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礼 奎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旅游学院,天津 300350)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京津冀地区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区域之后引领我国发展的第三增长极.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的一体化将带来区域及周边地区多层次、全角度的进步.现代服务业是京津冀区域内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各院校旅游类专业建设秉承“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宗旨,在专业发展和创新方向上不断构建与岗位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就业导向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服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引发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与旅游类专业宽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性特征容易产生共振效应.本文通过分析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旅游类专业现状,探索协同发展耦合专业建设思路,为京津冀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力促生态修复,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区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分层次、按步骤地有序整合或合理分工,以加快市场一体化建设,实现三地对接,打造全新的现代化首都圈.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共有院校270所,其中高职院校112所,占比41%.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专业726个,专业点55 312个,与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的748个专业仅相差22个,覆盖了教育部颁布的高职19大类专业.专业建设是各院校生存之本、发展之道.京津冀各院校在分享协同发展利好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在积极谋划更有效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策略,以适应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所引发的人才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同时将专业建设视为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拓展专业内涵、强化专业竞争力的不二途径.
旅游教育以服务当地旅游产业为宗旨,与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丰度密切相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最早开办了旅游类专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旅游工作和管理人员,1981年正式成立旅游系,之后一批院校相继开设旅游类专业.1987年,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投资建设的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在天津落成,它是中国最早由国家旅游局直接领导的唯一一所旅游专业高等院校,也是专门从事旅游教育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之一.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地处承德,自1950年以来,依托丰厚的旅游资源和办学优势,成为京津冀唯一以培养旅游类专业人才为主的综合性高职院校.这些开设旅游类专业的院校既有辉煌的旅游类专业办学历史,也长期引领着京津冀地区旅游教育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方向.此外,许多培训机构也专注于旅游行业的各类社会培训,如旅游咨询师、计调师、出境领队、导游资格证、旅游服务技能等培训,为京津冀旅游教育和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津冀是华北旅游区的核心,旅游资源丰厚,人均出游率高,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并呈多元化趋势,从三地院校数量和旅游类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来看(见表1和表2),各类院校旅游类专业的设置率较高、专业层次不均衡、专业布局分散.北京院校旅游类专业数量最多,各层次的旅游类专业兼具;天津在院校和专业数量上双双居后,但旅游类专业的开设率较高;河北则由于中等专业教育院校过多而无法凸显旅游类专业教育优势.京津冀院校分布情况见表1,京津冀院校旅游类专业开设情况见表2.
虽然各院校旅游类专业基于不同目的也在不同程度的搞专业建设,如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旅游管理、导游等专业作为省级示范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但在区域旅游教育协同方面依然还是滞留不前,基本处于各扫门前雪的状态,没能很好地把握京津冀旅游一体化的脉络[1].
表1 京津冀院校分布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和中国旅游教育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706/t20170614_306900.html,http://www.cteweb.cn/index.php?a=lists&catid=19.
表2 京津冀院校旅游类专业开设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和中国旅游教育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706/t20170614_306900.html,http://www.cteweb.cn/index.php?a=lists&catid=19.
在专业建设实践中,各院校旅游类专业的相似度较高、招生规模小,致使专业办学的集约性低,旅游类专业学生人数少且比较分散,缺乏行业企业支撑,院校与企业合作仅停留在弥补旅游企业用工不足或学生的顶岗实习层面,学科设置与旅游产业结构的对接渠道不畅[2].如天津职业教育以依托行业办学为外界所称道,但旅游职业教育类专业院校目前仅有天津旅游外事学校,原来的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也并入了南开大学.旅游类专业分散在诸多院校而成为地地道道的“小专业”,导致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旅游电子商务、OP操作、旅游定制服务等专业技能人才明显缺失.
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内在机理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潮流的国家战略,因而人才培养势必先行.院校专业建设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为宗旨,发挥联系社会需求与专业教学的纽带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由此,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院校专业建设这两大系统必然会联合发展,其发展理论与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相谋和.维克(K.E.Weick)最早用松散耦合理论研究学校组织,他认为在松散耦合模式下教育与经济社会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相互联系又不完全统一,教育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高效服务经济社会,更好地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共赢[3].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院校专业建设的耦合关联反映了区域产业链与人才适用之间的匹配度,两大系统的耦合所造就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供给结构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起着关键作用.
(1)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催生了产教融合
旅游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区域综合发展能力,而且可以撬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京津冀旅游合作成效卓著,尤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相继实现了旅游业协调机制、市场营销、管理服务、规划布局等方面的一体化,先后建成了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京西南生态旅游带等项目,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建设与调整,一方面京津冀区域旅游业深度调整势必对旅游人才需求产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京津冀旅游企业众多,对旅游人才需求层次的多样性、数量的巨大化和多元化十分明显.只有旅游产业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尤其是以技能型旅游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旅游专业就业型教育,才能应对或满足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形势和要求.
高校的内部控制以及财务风险管控都离不开有效的绩效考核,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可以规范工作的标准,也可以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绩效考核不应该只是面向财务人员和内部控制人员,应该做到对高校全员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全员的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控。高校的绩效考核要做到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完备性,以此让考核发挥出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
(2)京津冀旅游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的变化
院校旅游职业教育立足点是服务于当地旅游产业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提出之前,三地旅游合作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果,旅游一体化也被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锋与探路石,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远远未能达到协同效应.为了更好地对接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京津冀各院校旅游类专业就要紧随业界发展的节奏,尽早探索出能够适应区域协同发展的专业建设路径,打破旅游类专业建设与发展局限于当地、固守本乡本土的教育模式.京津冀协同发展促使专业建设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京津冀乃至更广的范围,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推动区域旅游经济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3)院校旅游类专业自身建设的内在需求
京津冀众多院校开设的旅游类专业集中于旅游、餐饮和会展三个子类的12个专业,实现了高职(专科)旅游类专业类目的全覆盖,具体专业及对应岗位见表3.由于旅游子类的6个专业极强的关联带动性,使得餐饮、会展子类专业也蓬勃发展甚至加速了专业建设的快速扩张,形成了“散而乱、小而弱”的专业特点,导致京津冀院校旅游类专业服务于旅游经济整体实力偏弱,影响了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为了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潮流与步伐,专业建设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新专业建设思维模式,集约优质旅游教育资源集中发力,这不仅是京津冀旅游深度合作实现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更是院校旅游类专业建设的内在需求.
表3 高职(专科)旅游类专业一览表
注:资料来源于《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6年)》,https://www.zyyxzy.cn/mspMajorGzAction.fo?method=list.
(1)正向融合:满足旅游多元化需求与专业建设多维共进
京津冀整体旅游需求十分旺盛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发展,在课程建设方面,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景区服务与经营等课程针对京津冀旅游圈所囊括的都市风貌、人文风情、海滨、山地、草原、冰雪等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以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旅游产品开发运行、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紧密结合京津冀共同打造的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京北生态(冰雪)旅游圈、京西南生态旅游带、京南休闲购物旅游区、滨海休闲旅游带等五大旅游试点示范区建设设计开发线路产品,培育周末亲子游、摄影追风游、美食体验游、古村镇寻踪游、滨海度假游、田园生态游等主题鲜明的特色主题游产品,充分满足多层次旅游需求,推动旅游专业建设的持续深化.
(2)关联互动:区域旅游发展与专业建设融合产教共赢
京津冀旅游产业与旅游教育的融合是共赢互利的关系.《京津冀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京津冀旅游地方标准化文件汇编》《京津冀文明旅游倡议书》等制度的实施,以及京津冀旅行社联盟和景区联盟的成立,推动了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操作层面的协同发展.院校旅游类专业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整合课程内容,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将专业建设主动深入旅游产业的各环节取经引道,才能保证专业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而旅游产业界应将人才需求的动向通过援助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进行传递,共同培养专业人才,才能更多地享受旅游专业建设所带来的人才培养红利.
(3)和谐共轨:旅游圈共振效应与专业建设的阶梯式耦合
京津冀旅游圈依托于包括雄安新区等在内的京津冀系列空间发展态势,协同发展所构造的旅游生态圈为该区域1.2亿左右的人口提供旅游便利,一小时通达的空间位移催生了日常生活与旅游休闲的交叉共振效应,开启京津冀旅游市场的新时代.旅游类专业建设紧贴市场,跟踪人才需求前沿,培养旅游交通(专列、公交)服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策划与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经过旅游资源整合、创意文旅产品开发的初级阶段耦合逐步向旅游物质资本、旅游人力资本、旅游技术融合的提升阶段发展,从而实现技术进步带来的旅游产品更新换代,最终实现旅游市场及功能互补,形成错位拓展市场空间的高级耦合阶段,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整个耦合过程的阶梯式推进通过专业建设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旅游类专业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区域旅游一体化过程中各系统耦合的结果无疑会强化旅游类专业建设的正熵值.构建游学式分段培养、项目创新带动、跨区域校企联动等推动旅游类专业建设,确保京津冀旅游一体化早日生根发芽.
(1)游学式分段联席培养
京津冀旅游职业教育要逐步消除政策门槛,三地在招生就业、联合办学、资源利用等方面寻求契合点,结合专业各自办学特色与优势开展合作分工,调整专业布局,充分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4].例如导游资格考试在改革的基础上统一区域内口试及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等.组建科学合理、覆盖面广、实用性强的导游知识与技能库,一方面能够严把资格准入关,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考察的公平性与透明度,切实为京津冀旅游协同、持续发展筹备人才.在专业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学生的通识课程学分达标后,便可引导学生在区域内流转,实现游学式分段培养,力求理论、技能“知行合一”,真正建立旅游人才联席培养制度.
(2)项目带动,创新示范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开创具体项目促使三地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受惠,切实发挥一体化模式下资源高效、合理配置优势,带动京津冀旅游类专业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如,北京与张家口联合举办冬奥会这一典型的区域合作项目渗透于诸多行业领域,区域内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旅游类专业院校可以联合三地,以冬奥会为契机创设旅游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示范点,通过联办当前热门的冰雪旅游产品开发、培训指导或室内外冰雪运动课程,争取相关部门或企业支持,建设好一个专业或一门精品课程,不仅能够预热冬奥会,还能为其提供专业的旅游服务人才.
旅游类专业建设过程中,三地旅游均衡、互补、持续式发展是最基本的诉求.在缺乏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情况下,惟有大胆创新才是出路,结合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宏观背景,旅游类专业建设既要注重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人才的打造,又要衔接好旅游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课程.通过专业建设创新,如开展项目合作、分步实施联合办学、共建专业及课程、开展技能竞赛、加强师资培训与交流等操作性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专业建设项目示范引领,进而搭建旅游类专业学生信息共享和就业服务平台,贯通招生入口与就业出口,确保京津冀旅游就业市场联动与流通.
(3)组建跨区域旅游职教集团
专业建设不仅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也是权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更是联结校企合作强有力的纽带,牵动着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各项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职教集团蓬勃兴起,不仅有承接17所京津冀教育产业转移,通过创新创业、旅游观光等服务类产业链,力主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教育产业园——北京职教城(曹妃甸项目)[5];还有由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发起,联合京津冀17所院校、21家医院等建立的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等.可见在协同发展过程中,不同院校、企业行业乃至社会力量,都在为区域职业教育聚神凝力,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与对接.
旅游类专业建设联系着专业教学与旅游行业企业的需求,而旅游行业的交叉性特征决定了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多维辐射,通过跨区域组建旅游职教集团促进校企联动.如首都旅游集团、天津旅游集团、河北旅游集团等都是区域乃至在全国影响力较大的企业集团,它们虽不同程度地与当地的旅游院校或专业构建了校企共建协议,但影响和效益仍是局部的,不妨借鉴京津冀商贸职教集团、京津冀模具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京津冀交通职教集团等成功的模式与机制[6],可以由京津冀有影响力的旅游类专业院校牵头,组建与实施集团化联盟式合作,通过明确合作主体、完善合作制度、优化合作环境、强化合作动力、提升合作效率等具体路径,充分激发专业建设的内涵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活力,以培养企业所需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多体系耦合的结果,各系统通过互动而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势必会强力推动区域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进而造就区域协同发展的广阔空间.京津冀院校旅游类专业建设围绕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建设与发展作为衔接旅游行业协同发展的纽带,从区域旅游合作的大局出发,以协同发展的视角通盘考虑京津冀旅游产业调整与升级优化的节奏,打破原本旅游教育资源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状态,建立良好的流通与共享机制,形成优势互补,进而挖掘关联耦合效应,进一步完善提升专业建设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导向机制,为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以切实推动京津冀旅游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