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赛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郑州 473000)
进入21世纪以来,羽毛球已经成为我国最具有群众性基础、最具有社会普及性的一种运动方式,无论对于任何运动群体来讲,羽毛球运动以其融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于一体的复合型特点,都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强身健体的运动需求。从体育教学管理角度来看,无论是对于业余羽毛球爱好者来讲还是对于专业性羽毛球运动员来讲,“膝关节损伤”都是一种最为常见、危害性最大的运动损伤。在高校体育系常态化体育教学、训练等过程中,准确把握住羽毛球运动的一些规律要领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管理、治疗膝关节损伤。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对部分高校体育系师生的深度访谈,本文尝试着对高校体育系羽毛球运动涉及到膝关节损伤的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求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尤其是羽毛球教学创新提供一种重要的实践借鉴。
在高校体育系,羽毛球运动无论是作为一种训练还是作为竞技活动、大众体育活动,其潜在地对膝关节的损伤最容易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忽视。羽毛球运动可以凭借其良好的运动调适性,适应不同群体健身的目的。而根据我们的调研,在当前高校体育系师生的日常运动中,导致膝关节损伤的几个常见原因可以归结为这样几个方面:
动态性分析,羽毛球运动是一项融合了跳、跑、击打、扣球等多样化动作的运动形式,可以很好地调动人的全身各系统参与到有氧运动、无氧运动过程中,正是因为这种运动形式展开的复杂性,为了避免膝关节损伤需要我们用标准、规范、得体的技术动作进行发挥。但是在高校体育系,由于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对基础性、单一性技术动作缺乏专门、细致、重复的把握,在羽毛球运动实践中这些单一关键技术动作在串联、协同过程中会形成熟练度不足、身体系统运动失去平衡等问题。比如,在羽毛球扣发过程中由于学生拍球动作僵硬、对重心把握不足、发力点不准等,极易对膝关节造成损害。
羽毛球运动是一种对综合性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形式,对于高校体育系进行的羽毛球运动来讲,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教学性,学生在日常的习练过程中必须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素质,比如较好的体能储备、较好的扣球力量、较好的运动(移动)速度、较好的身体柔韧度与协调度等,只有这些专项的运动素质都处于一个较好的水平且能够互相协同、整体发挥出来,才能为羽毛球运动较高水平的发挥提供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高校体育系学生对这些专项素质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短缺,因此难免在羽毛球运动中导致整体素质不均衡,进而导致膝关节损伤。
羽毛球运动作为一种竞技体育,在较长时间的比赛过程、训练过程中会存在相当程度的无氧运动,因此活动开始之前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热身运动、准备运动等,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身体机能的惰性,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起身体各种系统、各种器官的有效协同、有效均衡,从而可以有效确保羽毛球运动中在对待诸如扣球、上步、快速移动等动作时可以减少对膝关节的负荷强度,对膝关节起到一种保护作用。而由于部分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激烈性程度”认识不足,认为羽毛球运动是一种节奏慢、对抗性低的运动方式,不会给机体带来高强度的碰撞损害,因此在实践中十分容易忽视赛前热身,导致膝关节等关键部位损伤。对于这种错误认识,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对其进行相关的肃清。
从体育教学管理、健康管理视角来看,在羽毛球运动中导致运动员、学员膝关节损伤的原因是多样化的,上文仅选取了高校体育系师生群体中最为常见的几种损伤原因进行了剖析。针对上文进行的分析,高校体育系羽毛球运动膝关节损伤的预防可以尝试这样几个策略:
在羽毛球运动实践中,很多学生盲目地持有一种“熟能生巧”错误思想,认为只要多运动、多锻炼、多联系自然会掌握羽毛球的所有要领,而没有从动作拆分、技术要领单向运动等角度审视自身运动实践,从而导致了膝关节的脱臼、拉伤甚至是骨折等问题的产生。因此,高校体育系教师、学生在探索羽毛球运动创新时有必要首先在理论、思想层面上反思自身对一些基础性的关键动作要领例如扣球、起跳、走步、快速位移、快速回防、把握球拍重心和球拍侧切角度等,通过对这些关键要领动作的拆分、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力用力、协调机能等,减少对膝关节的不必要冲击。
高校体育系学生在从事羽毛球运动过程中实际上是对自身各种体能、心理素质等进行一个综合协调、综合调度的过程,因此与羽毛球相关的专项素质必须与运动量本身、运动本身基本相符。首先,在提高学生保护膝关节的思想意识层面上,要给学生树立起“专项素质强则运动强”的观念,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专项素质短板。例如,针对扣球专项技能,要重点加强对手腕协调性、扣球力度、身体协调性等的针对性训练,这样扣出来的球才能有杀伤力。其次,要针对膝关节的运动强度科学提高专项素质,比如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可以给膝关节佩戴一定的护具,最大限度减小运动本身给膝关节带来的冲击力度,防止损伤扩大化。
尽管羽毛球运动属于运动强度不大、无需强力度体力投入的运动类型,但是在运动过程中对身体要求较为严格,尤其是瞬间爆发性、整体协调性、身体持续性等属性较为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运动之前要进行一定的热身运动。对于膝关节保护来讲,热身运动应该重点针对压腿、扭胯、高抬腿、活动躯体等事项进行预热,旨在解决身体机能僵化的问题。
对于高校体育系学生来讲,在羽毛球运动中膝关节损伤之后要通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才能更好地使膝关节保持科学的机能。结合当代高校体育系师生常态化的训练之道,可以尝试这样几个策略:
膝关节损伤之后,体育系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情况、教学量设置情况、膝关节损伤情况等,科学合理地确定自身的训练量,羽毛球的训练量宜与机体适应力协调为好,以不造成机体过度疲劳为主要原则。同时,在安排训练量的过程中,不宜采用大水漫灌式训练策略,宜采取循序渐进、小步慢走的策略进行适应性训练,帮助膝关节先从慢节奏的运动量入手开展机能适应,逐步适应高强度的训练量。
当代体育科学认为,对身体机能的损害的适应性治疗需要从学生、病人等“心理干预”角度加强针对性设计,这有利于减轻病患的心理负担、提高他们对恢复康复的心理自信。因此,在高校体育系学生羽毛球运动中“膝关节损伤”的针对性训练中,一定的心理干预、心理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教师在引导学生心理时可以结合学生常见的“考试焦虑”、“职业生涯规划迷茫”、“情感恋爱困惑”、“生活压力”、“消费的非理性”等问题,适当穿插一些针对性的心理教育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针对性的心理教学案例、心理知识或者文学作品等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自我心理教育的目的,使体育系学生既能够树立起对战胜膝关节损伤的信心,又能自觉树立起对未来生活的自信。又如,可以结合校园文化节之类的学生活动,开辟相关的心理教育体验空间,用心理教育剧、模拟法庭、辩论会、思辨会等相关的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形式引导心理教育从课堂和灌输走向“体验”和“对话”,更加注重预防性的心理教育策略。
在计划经济时代,包“括羽毛球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更多地是作为一种政治色彩浓厚的国家行为而存在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全新的教育环境中,随着教育的市场化改革趋势的进展,从整个国家教育环境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甚至是私有的产品或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膝关节损伤在教学管理中获得足够的重视,可以在高校体育系羽毛球教育质量评估中赋予学生更多的评价权重或者学校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教育改善评估,从“羽毛球教育总体满意度”、“羽毛球教育质量满意度”、“羽毛球教育内容满意度”、“羽毛球教育公平满意度”、“羽毛球教育技术满意度”、“羽毛球教育效果满意度”以及“羽毛球教育期望值”等几个维度对羽毛球教育进行评估,为未来的羽毛球教育发展完善提供“需求侧”的信号,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这一点对于系统性解决羽毛球课程中膝关节的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