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宝英
摘要:关怀伦理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关心型的学生,使学生的关心意识、关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针对当今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关怀伦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因此,文章在阐述关怀伦理的目的、过程、方法以及道德教育主体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关怀伦理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关怀伦理;高等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17-03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诺丁斯提出的关怀伦理为高等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诺丁斯认为,道德教育活动可以从关怀角度出发,学会关怀是高等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要促使学生成为有能力关心他人、关爱他人,也被他人关怀的对象。高等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关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怀,并用自身的关怀行为来充实学习生活。
一、关怀伦理概述
1.关怀伦理的目的与过程。关怀伦理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关心型的学生,使学生的关心意识、关心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学校是由师生组成的群体组织,学生作为这一组织的成员,就要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并接受他人的关心。传统教育注重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而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相对欠缺。诺丁斯认为,关心学生并培养学生的关心意识是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关心意识属于一种感情行为,只有对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有一定的感情,才会关心其身心健康或未来发展。这一感情行为在一个特定或熟悉环境中更加容易培养,这就需要一个连续性的场所作为感情培养的阵地。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连续性最佳的场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养成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这些均是情感的表现。师生角色的固定性、连续性可以保证学生在一个轻松、熟悉的环境中来表达情感并构建相互关心的关系。
2.关怀伦理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关怀意识与能力的主要方法与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1)榜样,榜样对于学生有引领与示范作用,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一方面要保证自身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给学生树立一个道德标杆。教师通过关心学生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关心意识与能力。(2)对话,人们通过对话来交流,也通过对话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师生间的对话是二者交流互动、互相关心的有效途径。(3)实践,对学生关怀意识与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理论上,而要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通过关心他人提升自身的关怀意识与能力。(4)认可,学生一旦付出关怀行为,是否能够得到公正的认可,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其关怀行为得到了被关怀者或教师、同学的赞同,其才能继续这一关怀行为。
3.关怀伦理的道德教育主体。关心型的教师是关怀伦理中的道德教育主体,教师是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也是其思想道德的引导者。想要学生成为有关怀意识与能力的人,首先教师要成为关心型教师。相关学者表明,培养关心型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体验关心、实践关心、建立并维持关心的关系、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改良。
二、当前我国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發展,社会上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也使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一定的冲击。如果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传播在高等学校中,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所以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当前,我国高等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1.重智育轻德育。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培养的重点在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道德教育有所忽视。从课时安排来看,道德教育课程的课时相当于其他科目课时的四分之一左右且集中在大一、大二安排。从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来看,仅限于在校园内、班级内开展互帮互助活动等。另外,大部分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依赖于思想政治课程。虽然思想政治课程包含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但这些课程开展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坚定政治立场,了解我国政治、经济等领域内的发展现状。尽管其含有道德教育的内容,但是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并非完全吻合。用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成绩,来表示道德教育的水平是对道德教育概念的曲解。
2.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轻视德育。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是对培养人才质量负责的表现,人才的质量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思想品德素质等表现出来。因此教学评价应当涵盖这些内容,但很多高等学校的教学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考查。这种教学评价方式会导致教师单纯地讲授学科知识,而不能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道德教育的课程越来越少,专业课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在这一增一减的过程削弱了道德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地位,使道德教育课程成了附属课程。
3.道德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形式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教学形式单一,是导致学生道德教育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虽然我们也提倡因材施教,但却依然局限在约定俗成的框架之内。道德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名教师面对上百名或几十名学生,采用大班额授课与灌输式教学,即便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其互动的时间与范围也很有限,很难唤起学生的道德认同感。许多高等学校也进行了教学改革,采用多媒体线上线下实行合作学习和混合式教学,但效果依然不甚理想。
4.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目前,高等学校道德教育教学活动,主要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等思政课教学,这些思政课理论性较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得较少。例如,在《思想道修养》这一教材中,涉及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的内容,没有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的内容;等等。高等学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向是正确的,但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不能起到相应的引导与激励作用。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创新性,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引导学生。
5.大学生品格关怀的缺失。大学生品格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现实生活的冷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负面事件影响社会健康发展,例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官僚主义等,这些事件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此外,网络的开放化使得国外的一些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自由主义等渗透至学生思想中,通过网络的发酵更是引发了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2)社会责任意识较差。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正在逐渐消失,体现在道德方面是其道德认知与实践上的巨大反差。虽然在思想观念上认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但在实践中却奉行利己主义。虽然认同奉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实际上又讲求实惠。
三、基于关怀伦理的道德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
1.德智并重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随着市场价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也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招生、基础设施建设、评估以及科研经费成了高校发展中的关键词。我国的高校发展迅速。但是高校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也出现了大学生价值目标混乱,道德素质不高以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也说明德育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的是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但这些都是建立在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基础之上的。换言之,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人才既懂得科学知识,又有着较高的修养,既具备专业的技能,又有着较高的社交才能。所以高校要重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从关爱自己、关心他人、关注环境的多种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关怀能力与德育水平。
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德育的主要教学阵地,但是其他科目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德育的内容。高校教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所担任的教学科目中,分析与德育教学的相关知识点,通过点滴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优化高等学校道德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高校德育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形式,将德育教学与其他的科目一样通过考试来评定,并以学生分数为考评依据,这种考评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教条化。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按照书本上比较权威的概念来处理问题,对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都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则认为,高校德育的教学评价要从以下几点开展:(1)定期对德育进行考核,以关怀伦理为基础,构建德育定期考核的机制,这样可以提升教师德育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保证德育教学的工作有章可循。定期考核的机制避免了教师在保持教学持续性的基础上出现机械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德育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2)考评主体的多样化,关怀伦理视域下的德育考评其在方法的选择上,要做到合理性,确保其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与代表性。所以高校的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等四个方面都应当参与到德育考评的工作中去,并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各个方面的考试结果作为最终的成绩。(3)增加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在考核结束之后,对其结果进行剖析,必然会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或不足,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促进今后德育教学工作的继续开展。所以现在考评结束之后,教师之间要广泛开展经验交流,或者是就某一个问题的德育教学展开探讨。分享自己的经验,学习他人的长处,如此才能更好地为高校德育教学的工作服务,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
3.营造良好氛围多形式举办德育活动。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利用校园媒体,引导良好校园风气的形成。校园媒体有着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以及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的作用,在校园内形成关爱他人、关怀他人的风气。在校园广播站对关爱他人的事迹进行表扬,并积极号召全校师生展示并接受他人的关怀,树立道德模范,发挥榜样的作用。(2)从便于管理与经济成本的角度出发,高校建立了很多大教室,以供更多的学生学习。但是从关怀德育的角度出發,应当尽量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以小教室为主要的教学地点。此外,德育教学的场地也不仅仅局限在校内,周围的社区、工厂或者是企业,都可以成为德育的教学地点。要以关怀为背景,引导学生去关心社会、关爱国家、关爱自然与动植物。(3)多形式举办关爱活动。关爱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有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关爱的理解与认识。诺丁斯认为教师要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自我形象,学生才能够从教师处产生力量感,进而形成积极的道德需求。德育的关怀活动才更加有时代感、层次感。所以除了课堂教育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其他活动,如征文比赛、美德知识竞赛、以关怀为主题的摄影展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使得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其中都渗透着关爱德育的内容,无形之中使学生提升了德育的水平。
4.丰富两课教学中的关怀内容。诺丁斯的关怀伦理指出,要将与关心、关爱的主题引入德育教学的内容中,使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目前高校以两课为教材开展德育,其在内容上政治性较强,不完全符合德育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求。道德教育教学要从关心自己出发,扩展到关爱他人、关爱陌生或者远离自己的人等。而实际上每一个关心的领域都有一个适合的主题,如关爱自己的领域中,包括关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在关心亲人领域中,可以探讨友情、亲情、爱情;在关爱陌生人领域中,可以就困境、磨难等展开分析。这些都可以作为德育教学的内容,但是要注重这些内容在教学中的连续性。将关心的主题融入高校德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可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当教师与关心、关怀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时,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宣讲人,也不再用枯燥的理论来折磨学生,而成为一个有爱心、有亲情的良师。(2)提升学生自身的关心能力。大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采取关心的行为,就会对其所关心的对象尽自己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进行沟通、分享、妥协以及互相支持,如此其关怀意识与能力就获得了提升。
5.发挥榜样作用培养大学生关怀品格。关怀伦理认为,教师要给予学生关怀,使学生内心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如此才能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在师生关系之中,教师不仅仅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不能够单纯地认为,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学习考试取得了高分,就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是要意识到,教师自己是一个关怀者,要从各个方面关心学生。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就要关心学生所关注的事件,关心学生目前面临的问题,然后根据自身的知识与经验给学生指导,担负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造成影响,教师如果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事件,就会影响学生对这些事物有所关怀,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关怀,才能逐渐提升关怀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文娇.生命关怀视阈下高校德育体系之构建[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7,(05):107-110.
[2]张素琼,张晶晶.关怀德育理论视域下高校德育的局限与超越[J].教育艺术,2017,(2):32-34.
[3]田旭明,杨荣刚.传统廉洁美德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基本方法探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11):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