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平
(达州市水务局,四川 达州 635000)
70年风风雨雨,70年艰苦创业,70年光辉历程。回首过去,走过的70年光阴亲切而厚重……
70年来,我们在巴人故里以水为墨,绘就了一幅幅山清水秀的画卷。
70年来,我们在巴渠大地辛勤耕耘,书写了一篇篇惠及民生的华章。
70年来,我们一路拼搏,一路创新,一路奋进,一路凯歌,以智慧和业绩换来了一处处青山绿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达州坚持“立体开发、成片治理、促进规模、整体推进”的达州水保发展之路,大力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使荒地变梯地,梯地变绿地,绿地变基地,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
1989—2002年达州市成功实施了“长治”工程建设。“长治”工程以“建设精品、突出示范、连片集中、成效规模”为基本准则,以大示范区建设为纽带,突出大连片、大集中、大规模,坚持点与点靠拢、点向面辐射的规模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国道线、省道线、县道线大力开展“长治”工程大示范区建设。通过14年的努力,形成了达县百节—南外镇、通川区蒲家—宣汉双河、宣汉东南乡—七里乡、开江宝塔乡—回龙镇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带,充分反映了一个时期规模治理的成效。
一是以示范点为突破口,推动以点带面的治理。“长治”工程始于1989年,当时无经验可循,投资标准也较低,治理1 km2水土流失面积国家才补助8 000元。按照“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方针,“长治”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选择以示范点为突破口,以点带动面上治理。达州市在“长治”工程建设初期,以示范点为基准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许多地方打破乡、村、组、户之间的土地局限,开展联乡联村大会战,实行一道梁、一架山、一条沟、一面坡的连片治理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从点到面的格局基本呈现。如宣汉县拱桥河小流域、开江县邓家沟小流域就是达州市典型的点向面辐射、面向点靠拢的示范小流域。
二是以建设精品工程为切入点,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区建设。在“长治”工程建设中,达县百节、宣汉县瓦窑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两个示范区涉及21个乡镇、34条小流域。在示范区建设中,完成坡改梯工程1 092.7 hm2,营造水保林1 071.9 hm2,栽植经果林4 802.3 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0.91 km2。示范区重点工程区建成了以坡改梯为主的高标准农业生产体系、以经果林为主的深度开发多种经营体系、以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生态防护体系、以沟池渠相配套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综合发展体系。示范区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促进了示范区农业经济发展。
三是以“长治”工程大样板为核心,大力打造集中连片工程。1999年达州市在认真总结“长治”工程建设十年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达州水土保持“长治”工程大样板的发展思路。在实施大样板建设中,探索出了“立体开发、成片治理、促进规模、形成纽带”的达州“长治”工程大样板发展之路,突出抓点、抓面、抓片,大力实施“多部门配合、多元化投入、多功能发展”的工程建设运行机制,按照点与点靠拢、点向面辐射的规模发展途径,建成了上万亩(15亩=1 hm2,下同)的宣汉县东南乡—七里乡、开江县宝塔乡—回龙镇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大样板示范工程。大样板工程建设取得良好成绩,宣汉、开江两县被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命名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样板县”。
2003—2014年,在巩固“长治”工程基础上,达州市以突出园区水保为特征,因地制宜、整体推进,呈现出新一轮的治理特色。
一是园区水保初显雏形。园区水保是达州通过多年探索总结出的一种适合山区、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开发模式,具有规划区域化、措施综合化、投资多元化、经营集约化、开发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等特点。此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综合治理规模化,使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增强了水保工作的生命力。如达县桂花村小流域治理区、大竹五丰村小流域治理区、大竹齐心河小流域治理区等均是按照园区水保模式进行了规划和建设,使工程建设做到了领导满意、群众满意、主管部门满意,效果十分明显。
二是因地制宜采用新型材料。达州市在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中,十分注重因地制宜,在坡耕地改造中,针对治理区域石料极其缺乏的客观实际,采取就地取材和开发水保新型材料等形式,取得了较好效果。如达县、宣汉县在坡改梯工程中用混凝土预制件代替石料,大大降低了成本,效果较为显著;万源市针对治理区无石料来源的情况,在坡改梯工程中充分利用坡地中的块石,就地取材,采取块石坡改梯,既节省了材料和劳力,又为坡地的平整和利用扫除了障碍,效果较好;大竹县利用县火电厂废弃的煤灰、煤渣加固结材料生产出了粉煤灰条形柱,代替条石进行坡改梯的埂坎砌筑,解决了水保工程材料缺乏的问题,为水保治理找到了一条新途径。试验表明,粉煤灰条形柱的开发运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降低了工程造价,节省了施工时间,其造价与条石相比可降低5%~10%,工时节省50%,施工方便、快捷,外形美观。
三是项目捆绑,整体推进。达州市在农发水保项目实施中,为了充分体现规模治理的整体效果,十分注重部门自身项目与涉农项目的捆绑投入,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初级水利化试点建设,依托项目、捆绑项目、凸显项目,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已从过去单纯型综合治理向整体型综合治理转变,涌现出了达县桂花村小流域、大竹五丰村小流域、万源漆树坪小流域等治理程度高、整体推进效果好的治理典型。
四是水保工程建设融入特色产业之中。达州市在实施农发水保项目时,十分注重与当地特色产业的结合,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成果在特色产业中充分体现出来,更加凸显了水保项目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如渠县苏家沟小流域,地处渠县黄花(黄花菜)示范基地,为了使水保项目在黄花示范基地中发挥作用,确保特色产业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县水保局结合该流域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合理布设水保工程,以基地为中心,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使基地黄花菜生长旱能灌、涝能排,既治理了基地水土流失,又加快了特色产业发展;大竹县黑水沟小流域位于庙坝镇寨峰村,2006—2007年连续两年实施了农发水保项目,在项目实施中与寨峰村农经合作组织协作,成功打造了近万亩的秦王桃基地。水保工程的基础作用,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近年来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大竹县委、县政府均要举办桃花节,每天都有近万游客观赏桃花,共享春天的喜悦。
自2013年起达州市宣汉、万源开始试点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2017年达州市全面实施这一工程项目。实施该工程项目正值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达州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脱贫攻坚任务要求,积极在工程项目区域探索新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
(1)依托水保兴产业,品牌效益振乡村。近年来,宣汉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狠抓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在2015—2016年赵家沟小流域治理中,重点针对双河镇大田村贫困村实际,全力开展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以水保基础带动产业发展,彻底改变了大田村的面貌,使大田村“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坡地变梯地。项目实施区域是典型的荒山荒坡,为了使荒山变为青山,宣汉水保局根据大田村产业发展规划,派出技术人员对荒山进行规划设计,以大台位方式进行坡改梯建设,经过两年的实施,完成了近53.3 hm2的坡改梯工程。二是梯地变绿地。大面积的梯地引来无数业主竞相争地,村上通过综合评选,最后引进四川假日田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 800万元在梯地上发展蓝莓种植,蓝莓果苗在大台位的梯地上形成成片绿荫,真可谓天蓝地绿。三是绿地变基地。经过两年的培植,2017年大田村蓝莓挂果的第一年,产值即超过300万元,形成了大田村“蓝莓谷”基地,为大田村孕育了致富新希望。
(2)项目扶贫亮新村,产业融入助发展。达川区在2016年的水保项目实施中,针对项目区肖家村脱贫攻坚计划,将水保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用心扶持产业,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了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其主要做法是:①建立种植基地,实现荒山变金山。通过实施坡改梯、蓄水池、生产道路、灌排水渠等水保工程,提升肖家村基础设施建设,以脱贫攻坚引领区建设为抓手,打造肖家村、蔡家坡村两大乌梅核心种植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吸引该村100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题,实现人均增收5 000余元,带动了乌梅核心种植基地周边群众实现增收脱贫。②加快林旅融合,实现农村变新村。依托“中国乌梅之乡”的品牌优势,整合乌梅山旅游资源,坚持产业建设园区化、园区建设景区化,建设了乌梅山景区旅游环线道路、健身游步道、梅博园、乌梅广场、乌梅文化长廊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着力打造乌梅山AAAA级景区。③做强产业链条,激发乡村旅游。针对肖家村乌梅产业特点,着力在深度治理与产业提升上下功夫,坚持“水保围绕产业干,产业围着水保转”的运行机制,有效整合涉农项目,大规模开展水网、路网、田网、林网建设,持续推动乌梅品种提档升级。
(3)融入田园兴农旅,项目带动亮乡村。大竹县杨家镇清溪沟小流域是国家2018年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区,也是达州市该年度农建示范核心区。项目区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呈现四大亮点:一是通过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将凌乱和不成形的山坡改造成了层层梯地;二是通过沟、凼、池、渠、路的修建,使山上的水不乱流,顺沟进池,解决了群众生产用水问题;三是规模成形的水土保持工程与山下的冬水田融为一体,展现出一派田园风光,形成了乡村旅游风景线,为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四是通过坡改梯和各项水系基础工程建设,积极引导当地吸纳产业大户,在项目区进行产业开发,促进产业发展。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是陶渊明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如今的杨家镇清溪沟小流域与“竹北-人和-杨家-清溪”2 000 hm2农建综合示范区融为一体,山上树、山腰果、山下田的乡村田园风光成为杨家镇乡村旅游的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