通过在山地定植果园,现在全村年产水果30.2万kg,加上果树行间套种瓜菜,全村户均年收入2 630元。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村里的山山岭岭披上了绿装,昔日的“荒山坡”变成了今日的“致富田”。

被乡亲们誉为“绿林好汉”的西屯乡农民柳文统,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第一个承包了一大块荒坡进行治理。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他带领全家人奋战不止,营造各种树木3.7万多株,栽植芦苇0.53 hm2,种植牧草0.67 hm2以上,治理面积达8 hm2,年总产值达4万多元。

3 水土保持工作的做法

在多年的项目实施中,灵台县人展示出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是坚持组织领导为先,在“实”字上下功夫。每届县委、县政府对水保项目建设都非常重视,始终将其纳入全县农村经济责任目标考核范畴,列为全县为民措办实事之一。县上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梯田建设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各个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发改、水保、国土、农发、扶贫等部门和各乡镇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广泛引导群众全力配合,提前倒顺茬口,积极参与投工投劳,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推动、水保带动、部门联动、层层发动的梯田建设合力,呈现出工作有人管、责任有人担、任务有人抓的新格局。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为基,在“高”字上做文章。以坡改梯为主体,以道路为骨架,突出群众“饭碗田”这个实际,按照蓄水、保水、节水“三水”齐抓,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机械措施“四措”并举,山、水、林、田、路“五字”统筹的原则,打破乡、村、社、户界限,逐项目精准调研规划,逐图斑精细丈量勾图,逐地块精确测算设计,逐乡镇精抓质量进度,逐工程精心服务技术,坚持把科学规划与民主决策有机结合,组织乡村社干部和项目区农户积极参与规划设计,确保了规划一次成型、施工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使项目建设合民情、顺民意、得民心,项目建设呈现出“规划跟得上、任务落得实、进度抓得紧、质量过得硬”的良好态势。

三是坚持规范管理为主,在“好”字上出实招。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监理制、公示制等项目“五制”管理要求,创新了“农民质量监督员参与、设计验收第三方介入、县乡村社户五级配合、安全生产责任包干、周督查月通报”5种好机制。县委、县政府不断强化行政推动,每年都要分阶段督查或观摩评比;省市业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建设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督导;县水保局坚持派人蹲点包抓,开展技术服务,择优选取专业施工队进行施工,做到了建成一片、验收一片、达标一片。在资金筹措上,以政府补助为主体、群众投劳为辅助,建立了“项目整合、财政扶持、群众自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施工方式上,推广“机械整地干重活、人工培埂做细活”的办法,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工程质量;在投工投劳上,严格按照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尽力克服各种难题,在群众自愿的情况下,全面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或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以资代劳,有效解决了项目资金缺口问题。

4 水土保持效益

一是实施水土保持项目,控制了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生态效益明显。项目建设中的梯田、淤地坝、水窖、涝池等工程措施,可以塑造微地形,有效拦蓄雨水,控制水土流失。梯田建成后能通过保水保土、机耕深翻、施肥、秸秆还田,提高地力和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据统计,全县现有的2.67万hm2梯田每年可拦蓄径流1 500多万m3、拦泥170多万t。项目建设中的水保林草、封禁管护等生物措施,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多层次遮蔽地面,发挥了植被调节和过滤地表径流的作用,植物根系固持土体,能够有效涵养水源,减少水旱灾害,保障防洪安全,对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实施水土保持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收入,经济效益可观。通过兴修梯田,配套田间道路,使现代化农业机械进入山地,缩短了收种时间,彻底改变了肩挑驴驮的现象,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节余的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或就地打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全县通过实施水保项目,人均新增梯田0.11 hm2,每公顷梯田比坡耕地增产750~900 kg,全县每年可增产粮食2 250万kg,特别是在大旱之年每公顷梯田比坡耕地平均增产975 kg,直接解决了21 760人因退耕造成的口粮短缺问题,保证了粮食安全,使退耕工程真正“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从而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是实施水土保持项目,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了产业,社会效益明显。通过改土、造林、治水,既确保了粮食安全,又为当地发展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基地,优化了“梯田+全膜玉米”“梯田+苹果”等产业结构模式,在全县形成了“苹果上塬、粮食下山”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实现了“梯田科技化、产业特色化、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修梯田、兴产业、保增收、促脱贫”的成功发展之路。据测算,正常年景,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冬小麦等作物比坡耕地增产约30%,实现了梯田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哺梯田建设的农业优质发展之路,为全县脱贫攻坚摘帽发挥了助推作用。同时,通过开展水保项目科技培训,让受训农民学会了梯田开发利用、果树栽培等农村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崇尚科学的新型农民,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灵台县水保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542.73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治理,同时早期修建的部分梯田标准偏低需改造提升,侵蚀沟道治理也相对滞后。因此,水保治理任重道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了文王山下这块肥沃的土地、达溪河那甜美的甘泉,灵台县正在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开发治理荒山、荒沟,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形成“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格局,走全民兴办水保之路。

猜你喜欢
水保梯田水土保持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甘肃梯田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农村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难题及解决措施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