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业 陈军
浙江理工大学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人际关系对人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活的质量,还可能会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的重要课题,而社交焦虑作为阻碍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一大障碍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1903年,法国精神病学家Janet[1]第一次对社交焦虑进行了描述。郭晓薇( 2000 ) 认为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2]。19世纪末期,机能主义奠基人James[3]提出了明确的自尊概念。林崇德(1998)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4]。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最早来自社会学,Cobb[6]提出社会支持是那些导致某人相信自己被关心、被爱、有自尊、有价值的信息, 或者是导致某人相信自己属于一个相互承担责任的社交网络的信息。李强(1998)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通过社会联系获得的能够减缓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7]。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5]认为,负面的自我评价在社会评价情境中对社交焦虑个体的焦虑症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依据社会因果关系模型,社会支持的缺乏会导致社交焦虑[8]。
查阅国内外有关社交焦虑的有关文献,以往的研究对象大多数是以中小学生为主,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面临的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研究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另外,关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成因和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缺乏,所以研究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也有一定的理论需求,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社交焦虑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研究大学生社交焦虑还有教育实践的需求。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希望可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发展特点并探究各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方便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35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为92%,其中男生 118人,女生202人;大一142人,大二82人,大三49人,大四47人;生源地是城市的有93人,是农村的有127人;独生子女120人,非独生子女200人。
1.自尊量表(The Self Esteem Scale,SES)
本研究采用Rosenberg在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分四级评分,α系数为0.88,分数越高代表自尊水平越高[11]。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本研究采用肖水源1986年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三个维度。重测信度0.92,各条目一致性在0.89-0.94之间,分数越高,社会支持就越好[12]。
3.交往焦虑量表(In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
本研究采用Leary于1983年编制的交往焦虑量表,含有15条自陈条目,按照5个等级评分,α系数为0.81,得分越高,社交焦虑程度就越高[13]。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用到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
表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下大学生社交焦虑情况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社交焦虑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在生源地上的差异不显著。其中男生比女生存在更高的社交焦虑,另外经过事后检验发现,大四的社交焦虑>大三的社交焦虑>大二的社交焦虑>大一的社交焦虑,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的社交焦虑高。
表2 大学生自尊水平、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偏相关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子女后做偏相关的结果是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之间存在两两相关的关系。其中,只有主观支持与自尊水平相关。另外,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社交焦虑亦存在相关关系
根据前面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两两显著相关的关系,符合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故采用温忠麟[1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进行多层次回归分析。
表3 大学生自尊水平对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分析
图1 社会支持、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路径图
表3和图1是基于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分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方程一和方程二中,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t=-2.693,p<0.01)以及自尊水平(t=2.428,p<0.01)均有显著性预测,在方程三中控制了自尊水平,社会支持(t=-2.343,p<0.05)仍然可以预测社交焦虑,且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t=-2.369,p<0.05)。因此,自尊水平在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性别、年级以及是否独生子女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随着互联网和网络游戏的兴起,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虚拟世界的交流互动,而与他人面对面的沟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就可能容易产生社交焦虑,但不同性别的学生的焦虑水平不同。随着年级的增加,来自社会的社交活动就越多,而社会交往对于大学生来说又比较陌生,所以容易产生焦虑。独生子女由于缺少与兄弟姐妹的交往,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比非独生子女缺乏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容易在社交活动中感到焦虑。另外,大学生社交焦虑在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和文化不断与城市接轨使得城乡之间差距逐步缩小。
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其原因可能是当个体社交焦虑较低时,就会很愿意主动和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提升自尊水平。而在高社交焦虑的情况下,个体往往容易形成交往障碍,从而降低自尊水平。另外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显得更积极乐观,不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自尊水平较低时,个体则会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进而产生焦虑情绪。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及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社交焦虑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可能的原因是大学生当前缺少社会工作及人际交往的经验,这时就需要来自周围亲朋好友以及社会的支持,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困难和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从而降低其产生社交焦虑的可能性。大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相关显著,可能是因为当个体的自尊水平比较高时, 一方面他们更加愿意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及同学、朋友的各种支持, 另一方面他们能正确地对这些支持进行评价, 进而产生更高的自尊感。
本次研究是在相关的基础上采用了多层回归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大学生自尊水平、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结果发现自尊水平在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说明了社会支持的提高会通过自尊水平来降低社交焦虑。
总结本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性别、年级以及是否独生子女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社会支持都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对社会支持及主观支持与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