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出席2020年钢铁产业链发展形势高峰论坛,并作了题为“沉着应对 顺势而为 谋划协同发展”的讲话。
骆铁军表示,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运行稳中趋缓,下行压力加大。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国家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保持了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为钢铁行业创造了较好的市场环境。前三季度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8.4%。虽然受原料成本上升及钢材价格下跌剪刀差影响,钢铁企业效益在去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有大幅下滑,但是客观来讲,前三季度盈利状况还不算太差,整体运行还算平稳。进入三季度以来,制造业新订单增多,汽车生产和销售降幅收窄,房地产市场因城施策逐步见效,粮食安全形势向好,种种回暖信号也初步构成了“筑底”态势。这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上调了增速的预期。特别要强调的是,对经济全局的观察需要但不该局限于GDP短期波动。只要就业与收入、生态环境与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总体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要因为看到久违的个别数字就惊慌失措,忘记了早已达到的共识。所以,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增速没有偏离合理区间,而且动能依旧强劲,总量依旧令人瞩目。
回顾今年的钢铁运行态势,正是国家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稳住了钢铁需求。从下面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是实实在在的,而这与钢铁需求息息相关。钢铁协会对近2年计划投资额在50亿元以上的城市轨道、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运、煤矿、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重大项目开工情况进行了对比,1-9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计划投资额50亿元以上的交通类及电力能源项目在本年度开工或计划开工的数量为195个,有效计划投资额合计为5.12万亿元,较2018年全年增加了2.26万亿元,增幅为79%。如果对1-9月5.12万亿元计划投资额做简单年化处理,则全年50亿元以上重大交通能源类建设项目计划投资额将达到6.83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3.97万亿元,同比增长139%。虽然数据不一定非常准确,推算也比较简单,但代表了一种趋势。
骆铁军指出,钢铁行业短期虽稳中趋缓,但有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保障,不管价格或低或高,总体将平稳运行,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反而会出现大家早已期望的强者恒强,弱者淘汰的趋势;但从长远看钢铁行业稳中有忧,忧在发展方式,忧在发展理念,忧在投资方向。2016-2018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钢铁工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仅用3年时间就压减过剩产能1.5亿吨以上,全面出清1.4亿吨“地条钢”,极大地改善了钢铁行业运行环境,也为全球钢铁市场复苏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仅靠化解过剩产能就能达到。特别是随着钢铁企业效益回升,以各种名义新增冶炼能力,在产能减量置换过程中搞“数字游戏”等违法违规新增产能的冲动,以及“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风险都在加大,一些企业又开始以各种名义将早已停产多年的落后产能恢复生产。有的企业为2018年钢铁的高利润冲昏了头脑,花费巨资购买产能,项目还没建,几十亿上百亿已经花出去了。一些省区通过钢厂搬迁,“一窝蜂”式地集中向沿海转移,并把其作为稳增长的手段,是否会重蹈粗放发展的覆辙,需要深入考量。注重质量效益和片面追求量的扩张新旧两种发展理念的博弈呈胶着态势。骆铁军提醒,全行业要清醒的认识到,钢铁行业结构体制性矛盾大于周期性因素,不能指望通过政策强刺激保持长久高盈利,要善于利用外部压力,推动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为核心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当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单靠扩大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已呈递减趋势,更多地应着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确定了要深挖国内需求潜力,要多用改革的办法扩大消费,少用补贴、加杠杆透支消费,要把稳定制造业投资作为投资的重点,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深刻领会和贯彻党中央精神,处理好长远和近期的关系,什么是长远,投资就是长远问题,一个企业经营不善面对的是临时困难,一旦投资失误将是致命灾难。钢铁再不能走靠规模扩张的老路,是靠创新、抓管理、提质量,还是靠扩产能、高投入、铺摊子活的更好,通过争论和实践,越来越达到共识。随着经济运行回归正常,钢铁行业面临的竞争将是创新、质量、服务和成本多方面的竞争,而不是简单地以成本决定胜负。
骆铁军指出,新中国钢铁工业经过几代钢铁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今天的中国钢铁工业体系,携着特有的优势和不足、经验和教训,又到了迈向中高端的关键阶段。应该借力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成果,以构建协同、高效、创新的钢铁产业生态圈为抓手,重构钢铁工业的版图,推进提质升级。构建钢铁产业生态圈,是一场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变革,有助于解决区域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进行钢铁工业体系调整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助于打造世界级先进钢铁产业集群。建设这样的一个产业生态圈,意味着国家和地方政府、钢铁及相关行业和企业,以及参与各方,还有很多具体而艰巨的任务要完成。
骆铁军认为:一是坚持“全国一盘棋”,深度调整钢铁工业布局,推进横向和纵向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国家正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权责匹配,长期以来制约跨区域重组的利益分配和体制机制障碍也有望被破除。同时,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过去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路数已经走到了尽头,主观上通过兼并重组避免恶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意愿越来越强。外部环境倒逼、企业主动配合、国家政策鼓励,是钢铁行业推进兼并重组难得的机遇。二是加强产业集成创新合作攻关,提升产业链水平。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受到空前挑战的国际环境下,靠单个企业的资金投人解决对行业影响巨大的技术创新问题难度增大,必须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整合现有科技力量,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瞄准关键短板发力,解决好钢铁产业生态圈中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要发挥好国有、民营、中小企业的互补、促进、激励作用。要将关键核心技术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钢铁核心技术,攻破关键核心材料。三是推进产业链协同合作,加速产业融合。原料方面,要加强与矿山公司的技术和投资合作,一方面要加大国内矿山勘探开发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外矿山的交流合作,开发新矿山,完善铁矿石定价机制,共同维护铁矿石市场秩序。产品方面,要进一步全面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和服务意识,加速由制造商向服务商的转变,实现上下游合作攻关,打造服务型钢铁。
骆铁军强调,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时期,中国钢铁行业已经走到了世界的中央。今年世界钢铁协会换届,河钢集团当选为世界钢铁协会会长,再一次证明世界对中国钢铁的关注。我们既要做好自己的事,又要在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这既是我门的努力方向,也是世界钢铁对我们的期望。大国的责任,不仅要自己好,而且要为世界做出贡献,这就需要我们既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理清思路,沉着应对当前的困难,顺势谋划长远的发展,使我们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世界钢铁发展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