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会岩
(上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4)
党员教育管理是现代政党内部治理的重要内容,决定着政党的利益表达和社会整合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对党员教育管理进行顶层设计,并在十九大报告中专门强调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1],进而推动党员教育管理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今年5月6日,中央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这为推进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规范化提供了基本法规依据,也为党的制度建设开启了一座重要里程碑。《条例》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又是党中央回应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的实施方略。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条例》,有利于破解党员教育管理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全面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水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历史发展维度决定着政党自身建设的实践空间,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阐述,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都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尽管今天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演变,但这些重要论述和实践经验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现代政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最先进阶级和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把自身队伍的教育管理作为政党的重要功能。早在19 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把党员看作无产阶级政党构成的核心要件,但由于当时“缺少经济资源和不掌握国家机器,这使得意识形态工作变得极为重要”[2]。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队伍,对队伍中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坚决斗争与批判,正如恩格斯所言,“共产党的一大优点就是能用新的科学观点作为理论基础”[3]39-40,为唤醒阶级意识和避免工人斗争的盲目性,他们强调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结合,并强调“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4]306。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开始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俄共(布)党员教育管理上,强调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关键。早在他1895年创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时,就要求成员学习《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以增强队伍的理论基础。随着大量没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群众纷纷入党,列宁开始把加强党员队伍的“共产主义教育”作为党的“头等重要的任务”[5]291来抓。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开始设立各级党校、加强党日活动,并利用报纸和广播等媒介扩大理论宣传,以此提升俄共(布)党员教育水平。在实践中,列宁通过多种方式来管理党员,提升了党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可见,在领导工人运动和社会革命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并通过这支先进的队伍推动革命发展,这为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大量抱有革命热情的群众纷纷入党,很多新党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性、纪律性有待提升,为此,陈独秀在党的三大上强调党员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性[6]245。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党员数量迅速增加并成为党员队伍的多数,他们原有的小农思想、宗派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也随之在党内蔓延,党中央意识到党员教育“是党真确的发展和增长之最好之方法”[7]207;在红四军九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强调要有计划地对党员进行教育,并认为这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8]94。到抗日战争时期,党员规模继续上升,毛泽东强调,“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建设大党”[9]179,党员教育管理日渐成为提升党的组织力的关键要素。在随后的整风运动期间,《解放日报》刊发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党员和干部“不仅是要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习把工作做好”[10],这对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党继续把党员队伍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重要位置,专门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等制度,从制度角度强调党员队伍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为提高新生国家建设过程中党员队伍的思想理论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拨乱反正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开展,“调试和发展”日渐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领域关注的焦点,党员队伍亟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把理论运用到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邓小平等进一步发展了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思想,1980年,党中央吸取以往党员管理的经验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训,讨论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从制度设计上严格管理党内政治生活;接着印发《关于全党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通知》《关于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正规化的规定》等相关党内学习规定,在党内掀起学习教育的热潮。十四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党员的思想观念、组织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怎样建设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三个代表功能型政党”[11],成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江泽民多次指出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强调只有这样才能“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28。进入21 世纪,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给党员队伍带来的“四大风险”与“四大考验”,胡锦涛对党内组织管理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并强调要树立起“大教育、大培训”的理念。为此,先后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以此来提升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综上所述,党在实践过程中,从党员教育管理理念、内容、方式以及制度等多方面推出一系列新举措,这对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位,并首次颁布实施《条例》。《条例》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理论总结,又是党中央回应现实困境的实践方略,对于应对党员队伍、从严治党以及长期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党员是构成政党的基本要件,一个政党是否具有战斗力,归根到底要看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如何,特别是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如何。为此,《条例》总则强调,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与各地方都在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随着党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矛盾发生转变,以及原有党员存量规模增长与传统路径依赖的影响,党员教育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外部环境影响下的队伍思想不统一,亟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在现有的党员中,有半数以上是在改革开放后入党的,由于一段时间里重视经济建设,在吸纳新党员时,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至于很多党员在“四大考验”“四大危险”面前措手不及。具体言之: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在国家和社会建构中,能够运用合法权力对资源进行分配,这使一些人的入党动机掺杂着功利主义色彩;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潮随之流入,一些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动摇,更有甚者对西方思潮进行鼓吹和简单“套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遇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时,一些党员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待事物的发展,一味妥协退让,进而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冲击和抵触。另一方面,个别党员自身意识淡化,亟须提升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党员是一种政治身份,是基于政治理想和心理认同而做出的理性选择[13]。但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应用的迭代升级,大量年轻党员“在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维度都已和前人大不相同”[14]15,导致党员自身意识淡化。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思想意识淡化,有些党员在工作生活中不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波逐流,甚至从宗教信仰或封建迷信中寻找心理安全和心灵慰藉;二是政治意识淡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出现党员意识缺位乃至弱化的现象,有些党员甚至公然违背党的政治纪律;三是组织意识淡化,有些党员对党内“三会一课”、组织生活漠不关心,个别党员至今不愿亮明身份,遇到事情也不愿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可见,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党员自身,都深刻影响到党内组织文化,而《条例》的颁布恰逢其时,有力地回应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内治理的重要布局,在微观层面就是党员教育管理。总体而言,近年来党员队伍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能很好地体现先锋模范作用。然而,随着治党管党向纵深发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有待制度化、规范化。在《条例》总则中,将“严的要求落实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作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第一条原则,这对治党管党向纵深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改进党员教育方式方法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走向深入。在以往的党员教育方式上,存在一些不利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一是党员教育计划性不足,有的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的随意性较大,有的党组织在党员教育中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单纯依托上级的工作布置,在教育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不分析受众的学习需求,很多没有明确的计划与实施方案,有些组织为了应付检查只能突击“走过场”“补记录”;二是党员教育针对性不足,有的党组织在党员教育中强调“摆姿势拍照片”,把手机当作展示政绩的“秀场”[15],有的党员干部同时登陆多个账号帮别人学习“打卡”[16],导致党员教育工作重“痕”不重“绩”;三是党员教育灵活性不足,传统的学文件、听报告、开大会的单调形式很难让党员“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加强党员管理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顺利开展。加强党员管理能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找准问题、制定战略、明确思路,进一步丰富党的建设的具体内容,这是应对当前党员管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而来的:一是有些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存在“宽、松、软”现象,在对农村、社区、“两新”党员管理的覆盖面上,由于党员较分散、人数较多、流动性大等原因,造成“口袋党员”“人户分离党员”等现象;二是关怀服务浮于表面、贴心不够,组织对党员的关怀、帮扶是党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党组织对党员关怀存在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现象,还有的单位过度依赖网络平台和数据库,把党员干部管理图表化、模块化、流程化,单纯生搬硬套各种平台流程完成规范性任务,忽略了党员个性化发展需求。
政党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工具[17]327,随着国家间政治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党员队伍面临的全球与国家治理形势日益严峻,这对党的长期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着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取向[18],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已经进入“四个全面”的深水区和攻坚区,这就需要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党员队伍作支撑。然而,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重视不够,仍然以传统思维来运作,间接导致党组织功能弱化。面对新的国家和社会治理要求,党员队伍应走在时代前列,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自觉担负起宣传党的主张、参与社会治理、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要加强党员自身管理,注重在新经济、新技术领域发展党员,提升党员队伍的组织力,为党的长期执政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适应复杂多变的全球治理。当今世界,国家间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间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的文明交往间还存在障碍。面对新情况,广大党员应善于运用各种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国际上的认同度。
中央政治局于今年3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条例》,并于5月6日正式实施。《条例》共十章四十六条,为新时代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主干制度支撑。因此,准确把握《条例》的核心内容,是做好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
制度化是党员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认真学习党章、熟悉掌握党章是党员应尽的义务”[19]“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20]403等内容,同时,他还强调党员和干部要“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21]。《条例》在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和贯彻这一主线,并在第二章设专章共四条论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实践要求等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强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以期不断提高党员和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22]。在此基础上,《条例》第三章专章阐述新时代党员教育的基本任务,既总结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员教育管理的历史经验,又深入结合当前党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从理论、政治、党规、宗旨、革命传统、形势政策、知识技能等七个方面对党员教育的基本任务进行精准定位[22],这是首次从制度层面上明确党员教育的重点内容和目标要求。因此,在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中,通过实施《条例》规定的七个方面教育任务,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凝聚广大党员,化解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思想、行动分歧,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使每位党员在新时代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党优良红色基因,从“姓马”到“信马”“用马”,在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党章新增了“创先争优”“学习科学发展观”等内容;党的十九大后,党章新增了推进“两学一做”等内容。其间,基于政党的发展需求党进行党员教育管理,进行了“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党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保障了我们各项事业稳步前进。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条例》结合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历史定位,从四个方面对党员教育管理主要方式做出明确规定:一是用好党的组织生活这一经常性手段,《条例》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条对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做出具体要求,要求每月参加一次党日活动、按期交纳党费,要求支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一次民主评议会等;二是坚持集中培训制度,《条例》第二十、二十一条规定,党员要有计划地参加集中培训、集中学习教育,主要依托县级党校、基层党校,每年集中学习培训不少于三十二学时;三是组织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应当结合不同群体党员实际,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四是坚持从严教育管理和热情关心爱护相统一,《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激励关怀帮扶党员,特别是年老体弱的老党员[22],以增强党员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应对复杂环境中,准确把握《条例》对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相结合的具体要求,紧抓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是提高党员队伍在解决治理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依托。
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党员教育管理也是针对当前党员队伍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而进行的,加强党组织的教育功能与管理功能是解决当前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重要依托。《条例》在制定过程中,曾先后在10 个省(区、市)进行具体调研,发放调研问卷1.1 万份,并就重点难点问题在六个省、市、区的组织部门开展专项调研[23]。因此,《条例》第五、六、七章对党员教育管理中现存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了详细要求:一是严格对党员党籍进行管理,《条例》第五章专章对党员组织关系的转移和接收等作出明确规定,对因私出国等超过5年的党员,予以停止党籍;对失联超过6 个月的党员,予以停止党籍;还特别规定基层党委可以相互转移和接收党员组织关系[22];二是加大党员监督和组织处置力度,《条例》第六章针对坚持党员政治标准问题,设专章对党员监督和组织处置作出规范,规定了提醒谈话、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劝其退党或除名等四种教育管理和组织处置方式,对党员除名做出详细规定[23];三是加大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针对流动党员管理责任落实不够、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难等问题,《条例》第七章在总结近些年来各地实践经验基础上作了详细规定,即强化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共管责任,明确流入地党组织落实党员组织关系,同时对流动党员分类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这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职责,能有效解决“口袋党员”“失联党员”等问题。《条例》由轻及重、层层递进,既从严要求,又体现组织关怀,进一步细化了适用情形和要求,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现存问题和薄弱环节提供了重要法规依据。
国外很多政党意识到互联网技术是扩大政党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积极构建虚拟政党、电子政党或数字政党,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政治观念、意识形态、把关机制等整合到政党内部治理中,这既可以凝聚广大党员和党内精英,还可以抑制政党影响力下降的颓势。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条例》第八章共四条专门强调,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22]。一是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即时、开放、灵活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政党提供扁平化发展的新载体[24],以近两年备受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等较为突出,这些微传播一定程度上为执政党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同,同时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个性化的教育及管理形式。二是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打造党务、政务、服务有机融合的网络阵地。以往单纯从教育供给层面出发忽视受众需求的“填鸭”“灌输”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合信息时代的发展,也难以有效满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现实需求。党组织可以通过运用智能算法来分析党员的思想行为与成长规律,通过深度运算以及细致分析,重新审视广大党员的实际需求,可以运用图说、动画、移动端“短视频”等新形式整合碎片化时间,不断激发党员的学习动力。
《条例》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它对党员教育管理作了“全面从严”的全新定位,“全面”强调以全体党员为对象和党的建设的各方面为内容,“从严”强调制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即党员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和实际成效。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做到“三个相结合”,才能不断提升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水平。
面对党所处的外部环境与自身队伍的结构性变化,应以《条例》为准绳,既注重依托《条例》对党员进行系统教育、管理和监督,又注重根据党员个体特征进行激励、关怀和帮扶,坚持制度规范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一方面,遵循《条例》和党员成长规律,转变教育管理思维。党员教育是政党的政治教育和成长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党员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这需要定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党员面对的困惑与压力,关注教育要求与被教育者接受的结合点,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党员管理是政党的组织管理,需要从“组织本位”转向“党员本位”,关注管理要求和党员接受的结合点,如对经常出差党员、机关党员、生产一线党员及退休党员等的管理,都应采取有区别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基层党员是政党的“党内群众基础”[25],要结合基层的实际与特点,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真正落实。一是严格基层党组织生活基本制度,突出“领头雁”的示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书记与委员直接影响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执行力,牢牢抓住书记这个关键是教育管理落实的重要保障;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党员的实际需求,搭建实践载体,强化党内激励关怀,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使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广大党员提供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党员“政治生日”等各类政治和生活服务。
随着技术进步,“不管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之间,都通过媒介技术进行治理,甚至整个社会都越来越服从或依赖于技术及其运行逻辑”[26]。技术供给正在推动党员干部教育管理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基层党组织可以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提高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其一,运用智能平台满足党员的个性化教育需求。随着低延时、高可靠性、低功耗的5G 时代到来,“短视频”“APP”“小程序”等不断过渡、引导和转化党员教育资源。面对基层党务工作者人力不足、党员干部时间碎片化、需求多样化等特点,党组织应当充分运用智能技术进行党员教育培训,可依托“学习强国APP”“支部工作APP”等,通过学习内容不打烊、领导以上率下等形式,不断提高党员的学习热情[27]。其二,运用大数据、深度算法进行党员管理。智能技术以“人”为核心,可以精准地建立“党员画像系统”,为每位党员建立一个“全息档案”,包括学历分析、知识储备、工作经历及负面清单等。目前有很多省市开通了“大数据+干部测评”平台,山东省还首创使用VR 技术来检视党员干部的党性。大数据、云计算等使党内激励机制变得规范、有序,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极大便利,同时还能缓解社会情绪、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不能仅仅依靠顶层或基层的单向度实施,还需要从党的地方组织层面乃至中央层面严密论证,出台相关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为此,《条例》第九章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条专门对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进行阐释。同时,基层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员教育管理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持与实际相结合。首先,要服从中央和地方党委的领导和指导。各地方要把《条例》纳入理论学习和党校课程中,在严格执行《条例》的基础上,上级党组织要对存在差异地区、行业、部门的党员教育管理进行分类指导,对不同党员采取不同管理方式,如教育农村党员增强脱贫致富奔小康本领,对流动党员实施“三定”跟踪管理服务等。其次,要健全监督和问责体系,推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在《条例》具体实施中,要健全落实“三会一课”纪实管理、党员积分管理等监督制度,使党员教育管理各项工作形成合理闭环。同时,还要强化考核问责,把抓党员教育管理纳入支部书记“双述双评”工作中,对工作中失职失责的要问责追责。再次,要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使党员教育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条例》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建立党支部工作经费在财政预算中的专款专用制度,重点保障农村、社区、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等的经费保障[23]。从制度层面对党员教育管理经费作了专门规定,能有效解决了一些单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经费不足问题。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探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逻辑理路,不仅是总结党员教育管理的经验,而且是为未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启示。其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应对中国问题的关键,无论是《条例》中涉及党员教育的七个方面的任务,还是党员管理四种组织处置方式,都源于党对自身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前提,把党的工作和任务当作“磨刀石”“试金石”,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党员队伍。其二,准确把握《条例》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时代发展促进劳动者从韦伯式的科层权力结构中解放出来,政党正在适应“单位人”到“社会人”的社会转型,《条例》搭建了个体之间、组织之间的协作平台,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严格遵守《条例》,才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其三,坚持实践创新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不竭动力。党向来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优良传统,这要求党员教育管理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实施《条例》过程中,只有结合不同的形势和需求开展党员教育管理,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与管理理念,才能把党员的智慧汇集起来,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