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娜
21510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苏州
判断为计划免疫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条件包括:病例的发生与接种疫苗有合理的时间相关性,即必须发生在接种期间或接种后;受种者体内组织、器官或功能的损伤[1];病例在就诊时接诊医生怀疑这个病例与接种疫苗有关。不属于计划免疫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包括:由于疫苗本身的性质,接种后的一般反应;不合格疫苗对接种者造成损害[2];疫苗接种单位违反疫苗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疫苗接种规划等,造成受种人损害;接种时,受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又恰巧发病;被接种的人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3]。接种前被接种者或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被接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接种后被接种者原发病急性复发或加重;个体或群体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心理反应。计划免疫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此疫苗接种后的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计划免疫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为起点,分析研究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过敏性休克:激动、苍白、紫癜、四肢冰冷、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恶心、呕吐、抽搐、失禁和昏迷可在注射后几分钟或0.5~2 h 内发生。如果不及时抢救,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生命危险。这个时候,患儿应该平躺,头略低,注意保暖,并且立刻静脉或者皮下注射(1:1 000)g上腺素0.5~1 mL,必要时可反复注射,条件允许时可给予吸氧,病情稳定后,应尽快转移到医院抢救[4]。
晕针:接种期间或接种后几分钟内,由于禁食、疲劳、室内热、紧张或恐惧,儿童常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悸、心跳加快、冷汗、脚冷等症状,严重者丧失意识。晕针是由于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射性周围血管舒张引起的短暂脑缺血。此时应立即使孩子躺下,头部略低,保持安静,喝少量糖水或热水,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对于那些几分钟后没有恢复正常的患者,针刺穴位或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0.01~0.03 mL/(kg·次)[5]。
过敏性皮疹:以麻疹最为多见,一般在接种疫苗后几小时到几天内出现,经服用抗组胺药物后,即可痊愈。
免疫系统:如果存在严重的原发性缺陷或继发性免疫防御损伤(如放射病),活菌(流行性疾病)疫苗可传播至全身感染。
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与疫苗本身和医务人员的操作有关,还与相关的护理措施有关。护理人员应在接种疫苗后给予儿童相关护理,以改善接种后不良情况的发生[6]。
疫苗本身的质量:在计划免疫前,卫生保健工作者应首先调查疫苗生产厂家,具体调查疫苗的生产过程,看疫苗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疫苗的保存:定期检查是否过期或无效。疫苗的质量以及疫苗的名称和生产日期在使用前需要反复确认。
疫苗接种前:在接种疫苗之前,需要仔细询问患者既往史,如过敏、哮喘和麻疹,以及病因。其次,护士应选择与婴儿体型相匹配的针型,以减少儿童的疼痛。
疫苗接种后的护理:对接种人员及其家长进行心理咨询,缓解其心理紧张和恐惧,使家长积极配合接种。接种疫苗后,父母不得立即带孩子离开,应在现场观察0.5 h 左右,观察接种疫苗后儿童的身体反应,如发现不良情况需要及时就诊。另外,接种后短时间内不能洗澡,饮食要清淡,如果出现轻微的不良现象观察其自动好转情况,如长期不好转要及时就医。严重的不良现象需要立即就医。
计划免疫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接种单位的健康研究人员反映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疑似异常反应。接收到相关报告后,应当按照工作规范及时处理预防接种出现的情况,并立即报告卫生主管部门及县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部门报告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发生疫苗异常反应争议后,疫苗接种单位或者接受人可以请求疫苗接种单位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发现疫苗异常反应,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疾病已经出现在公众的周围。由于年龄小的孩子,对于清洁度不符合要求,容易因为乱摸乱碰而接触到病原体,因此计划免疫成为孩子们必须接种的疫苗。在中国的医疗保健中,计划免疫接种是预防手段,它可以有效防止病毒的传播。目前,计划疫苗中的所有疫苗都经过严格监测,符合安全要求。本文以计划免疫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为起点,分析研究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干预措施。由此可见,疫苗本身的安全仅仅只是疫苗接种的基础,加上疫苗的安全保存、接种和接种后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才是疫苗安全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