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初探

2019-01-18 15:44:02张云飞
探索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体系

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逻辑上已经成熟和完善。今天,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体系,对于坚持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四个自信”、加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范畴

任何一种话语体系都是通过核心范畴的辩证运动而建构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核心范畴建构起来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1.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范畴的历史生成

在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之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发出“努力走向社会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召,并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中。

党的十八大之后,在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又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新理念。第一,绿色化的理念。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必须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绿色化,明确将“绿色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二,绿色发展的理念。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明确将“绿色发展”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途径。第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同时,十九大修改和完善了党章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这样,就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系统,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建设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由此可见,绿色化、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范畴。

1.2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范畴的科学选择

在生态文明话语中,尽管上述范畴都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概念,但是,只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范畴居于核心位置。

在语源学上,只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彻底的原创性。尽管国外没有直接提出过绿色化和绿色发展的概念,但是,绿化、绿色经济、绿色增长、绿色新政是世人惯用的术语。在谈到可持续发展含义时,一些国外学者也提出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显然,这些概念更多地反映了人类的生态共识。相对于生态文明,其创新价值不够明显。在党的十七大之前,尽管国外学者极其偶然地使用过“生态文明”术语①尽管德国学者费彻尔于1978年运用了“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一语,但是,仅仅使用了一次。参见:Iring Fetscher,Conditions for the Survival of Humanity:on the Dialectics of Progress[J].Universitas,1978(3):161-172.,但是,没有将之形成系统化的思想观念,更不可能将之其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更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境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将生态文明自主地上升到了治国理政的政治高度,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念,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战略。

在语义学上,只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完全的规范性。作为一个整体的“新发展理念”也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此框架中,绿色化和绿色发展自然也是党的重要创新成果。但是,与生态文明相比,绿色化是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在实质上,生态文明是实现绿色化和绿色发展的理想目标。此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概念,拓展和提升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同样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但是,“十四个坚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九个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形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总之,生态文明是目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选择和价值规定,绿色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抓手,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要求和战略举措。

在语用学上,只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绿色化、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基本上是中性概念,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无涉,是可持续发展一般规律的反映和体现。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直接而明显的社会制度规定、意识形态规定和价值取向诉求,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的表现和表征。

显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才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成果。因此,只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范畴。

1.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范畴的内在规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是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的简单叠加,有其内在规定和本质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受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或者说,正是在人与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座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展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所有制基础。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性要素。自然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给全人类的礼物,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理应归全民所有。因此,坚持自然资源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所有制基础。当下,我们必须“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1]。尤其是,必须切实防止国有资源资产的贬值和流失。“公地悲剧”是在缺乏生态约束、社会规制的情况下,人们以私有者尤其是小私有者的心态对待公共物品造成的,并不能证伪公有制。相反,私有制是一种排他性、独有性的制度,与公正性和永续性水火不容。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经济上应该选择一种恰当的所有制结构,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是生产关系的内在要素。作为经济基础的表现和表征的价值取向,是影响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们往往从其阶级立场出发看待自然,而不会将全人类尤其是劳动人民作为价值的中心。因此,“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中心主义”炮制出来的伪命题,是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剥削阶级价值取向在造成生态危机上的罪魁祸首作用的刻意遮蔽和有意辩护。在生态环境问题上,根本不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尤其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让大家切实能够从生态文明建设中受益。这是我们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公不义进行斗争必须坚持的价值底线。当下,绿色资本主义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剩余价值作出的一种权宜之计,是“物”(商品、货币、资本)的逻辑的绿色化,而不是绿色逻辑的人民化。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享有方式。产品的分配方式是生产关系中的重要一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分配方式同样是规定生态文明性质的重要方面。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劳动成果享有者的资产阶级是污染的制造者,作为劳动成果生产者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仅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上处于劣势地位而且是污染的受害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不仅要在经济上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而且要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保证生态产品尤其优质生态产品为全体人民共享。在这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从其覆盖面来看,共享是全民共享,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即必须覆盖所有人民群众。从其内容来看,共享是全面共享。“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2]显然,共享发展内在地要求全体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生态共享是共享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切实保证优质生态产品的持续生产和公平供给,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享发展必须是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生态共享要以全体人民群众共建生态文明为前提。同时,必须保证全体人民群众能够共同参与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当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还有其他方面的制度规定和要求。显然,只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是可能的,“绿色资本主义”只是一个矛盾性的修饰词。

在这个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提出过“生态社会主义文明”的概念。在他们看来,“这种生活和文明是远离金钱的控制,远离矫揉造作的广告造成的消费习惯,远离例如私人汽车那样的商品的无限生产——远离那些对环境有害的东西”[3]。显然,生态社会主义没有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高度来看待这一新的文明。这恰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生态社会主义的科学优势所在。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命题

核心范畴的辩证运动必然会在范畴之间建立起联系,产生命题(“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样是由一系列基本命题构成的理论体系。

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命题的形成过程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党提出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判断。第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下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及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语言表述来看,这六个理念就是六个命题。第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原则。从语言表述来看,这六条原则就是六个命题。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念。201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键是要坚持以下八条重要思想: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从语言表述来看,这八条思想就是八个命题。2018年7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进一步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深刻阐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4]这八个方面的思想就是上面提到的八个命题。

综合起来看,可以用后面两个文件提出的八个命题涵盖其他命题。第一,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看作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定和实践要求。第二,将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看作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规定和实践要求。第三,将坚持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看作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固有规定和实践要求。

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命题的科学意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命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创新成果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提升,表明了我们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表现和表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但是,究竟哪一个具体的哲学概念才能承担起此重任呢? 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在价值”相比,我们确实一度对之语焉不详,从而失去了话语权。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5]这一论断深刻揭示出人对自然依赖的内在性和有机性、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本体论依据和基础。这样,就为我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显然,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造性发展。“这里我们的目的是展现另一种不同的自然概念,大部分由遵循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科学家所提出。这是唯物主义,但不是机械论;是相互作用和自然生成,但不是功能主义。我们主要考察的是显现秩序的生成、变化的本质,以及他们如何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关,特别是与当下全球环境危机时代相关。”[6]249进而,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求我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这样,就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指明了实践方向和现实途径。

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到底是伴随人类文明始终的基本要求,还只是取代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一个基本困惑。恩格斯曾经摘引他人的话指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土地荒芜和温度升高以及气候的干燥,似乎是耕种的后果”[7]311。从大历史科学的视野出发,习近平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8]6的科学论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这一规律,人类文明才会延续。例如,由于具有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传统,中华文明才延续了五千年。反之,文明就会断绝。例如,玛雅文明、两河文明和楼兰文明的断绝,都与生态恶化有关。这样,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这一论断,为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生态史观方面①司马迁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史学的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唯一的历史科学,认为可以从自然史和人类史两个方面来认识历史。只要有人存在,人类史和自然史就不可分割。日本学者梅棹忠夫提出了“文明的生态史观”。这些体现的都是认知历史的生态史观的视野。简言之,生态史观是从人类史和自然史相统一的角度把握人类文明演化规律的历史视野。的依据和基础。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现代化和绿色化(生态化)的关系。以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命题。这里,绿水青山是指自然生态价值和效益等要素和要求,金山银山是指社会经济价值和效益等要素和要求。按照这一基本命题,我们要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社会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大力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和生态的产业化,建立和完善生态经济体系,最终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和有机融合。显然,这一基本命题既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辩证法的要求,也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从而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态辩证法和生态经济价值观等方面的依据和基础。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环境议题上,一直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争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哲学前提出发,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要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让大家安全、放心地生产和生活;必须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把大家合理合法的生态利益诉求解决好;必须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共同享用生态产品,让大家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路子。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必须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最终,我们必须协同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规定和基本追求。可见,这一命题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长期以来,生态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这是生态治理难以奏效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环境治理是个系统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必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5]。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树的命脉在草,山水林田湖草环环相扣,唇亡齿寒,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里,命脉反应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显然,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科学的生态系统概念。遵循这一理念,按照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1],按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结合点和平衡点推动发展,将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保持在自然界的承载能力、涵容能力、自净能力之内。在将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有机系统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地球存在着生态阈值。这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实。可见,这一命题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上的依据和基础。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是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而制度问题和法治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制定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8]99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严密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用制度和法律来保护生态环境,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有约束力和更具刚性的制度保障,确保资源阈值、环境底线、生态红线不被突破,确保维护生态系统安全和降低环境污染水平,切实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见,这一基本命题集中表达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机制和治理保障。

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所有、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享有的伟大事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权利和共同义务,人人有责。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9]。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大家牢固树立和大力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全民自觉行动。我们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打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战争。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系统领域的分化和分工的具体情况,大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领导、企业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治理的格局。可见,这一命题集中表达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动员机制。

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因此,人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为了维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必须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就是要按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筑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5]因此,我们必须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显然,这一命题集中表达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命题是其理论观点的思维要素,集中体现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成果,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群”。当然,我们不能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仅仅归结为上述八个观念或理念。事实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有机体系。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系列

在核心范畴和基本命题的基础上,思想的运动必然形成思想系列,从而会构成理论体系。从思想系列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形成了下述范畴和命题:

3.1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继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总体布局之后,习近平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8]14第一,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构成的整体,社会主义文明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构成的系统。“五大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为“五大文明”。我们不能脱离其他四个文明来谈生态文明。因此,必须实现“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要在“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五大文明”应该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范畴。第二,生态文明是“四个全面”的重要内容。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因此,我们不仅要实现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且要实现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绿色化(生态化);不仅要形成严密的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体系,而且要依法推动生态治理;不仅要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而且要切实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这样,生态小康、生态治理、生态法治,同样应该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范畴。

3.2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生态文明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整体。为了确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10]。目前,重点是要建设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同时,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上述两个方面的考虑结合起来看,生态文明体系应该是由以下子系统构成的系统:第一,生态环境体系。这是指人工建设和维护的生态环境体系。除了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之外,它至少还应包括资源节约体系、环境友好体系、能源低碳体系、灾害防减体系等。第二,生态经济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动形成绿色化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科学技术。第三,生态政治体系。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发展生态政治主要是要促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责任的考核。因此,这一体系是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要素的合成。第四,生态文化体系。除了将生态文明上升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外,生态文化体系还包括绿色化思维方式、面向生态文明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等。第五,生态社会体系。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的基础上,这一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消费方式以及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和机制等。这样,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政治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社会体系同样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范畴。

3.3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途径。从总体上来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者,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因此,必须统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在实现绿色发展中,必须将创新发展作为动力,将协调发展作为机制,将开放发展作为环境,将共享发展作为目标。同时,绿色发展是实现其他发展的条件。这样,就要求我们从新发展理念的整体上把握绿色发展的含义和要求以及对于生态文明的意义和价值。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必须协同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样,就要求我们立足于渔猎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的文明变迁规律来把握绿色发展的历史作用,以此来把握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从社会结构领域来看,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因此,不仅要推动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而且要推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化。这样,绿色化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思维方式、绿色化价值观念,同样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范畴。从相关范畴来看,我们既可以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并列,也可以将绿色发展与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列。前者构成广义绿色发展,后者构成狭义绿色发展即清洁发展。这样,清洁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范畴。

3.4 推动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现代化

为了切实提高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必须建立系统而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此,必须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这样,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绿色化、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框架下,上述八项制度的语汇表述同样可以看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个重要范畴。

总之,从思想系列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括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生态文明体系、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治理四个系列。这四个系列中的每一个系列都由一系列的范畴和命题构成,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目标指向

只有定位于明确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理想,不同的“群”才能整合成为“系列”和“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理想。

4.1 生态文明是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习近平进一步提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8]20从其地位来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核心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社会进步过程。不包括生态美丽的现代化不是完整的现代化,不包括生态美丽的国家不是完整的国家。因此,能否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美丽的中国”直接关乎民族复兴伟业的成败。从其要求来看,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必须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完善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表述,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大目标”之一,要求“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11]。在此基础上,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必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五大目标”对应的就是“五大文明”。在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提出,要把我们的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显然,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要求把绿色化理念贯穿和渗透在现代化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生态上重塑国家形象,重点展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山河秀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和目标纳入民族复兴伟业中。

4.2 生态文明是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上,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履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庄重的国际承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9]。从其价值理念来看,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内在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鲜明的生态诉求。第一,大力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二,大力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围绕气候问题、核安全问题、流行性疾病、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按照国际生态正义的原则,我们要以信息共享增进相互了解,以经验交流分享成功经验,以沟通协调促进协作行动,以互帮互助深化国际合作。从其未来愿景来看,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就是要携手保护地球人类家园,切实有效地维护全球生态安全,让发展、安全、包容和美丽同行,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世界。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进一步重申,我们要共同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奋斗。显然,建设生态文明关乎地球命运和人类未来。

4.3 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共产主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远大理想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人与社会和解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1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资本逻辑成为支配一切的力量,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以对抗和分裂为特征。在晚期资本主义,在多重压力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剩余价值,绿色资本主义也成了一种可能,但是,它不可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所以,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必须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指导思想来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科学实践过程。今天,“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4]。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最终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人与社会和解的共产主义理想。这里的和解即和谐。恩格斯曾经指出,消灭私有制就是要为人类面临的大转变准备条件。这个大转变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和解。这就是共产主义。因此,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一个可持续的、共同进化的生态学需要联合的生产者理性地调节自然和社会的社会物质变换,以服务于提供人类的潜能。正是这构成了马克思最完善的、最革命性的社会主义定义”[15]。在这个意义上,“共产主义生态文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不能按照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方式对待生态文明,也不能在生态文明问题上保持价值中立,而必须将生态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规定和本质要求。显然,“共产主义生态文明”理应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高范畴。

这样,“富强美丽的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而美好的理想愿景。在此基础上,我们要通过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双重和解的共产主义理想。

这里,我们按照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的“范畴—群—系列—体系”的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辩证思维模式,初步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体系。由上可见,这一话语体系在逻辑上已经完善和成熟。完整科学地把握这一话语体系,有助于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的“四个自信”,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哲学社会科学,推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体系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中国火炬(2010年7期)2010-07-25 10:26:09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健康之家(2009年5期)2009-05-26 06: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