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 吴正治 包法宝 黄善双
关键词监狱 服刑人员 急性损伤 应急处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监狱服刑人员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命与健康已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急性损伤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病较急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如果处置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将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尤其在监狱特殊的环境中不可控因素非常多,一旦服刑人员出现急性损伤,监狱工作人员如果处置不及时或不当,极有可能导致服刑人员的健康或生命受到危害。由于监狱工作的特殊性,服刑人员改造需符合“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管理工作方针,让公众认可监狱工作,就必须加强监狱自身队伍建设,改进基层狱警工作观念,提高基层狱警业务素质,开拓基层狱警业务能力,使基层狱警具备一定水平的院前急救技术,防范监狱服刑人员由于急性损伤导致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发生。所以,对服刑人员的急性损伤应急处置将成为监狱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人体的损伤一般是指身体受到外界创伤所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急性损伤指的是由急骤的外力或突发的意外事故所引起的损伤。本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对基层监狱干警访谈,了解到监狱服刑人员常见的急性损伤,多集中于某些外伤引起的急性损伤,这些损伤多为新伤,如果伤员得到及时的处理,会有较理想的恢复效果。
(一)按致伤因素的性质分类
1.物理损伤。主要包括:机械性损伤,如:锐器伤,锐器的刺、切、割、砍,形成皮肤、肌肉、神经血管的损伤和骨折;钝器伤:棍棒、锤子、石块、皮带、拳头、等的打击、碰撞、挫压等作用所造成的人体损伤。有时钝器伤还会出现在碰撞,高坠等问题中,以及机械性损伤造成的气胸、窒息等紧急状况。火器伤,如:枪弹伤,爆炸伤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意外伤,如:火灾中的烧伤、烫伤等;地震中由于建筑物坍塌出现的砸伤、挤压伤等;水灾中的溺水窒息等问题。
2.化学损伤。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中毒,如:一氧化碳、氰化物、乙醇、强酸、强碱、亚硝酸盐、氨水、酚等中毒;常见药物中毒,如:阿片类药物、巴比妥类药物、吩噻嗪类药物、阿托品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重金属中毒,如:如砷、汞等。
3.生物損伤。主要包括:毒虫、动物咬伤;寄生虫、致病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二)按受伤部位是否破损分类
1.闭合性损伤。当人体受钝器打击或挫压等,受伤部位的皮肤仍保持完整的损伤,常可伴有脑或胸腹腔器官的损伤。有时在受伤部位虽然可发现损伤,但并不伴有皮肤破裂或外出血。由于致伤因素、作用机理、受伤组织和部位等各方面的不同,闭合性损伤可分为下列各种不同类型:扭伤、挫伤、挤压伤、震伤等。
2.开放性损伤。开放性损伤是伤员受伤部位的身体内部组织与体外环境相通的一种急性损伤,通俗说法就是伴随外伤出血的或内部组织(如肌肉或骨骼)外露的损伤,这些损伤包括刺伤、切伤、擦伤等急性损伤。如果开放性损伤由于伤口得不到及时的处置或处置失当,很容易影响伤处的愈合和功能恢复,严重时可能造成伤口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以上研究表明,由物理因素造成的闭合性和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最为常见,由化学因素造成的闭合性内脏脏器损伤危险性最高且处置较复杂。针对不同急性损伤,监狱工作人员应在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快速、果断实施应急处置办法,才能保证急救的效果,而对于某些重症,在入院治疗前以维持生命为宗旨,最大限度为入院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减轻急性损伤愈后的后遗症,降低监狱内急性损伤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一)监狱服刑人员常见急性损伤应急处置原则
1.先救命后治伤原则。先排除危及生命的因素,再处理一般损伤。如果伤员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是窒息伴随心跳停止,工作人员应迅速将伤员放置仰位进行原地施救,解开过于紧绷的上衣,抬起下颌,畅通呼吸道,并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如有其他专业急救设备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施救。
2.由重到轻原则。如果周围环境未发生火灾,水灾,地震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尽可能不要随意搬动伤员,且禁止给伤员喂食。根据伤情对伤员进行分类抢救,在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处理的原则是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除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损伤的伤员需专业人员搬运固定后转运,其他伤情可控人员,应迅速组织人力,将伤情较重人员转运到附近医疗点。
3.统一指挥原则。当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或重大事故意时,工作人员要保持镇静,组织好监狱工作人员,并立即维持好现场的秩序。如果现场出现大范围群死群伤状况,一方面要马上分派人员迅速呼叫专业医务人员前来现场,另一方面要先对急性出血伤员进行必要的止血处理,再进行其他人员处理。整个现场抢救的一切行动必须服从有关领导的统指挥,不可各自为政,以保证抢救工作统有序地进行。
4.自我防护原则。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警察自身的安全防护,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如火灾现场要先控制火势,或配备专用消防设备后方能进人;中毒现场要先去除引起中毒的隐患。
(二)应急处置程序
(三)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1.物理因素造成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应急处置。物理因素造成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多是服刑人员在劳动过程中,受钝器撞击或挫压等,受伤部位的皮肤仍保持完整的损伤,常伴随脑或胸腹腔器官的损伤。有时在受伤部位虽然可发现损伤,但并不伴有皮肤破裂或外出血。但是伴有筋膜间隙综合征和挤压综合征者,应及时送医院处理。
首先应判断是否有严重内出血。内出血可由外伤引起,如骨折或物体撞击,也可由非外伤引起,如胃溃疡出血、异位妊娠出血等。重要器官内因积血而受到压迫会危及生命,如胸腔内、心包内以及颅内出血等。严重的内出血常导致失血性(低血容量性)休克。如果伤员出现休克症状但在体表见不到出血,应怀疑有严重的内出血。内出血的一般判断方法:伤员面色苍白,皮肤出现紫绀;口渴,手足湿冷,出冷汗;脉搏快而弱,呼吸急促;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意识不清;伤病员发生过外伤或有相关疾病史;皮肤有撞击痕迹,局部有肿胀;体表未见到出血,皮下有大面积淤血。
严重伤员处置时的注意事项:(1)不可给伤员饮食以免影响手术麻醉,如口渴可湿润一下嘴唇;(2)不要将伤员一个人单独置于一侧,应有警员在其身侧密切观察;(3)不要用热水袋或其它加热用品给伤员热敷。
2.物理因素造成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应急处置。开放性伤口应急处置方法:根据伤后所在地点、时间、伤口的性质以及全身表现等不同情况,在抢救生命为第一原则的指导下,迅速包扎伤口,止血和制动。若无胸腹部重要脏器合并伤,如疼痛剧烈,可适当服用镇痛药。从伤口脱出的器官或外露的骨折端,原则上不应在现场还纳或复位。须用干净敷料覆蓋,待入院后处理。
3.化学因素造成的闭合性内脏脏器损伤应急处置。化学因素造成的闭合性内脏脏器损伤多表现为:吸入毒气,误食、误服有毒化学品等类似问题。在处置这些问题时,首先要判断伤员周围环境是否安全,警员不能盲目进入伤员所处区域,应做好防护措施后再将伤员紧急转移至安全区域,并将出事地点隔离,在排除危险因素之前防止其他人员进入。
工作人员应正确佩戴防毒面具,如果事故发生在室内,应立即打开门窗和通风设施,并将中毒伤员转移到安全并通风良好处,解开紧裹的衣物,清除口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天气寒冷时要保暖。在搬运伤员时要根据伤员的情况选择搬运的方式,防止造成二次受伤。事故中被污染的衣物要立即除去,皮肤污染时,要及早用清水或解毒液(根据毒物性质选择中和解毒的溶液)冲洗,应注意头发、手足、指甲及皮肤皱褶处彻底冲洗。如果是伤员误食、误服有毒化学品的情况,应将其置于卧位,在其昏迷时禁止经过口腔给予任何物质;如伤员发生呕吐,将其置于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系统;如果伤员意识清楚,工作人员协助其嗽口,并帮助催吐。如果伤员不易呕吐,用作人员应在催吐前先给伤员饮水500ml左右,然后刺激其舌根部进行催吐。以上过程应重复3-5次,直到呕出物为饮入的清水为止。如果伤员情况严重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狱内急性损伤的应急处置是院外救治的必要一环。由于服刑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处置的环境、条件与在医院的情况大不相同。所以,在掌握服刑人员的特点后,警员在施救之前应从思想上到业务上都有充分的准备。在实地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服刑人员急性损伤应急处置是监狱工作中的短板,遇到这类事件后狱警往往缺少合理的应急处置方法,本研究将常见问题的应急处置方法按步骤梳理清楚,有利于保障监狱工作的稳定与安全,保障监狱服刑人员的健康与安全的权益。本文从实践中来,通过研究,服务于实践,为监狱内服刑人员出现的急性损伤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