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嫂:刻骨铭心的永恒

2019-01-19 01:55
党员干部之友 2019年1期
关键词:红嫂沂南县党徽

2018年12月20日清晨,104周岁的沂蒙红嫂张淑贞在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家中因病逝世。

这个令人悲恸的消息,很快热爆网络和微信朋友圈。沂蒙大地天寒地冻,薄雾弥漫,寒风和雪花寄托着绵绵哀思……

22日上午,张淑贞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沂南县殡仪馆举行,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沉痛的心情,前来向老党员、老红嫂作最后的告别。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专程前往沂南县送别,表达对张淑贞同志逝世的悼念,并慰问亲属,要求向张淑贞同志学习,传承发扬好沂蒙精神。

“不能让烈士断了根”

张淑贞,女,中共党员,1914年9月13日生于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官庄,后嫁到东辛庄村,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百岁沂蒙红嫂、“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儿媳妇,沂蒙红嫂精神传承人于爱梅的母亲。她也是临沂市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沂蒙红嫂。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1938年12月,毛主席下令“派兵去山东”。1939年5月,八路军一一五师按照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开赴沂蒙山,建立抗日根据地。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到达地处沂蒙山腹地的沂南县。

王换于1938年冬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家是著名的抗日堡垒户。王换于和儿媳妇张淑贞一起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办起战时托儿所,先后收养了41个孩子,抚养了一批革命后代,成为与孩子们虽没有血缘却永远的娘亲。当时,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其中包括徐向前、罗荣桓、陈沂的孩子。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贫瘠的沂蒙山区缺衣少食,生活异常艰难。王换于经常教育她的儿媳们:“让烈士的后代吃奶,让咱的孩子吃粗的。咱的孩子就是死了你们还能生育,烈士的孩子死了,可就断根了!”“是,咱不能让烈士断了根!”为了养育好这些革命后代,张淑贞和弟媳妇把奶水让给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寄养孩子。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个个健康成长,张淑贞和弟媳妇的四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

婆婆王换于和张淑贞率领全家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参军参战,发展壮大党的力量。在抗战最艰难的三年时间,张淑贞在八个村庄发展了20多名党员,还组织群众做军鞋、缝军衣、磨军粮、烙煎饼支援前线,为山东省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不惧日本鬼子“谁敢救一个八路军,全家就得被活埋”的叫嚣,每次战斗结束后都毅然奔向战场搜寻八路军伤员。张淑贞说:“那时候,入了党,早已不寻思死活了。干革命就得往前跑,把自己的命放一边。”1941年10月的一天,风雨交加,气温急剧下降,八路军伤病员住在山洞里,穿着单衣,没饭吃,可敌人又没有撤退。在此紧急情况下,婆媳二人齐上阵,婆婆王换于与鬼子周旋,张淑贞去山洞给八路军送衣送饭。为避免被日本兵发现,张淑贞把8件衣服套在身上,带了些煎饼就上了山。到了山洞,她看见一位同志就脱给他一件衣服,再塞给他一张煎饼,到最后,自己身上只剩下一件贴身衣服,回家时全身被雨淋透,冻得直打哆嗦,患了一场重感冒。

张淑贞同志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一生追求进步,自觉践行了入党时的庄严承诺,爱党爱国爱军,充分展现出沂蒙红嫂充满母爱的大仁、大义、大爱,成为刻骨铭心的永恒。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革命根据地涌现出一大批像张淑贞一样爱党拥军的红嫂,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筹军粮、缝军衣、做军鞋,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地抚养革命后代,铸造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之情。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做军衣122万件,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38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在那残酷的战争年代,有3.1万名沂蒙籍的战士献出了生命,这就意味着3万多位母亲失去了亲爱的儿女……

手攥党徽安然离世

王换于被誉为红嫂精神的开创者,张淑贞被称为红嫂精神的接力者。

建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保留着古山村风貌和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石头屋。当地叫“干插墙”“团瓢屋”,进屋需要躬身猫腰。当年曾开办战时托儿所的两间石房已不复存在,可这里铭记着大字不识的红嫂们与子弟兵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个纪念馆是专门为了让世人铭记红嫂事迹、传承红嫂精神打造的。

新中国成立后,张淑贞怀着对党的深厚感情,不仅用革命精神教育激励和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还带领他们做鞋垫,鼓励孩子们做拥军的事情。这些年来,张淑贞虽然年纪大了,却从不居功自傲,不仅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还严格要求子女传承优良革命传统,继续将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发扬光大。“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如今条件好了,日子富裕了,好作风、好家风不能丢了呀。” 张淑贞一辈子生活简朴,一粒米都舍不得浪费,却乐意力所能及地帮助村邻。她家中有时有来学习考察红色文化的青年学生,只要大家想听战时托儿所的故事,她就耐心讲解,有时一讲就是两三个钟头。“共产党带领我们翻身解放,没有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很知足很幸福。”每当问及张淑贞老人的长寿秘诀时,女儿于爱梅就介绍说:“最重要的就八个字,知足满足乐于助人。”

前不久张淑贞感觉身体不舒服,经县里医院检查,是心脏的血管有问题。住院治疗病情好转以后,12月19日张淑贞执意回家。回家后,看到老人状态好了许多,一家人很高兴。她让女儿于爱梅帮她找出一直珍藏着的那个首饰盒。首饰盒里有三枚熠熠生辉的党徽。张淑贞一边擦拭着党徽,一边嘱咐于爱梅:“我当了一辈子党员,马上就80年党龄了,是党给我一切。你记着可别把我的党员‘挂’(耽误)了。一定要帮我把党费交了。”老人过世后,于爱梅激动地说:“让我最震惊、最感动的是,母亲直到离世左手还一直攥着一枚党徽,要求我一辈子跟党走。正因为如此,我母亲走得很平静、很安详。” 这位令人敬佩的老共产党员,是在用生命擦亮党徽,把党徽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这是要把党永远揣在自己的心窝里。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在追悼延安中央警备团普通战士张思德同志时,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伴随我们党近100年的光辉历史,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锻造起信仰的旗帜。张淑贞这位沂蒙老区的普通女共产党员,用一生爱党爱军的大爱情怀和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融入生命与血液的忠诚,彰显出铿锵有力、视死如归的政治觉悟和至爱情怀。根据老人遗愿,于爱梅主动与沂南县委组织部联系,把张淑贞老人个人存折上所有的钱和将要下发的下半年老党员补助共18939.8元作为特殊党费上交中央组织部。

于爱梅动情地回忆起第一天上小学时的情景。妈妈拉着她的手嘱咐了一番话:“你个小妮子,一定要记着,只有在新中国,你才有机会进学堂。在以前的旧社会,闺女早早就嫁人了,一辈子也长不了见识。咱这是托了共产党、毛主席的福呀!”

张淑贞老人思想境界很高,对党赤诚,与人为善,口碑极好。乡亲们得知她逝世的消息后惋惜不已。不少人聚集到张淑贞的家门口,自发前来送她最后一程。为了表达我这位沂蒙之子的崇敬之情,21日下午,我专程赶往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悼念这位百岁红嫂,深深地鞠三躬……

“接过母亲的‘红嫂针’”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

沂蒙这片红色土地,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英雄传奇。沂蒙红嫂就是一个英雄的女性群体,那是在战火中淬炼的真情和血性,是人类战争史上惊世骇俗的千古绝唱,在建设、改革时期和新时代依然绽放璀璨的光芒。它是纯粹的沂蒙精神符号,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生动实践,谱写出感天动地的荣耀与辉煌。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并在展厅会见了“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等模范人物。习近平总书记连续问了于爱梅多个问题:“你和‘沂蒙母亲’王换于是什么关系呀?”“是不是你母亲和你奶奶一起办的战时托儿所?”“你现在做什么工作?”……于爱梅每每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家常似的问询,就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窝,就增添了巨大的力量。她决心牢记弘扬沂蒙精神的嘱托,脚踏实地当好红嫂精神的传承者。

于爱梅在长辈的熏陶、引导下,从母亲那里接过了曾经纳过军鞋、缝过军衣的“红嫂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拥军优属事业,走上了拥军、宣传沂蒙精神的道路,被誉为“沂蒙新红嫂”。她说:“我听着红色故事长大,家人对我耳濡目染,让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母亲是我的榜样。”“每当遇到困难或者劳累的时候,想起长辈的言传身教,全身又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于爱梅倡导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自己担任会长,经常组织姐妹们到部队拥军,慰问老英模、老红嫂,给子弟兵送去拥军鞋垫5000多双。她担任了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的义务讲解员,自2010年以来,为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群众以及应邀去外地做报告3000多场(次)。2017年11月,南京路上好八连邀请于爱梅去作沂蒙精神的宣讲报告,她很爽快地答应了。眼看到了预约的日子,不巧腿疼病犯了,家人都劝她暂时不要去了。她思来想去,耳畔回响起奶奶和母亲讲过的英雄故事,眼前浮现出奶奶和母亲克服困难的身影……与前辈比,这点病算什么!于是,她悄悄打了封闭针,带上止疼的针和药,按时赶到了上海,不但声情并茂地作了两个多小时的报告,还参观了好八连纪念馆,下连队看望了官兵……虽然病痛一直在折磨着她,但看到官兵们被报告感动得落泪时,她顿时淡忘了病痛,感觉“这一趟来得值”!

出生、成长在“红嫂世家”的于爱梅对践行、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有着崇高的追求和高度的自觉。她说:“人一定要有信仰、有责任、有担当,享受和平幸福更不能忘记党的恩情。我会继续宣传弘扬以红嫂为核心元素的沂蒙精神,希望能将沂蒙红嫂群体爱党拥军、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鼓舞和激励更多的人。”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电影《沂蒙颂》(原名《红嫂》)的插曲暖人肺腑,历久弥新,人们耳熟能详。张淑贞用一生诠释了爱党拥军的红嫂情怀,践行了铁骨铮铮的入党誓言。一个家庭连续有多位红嫂,代代传承着红色基因、红嫂血脉。目前,张淑贞的外孙女、于爱梅的女儿高洁也成为红嫂精神的义务讲解员。她说:“我作为红嫂的后人,新时代的青年人,会把红嫂接力棒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沂蒙精神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红嫂沂南县党徽
大英农商银行全面推进“擦亮党徽”工作
党徽激励我奋斗
党徽戴在胸前
“沂蒙红嫂”现象及其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一枚党徽
近57年沂南县气候变化对烤烟移栽期的影响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沂南县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红嫂
沂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