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开通,李继军,毛百华
(平邑县水土保持中心,山东 平邑 273300)
平邑县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县域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恶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平邑县在防治水土流失的长期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并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1]以来,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8年,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53 km2,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路。1992、2001年,平邑县及县水保局先后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和“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
平邑县在治理水土流失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造了多个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回顾平邑县的小流域治理工作,大体分以下几个阶段:
(1)依靠群众,弘扬沂蒙精神,探索治理阶段(1951—1982年)。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毁林开荒,粗放耕作,平邑县水土流失严重。坚实的群众基础,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力量。为有效探索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和途径,党和政府发动群众,大搞治山治岭,封山造林。1951年,蒙山南麓的大埠槐村在华东劳动模范傅兴贵带领下,经过两年的努力,将266.7 hm2宜林荒山全部绿化。1956年,全县认真总结推广大埠槐村绿化荒山的经验,发动群众在全县掀起了封山造林治山整地的高潮。进入60、70年代,平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以荒山治理、农田基本建设为主,把水、荒岭坡地和梯田作为主要治理对象,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目标,经过治理,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1976年柏林公社党委成立会战指挥部,组织近万名劳力展开治理太平岭会战,投工157万个,投资10万元,昔日的万亩山岭薄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梯田。这一时期,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没有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有的地方大搞梯田建设,单纯采取工程措施,有的地方只搞荒山绿化,单纯开展植物措施,未能形成综合治理体系,治理效果没能达到最大化。但通过不断实践探索,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为后来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2)依靠国家政策,借改革春风,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启综合治理(1982—1992年)。1982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提出:治理水土流失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从此水土保持工作从原先的单项措施分散治理走上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轨道[2]。自1986年开始,平邑县被列为国家以工代赈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项目县,以此为契机平邑县积极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本阶段,平邑县用足用好国家的“以工代赈”政策,采取“国家投一点、县财政拿一点、乡镇补一点、村集体积累出一点、群众手中集一点”的办法,带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了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山区综合开发建设。全县重点治理了赵家崮、乔家村、孙庄、大王庄、蒋里、大峪沟、彭泉、昌里、母子山、苏家崮、泰皇崮等16条小流域。受限于投入资金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阶段小流域治理的层次标准仍比较低,治理成效相对有限,治理主体仍是广大人民群众。1984年,九间棚村开展了以修路、治水、整地为主的综合开发建设,在治水上实现了高山区水利化,整治耕地15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5 333.3 hm2,人均果树120余棵。九间棚村艰苦创业精神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的赞扬,1990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为该村题词“九间棚精神发扬光大”。从此,学习九间棚精神的热潮在全国展开。
(3)用好“两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重点防护型治理转向开发型治理(1992—2000年)。这一时期,平邑县本着“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投入为辅”的原则,以国家投入为“酵母”,用足、用好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政策,以乡镇为战场,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大打小流域全面治理攻坚战,并认真总结推广了“北王庄村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九间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天宝山乡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干劲”“黄坡乡荒岭荒坡地开发的先进经验”等。在全县开展创建九间棚群体活动过程中,先后涌现出了黑石片、黄天、胡家楼、南洞、东岔等近百个九间棚式的群体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不断上规模、上水平。截至1997年10月,治理小流域32条,完成治理面积796 km2,营造水土保持林81.73 km2,发展经济林37.67 km2,地堰压金银花、黄花菜1 560万墩,北部蒙山区域14条小流域推广了“山顶松柏带帽、山腰刺槐缠绕、山脚果树成片、堰边金银花蜡条”的治理模式,新经济林地比原荒坡地减少土壤流失382.5 t/km2,水保林地比无林区减少土壤流失3 450 t/km2,粮食产量比治理前增加1倍以上,吃粮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人均收入大幅提升,贫困人口生活问题基本解决,生态、经济效益显著[3]。
(4)投资拉动,鼓励民营水保,打造精品示范工程(2000—2015年)。平邑县充分利用中央扶持沂蒙革命老区的政策,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山东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的通知》,重点组织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项目和省财政补助资金水土保持项目,通过国家投资拉动重点打造了水保重点项目示范精品工程。先后规划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东庄、黑山前、香山、夫子山、吴家庄和丰山前等27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任务,打造了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彭泉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精品工程,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14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园。在强化以国家投入为主导治理的同时,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形成了全县林果、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发展链条,制定了“谁承包、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的生产责任制,本着“群众利益为先,相对集中,各投其资,相互配合,各得其益,用途不变”的原则,多部门统一协作,群众积极参与,实现了共治共享。具体实施中,本着规模开发、集中连片治理的总体思路,通过实行土地流转,打破户与户、村与村、地块与地块之间的界线,把地块化零为整,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个体大户参与到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中,涌现出“春华农场”“沂蒙霜红桃基地”等多个民营水保典型[4]。
(5)践行两山论,助力精准扶贫,构建小流域生态治理新格局(2015年至今)。2015年以来,平邑县坚持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结合本地实际,将水土保持规划与全域旅游、生态农业、美丽乡村、生态绿化等规划融合,优化布局、统筹推进,实现了水土保持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等的有机融合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好政策、资金,吸引民间资本,完善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机制,形成了以国家投资为主导、省市县配套、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的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路。此外,带动了绿色无公害农、林、果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村一品”和“一流域一品”的产业开发格局,建立了武台樱桃、葡萄绿色果品基地,玉溪金银花生产基地等一大批特色基地,规模发展的特色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实现了稳土固水、增绿增效、产业富民的新格局。
(1)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生产后劲明显增强。据1984年水土流失普查结果,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 532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4%,每年流失土壤800万t以上,随土壤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5.3万t标准肥。经过70年的奋斗,特别是近40年来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平邑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大幅改善,累计建设高标准梯田3.7 万hm2,营造各类水土保持林3.1 万hm2,发展经果林2.3万hm2,地边压金银花10 866万墩,栽植黄花菜600万墩,建拦沙谷坊2.6万座、拦水谷坊2 516座、蓄水池965个,扩大灌溉面积3 733.3 hm2,修建顺河坝(河岸护砌)15.4万m、环山路和生产路310 km、桥涵357座,年增加水资源入渗3 191万m3、减少土壤侵蚀量526.65万t。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2)形成多个特色产业,实现群众收入稳步提升。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无公害农林产品,发展绿色观赏经济园和生态农场,全县形成了以地方镇大峪沟小流域、铜石镇彭泉小流域、蒙山为代表的北部林果经济带和南部山区金银花经济带,如武台镇黑山前村建立了以樱桃、葡萄为核心的绿色果品基地,天宝山乡建立了天宝山黄梨、山楂基地,郑城镇建立了玉溪金银花生产基地,规模发展的特色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截至2015年,全县发展金银花4.3万hm2,经果林2.8万hm2,优质农产品基地2.5万hm2,其中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2万hm2,拥有特色品牌14个、“三品一标”产品113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特色产业催生了平邑金银花、武台黄桃、天宝山山楂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林果业的迅猛发展使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罐头加工、金银花深加工等企业迅猛发展。流峪、郑城等镇的农民收入和镇财政收入的60%以上均来自金银花产业。
(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带动旅游产业大发展。依托大峪沟小流域、彭泉小流域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以当地生态农业建设和以赏花品果为主的生态观光游,取得了良好效果。在黄梨、山楂、苹果、桃等经济林果栽植区开发的采摘园等项目,带动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地方镇大峪沟小流域的九间棚景区,现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沂蒙党性教育基地。郑城镇的曾子山、观音山,武台镇的黄桃基地,临涧镇的姑山,铜石镇的彭泉小流域等,正在成为新兴的“观光游”“采摘游”等乡村旅游胜地。
平邑县于1986年充实调整了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县长任主任,发改、财政、国土、交通、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农机、水保等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与此同时,各乡镇也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全县重点治理的小流域都成立了小流域治理指挥部,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水土保持领导机构。1986年6月,平邑县水土保持局成立,具体负责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
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国家“以工代赈”“两工”和国家对革命老区的扶持政策等,积极发动广大干部群众投资投劳,并制定了“谁承包、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的生产责任制,本着“群众利益为先,相对集中,各投其资,相互配合,各得其益,用途不变”的原则,多部门统一协作,各种措施有机结合,形成了“政府挂帅,水保搭台,各部门齐抓共管,群众积极参与”的喜人局面,确保了全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组织县水保局和相关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并邀请省市专家进行实地科学论证,踏遍全县山山水水,逐个山头、逐条沟壑搞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先后编制了全县水土保持规划、沂蒙山区重点治理片规划、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及各个时期的水土保持五年规划、沂蒙山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等。这些规划的编制为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平邑县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理念,始终坚持创建优质工程。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基础进行科学规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创造性地提出了严格制度保障、严格质量标准、严格质量监督、严格考核奖惩的“四个严格”等管理措施,全面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报账提款制、项目公示制等六项制度。组织县、镇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监理及工程村代表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为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平邑县充分发挥科技因素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广泛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创造推广了“山顶松柏带帽、山腰果树缠绕、山脚堰边压花(金银花、花椒)枝条”,以及“沟沟闸、节节拦、层层蓄”等技术措施。2013年完成了省级水利科研及技术推广项目“山丘区以水土流失为载体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推广与应用”,2014年完成省级水利科研及技术推广项目“基于垂直分带的小流域水土生态保护技术推广与应用”。联合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济南大学、莱芜市水土保持监测站开展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山东省2016年度水利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平邑县对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发动。扎实开展了水土保持国策教育进党校、进课堂活动,并利用党校教育平台开展了面向农村基层干部的水土保持知识讲座,面向全县中小学生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向他们发放水土保持宣传单、宣传册;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做到了报纸上有文字、有图片,电视上有声音、有影像;还通过召开座谈会、刷写标语、悬挂横幅、建立宣传栏、设立宣传站、出动宣传车等方式进行全面宣传。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明显增强,全县上下形成了水土保持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和山东省水土保持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开展工作,以保护现有林草地为基础,划定封山育林区,严禁无证采伐、开荒等违法行为。以加强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为突破口,与发改、环保、国土等部门协调配合,开展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行为,有效地落实了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和监督检查验收制度,遏制了人为新增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保护了生态环境,保证了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
高度重视工程的建后管理工作,制定了全县小流域治理工程管护考核检查标准,对经过各级检查验收的工程,县水保局组织有关乡镇、村进行工程管护交接,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主体、标准和各自工作职责,对每项水土保持措施分别规定具体的管护办法。县里每年组织两次全面检查,并严格兑现奖惩,保证工程管护工作能够及时到位,确保各项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长期发挥效益。
下一步,平邑县将进一步依托绿水青山,扎实做好小流域治理项目;结合基层工作经验,探索和完善水土保持的政策机制,提升治理能力,进一步对接市场需求,研究和探索小流域治理项目在产业整合发展、发展农业生产、扶贫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确保项目区群众能通过水土保持增加收入;建立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发挥基层党委、政府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引导和主体作用;进一步突破现有条件限制,探索创新做好基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式方法,调动全民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