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殡葬改革,倡导移风易俗,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思想革命”,是一项利国利民和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实事。为进一步推进丧葬礼俗改革,12月6日至7日,全国丧葬礼俗改革暨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座谈会在陕西省大荔县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殡葬移风易俗方面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保障群众“逝有所安”,助力实施乡村振兴。会议要求重点把握“破”与“立”的关系,推动现代丧葬礼俗改革创新;注重“繁”与“简”的适度,赋予现代丧葬礼俗人文内涵;正确把握“生”与“死”的关系,打造现代丧葬礼俗培树阵地。会上,部分地方作了典型经验介绍,现摘要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与会人员参观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平罗村乡村文化大礼堂
近年来,陕西省以城乡公益性公墓、殡仪馆建设为抓手,以丧葬礼俗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殡葬改革。2012年以来,省级财政累计投资5.14亿元,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69个,农村公益性公墓1548个;省财政安排困难群众殡葬救助资金7679万元,救助困难群众4.5万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陕西省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殡葬基础设施。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和加快殡葬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各地按照全省规划要求,认真抓落实。目前,全省城市公益性公墓覆盖率达到69%、殡仪馆覆盖率达到78%。二是政策保障,统一建设标准,科学规范管理。陕西省陆续出台了推进殡葬改革、加快城乡公益性公墓和殡仪馆建设、实施殡葬救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在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和主导地位,努力实现绿色殡葬,惠民殡葬。三是依法行政,开展专项整治,提升服务质量。扎实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要求。四是移风易俗,倡导绿色殡葬,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机制,民政部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部门协同,理清压实各相关部门职责和属地管理职责,合力强化服务与监管执法,形成了推进殡葬改革的整体合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操大办丧事、丧葬陋俗回潮已有抬头之势,为此四川省将倡导文明治丧、促进乡风文明作为抓手,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来谋划,采取多种措施,纵深推进殡葬改革,努力做好社会治理大文章。一是纳入社会治理大局,构建共治格局。省委省政府将“健全农村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引导群众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理念”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确保任务落地落实。部分市县党委政府将殡葬工作尤其婚丧习俗改革纳入改革重点工程,形成高位推动态势。二是完善惠民殡葬政策,激励群众参与。目前,全省已有65个县(市、区)实行了全域共享的惠民殡葬政策,惠及4000余万人口,逐步实现“逝有所安”的政策目标。2018年,各级财政投入2亿元,对77个殡仪馆、200台火化炉实施了绿色环保标准化购置改造民生实事项目,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三是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强化示范引领。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相关规定,联合省委组织部开展检查评估,强化政策落实,发挥党员干部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干部引领殡葬改革新风尚。四是制订完善村规民约,规范治丧行为。四川省以制订村规民约为重点,将节俭操办婚丧事宜纳入其中。以推广借鉴中江县制订村规民约“六步工作法”为契机,全省所有乡村均将提倡节俭节约、简办红白喜事纳入约定范围。省民政厅下发《关于建立红白理事会的指导意见》,促进乡风文明,助力基层治理。
近年来,温州市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以顺应民意、积极稳妥为原则,将移风易俗、改革丧葬习俗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点改革任务攻坚推进,以务实创新的殡葬改革实践推动移风易俗纵深发展,取得显著社会效益。一是抓重点,推行丧事简办立新风。温州市坚持以移风易俗为主线,积极推行丧事简办,在丧葬礼俗改革上下功夫,既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级各部门协同推进的改革攻坚格局,又出台新规,实施源头治理,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引领社会参与。二是聚焦点,引领生态殡葬新主流。例如,通过政策引领,对实行海葬、树葬、花葬等不保留骨灰生态葬法,给予3000-8000元奖励;通过典型引领,开展骨灰联合海葬、集体公祭仪式等系列大型生态葬法引领活动,2018年实行海葬、树葬等生态葬法1500多例。三是破难点,整治青山白化显成效。针对散埋乱葬造成青山白化这一难点问题,温州市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将原有“拆坟、平坟”治理模式转变为“禁新改旧”综合治理模式,即严格禁止一切形式的新建翻新私坟,政府出资对现有坟墓进行生态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取得成绩的同时,温州市民政局也清醒地认识到,有些工作尚处于规划和推进阶段。下一步,温州将用前所未有的决心、干劲和力度,克难攻坚、破浪前行,为推进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2017年,睢宁县坚持把殡葬习俗改革作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来抓,统筹谋划“乡风文明”建设、殡葬习俗改革和整体试点目标任务推进,大力倡行殡葬文明新风,引导群众参与,因地制宜推动移风易俗,取得了殡改提升、丧户受益、群众认可的“多赢”效果。一是强力引导,用“规矩”破陋俗。睢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殡葬习俗改革,县文明办、民政局密切配合、强力引导,全面建立村(居)红白理事会,明确殡葬习俗改革目标任务,将推进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中和村民自治章程,提高广大村民行动自觉。二是完善机制,用“制度”树新风。县委、县政府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比学赶超”主题季考,把殡葬改革纳入县对镇重点工作考核。民政、公安、市监等九部门联合开展殡葬市场、殡仪车辆、演出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实施全县殡葬信息化管理,引导文明殡葬。三是注重培育,用“文化”植深根。充分利用村民议事会、乡贤工作室等多种移风易俗宣传阵地,从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入手,形成树新风强大的“攻势”。同时,县文体局开展文化“三送”等活动 80余次。通过宣传引导,文化熏陶等方式,使先进殡葬文化和文明节俭理念深入人心。
殡葬陋俗是乡风文明建设中最大的“痛点”、最大的“短板”,也是最大的“难题”。大余县坚持把殡葬改革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际行动,作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有力举措,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实践中,积极推行“五步工作法”。一是转思想,凝共识。以党建为引领,严格落实党员干部殡葬改革“两报告一承诺”制度。依托新时代文明传习所,利用全县三级干部会、“三微”平台等,层层发动,形成向陋俗宣战、树文明新风的共识共为。二是建公墓,迁坟墓。共规划建设县、乡、村三级公墓62个,大力建设自然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生态墓园和骨灰堂,尽可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并整治搬迁散乱坟墓15280穴。三是收棺木,禁土葬。回收处置棺木和整顿棺木市场。共回收18038副棺木,并督促店主签订《不再销售土葬用品承诺书》。四是建机制,严管理。大余县把殡葬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出台20多个配套政策文件。县财政统筹专项经费近4000万元,对公墓建设、坟墓迁移、棺木回收等进行一次性补偿。五是树新风,促文明。实现村(居)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倡导文明祭祀,弘扬孝道文化。“五步工作法”实现了大余县遗体火化率、县乡村三级生态公墓覆盖率、骨灰入葬公墓率、“三沿六区”可视坟墓迁入公墓率等“四个百分之百”。
2017年,山东省沂水县创新实施了以“殡葬全免费”为核心的殡葬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沂水县持续深化提升这项工作,从2018年4月份开始,探索实施了以“厚养礼葬”为主要内容的丧事礼仪改革,选择三个乡镇进行试点,通过试点摸索,从7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以“播放哀乐、宣读逝者生平、鞠躬告别”为主要内容的“追思会”丧事礼仪模式。一是规范丧礼模式。前期,由县主要领导带队,有关部门参与,深入部分乡镇、村进行了多层面的调研分析,决定采用“播放哀乐、宣读逝者生平、鞠躬告别”的丧事仪式,确定名称为“追思会”。“追思会”后,送逝者遗体到殡仪馆火化。二是明确职责分工。“追思会”由乡镇工作片书记或其他乡镇干部主持,机关干部、退休人员、村“两委”干部、老党员、百岁老人等去世后,要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亲自主持;村支部书记或“两委”干部致悼词,宣读逝者生平;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搞好逝者亲属的组织、现场布置等服务。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村响、宣传标语、向群众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大力宣传举办“追思会”的好处,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真正形成“厚养礼葬”的民风自觉,切实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四是确保改革质量。组织召开了由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工作片干部、村“两委”干部、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参加的培训会议,统一思想、部署任务,对举办“追思会”的具体流程进行了培训。“追思会”丧事礼仪的普及,使沂水县在整个县域范围内统一了丧礼模式,实现了由葬法改革向葬礼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由“厚养俭葬”向“厚养礼葬”的进一步提升,是殡葬移风易俗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和突破。
近年来,陕西省大荔县以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县为契机,深化新型殡仪和农村婚丧礼仪“两项改革”,加快农村公墓和红白理事会两个全覆盖,带动了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探索出了一条殡葬改革引领全域发展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子。一是建设美丽公墓,引领绿色殡葬。将公墓建设纳入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制定了《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办法》,投资1.2亿元,建成了陕西县级最先进的殡仪馆和全国唯一的县级殡葬文化展厅,新建村级标准化公墓183处,规划各类墓穴13.7万个。二是深化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以减轻群众负担为出发点,加快推进农村婚丧礼仪改革,遏制薄养厚葬等丧葬陋习,推动形成了节地生态、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三是筑牢生态之基,唱响乡村振兴。积极推广节地生态葬,建成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区261个,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将殡改节约下来的土地“还地于民”,建设绿地公园、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依托殡葬改革形成的优美环境和文明乡风,大力发展体育休闲、康养度假、研学培训等产业,吸引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