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到“智能+”:中国报刊融合的纵深化态势浅析

2019-01-17 03:03付玉段艳文
出版广角 2019年24期
关键词:报刊媒介互联网+

付玉 段艳文

【摘要】   纸质报刊融合是我国媒介融合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报刊融合从“互联网+”逐步向“智能+”迈进,主要表现在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继而出现新的智能化的产品形态,同样依托于技术,媒介产品从强调渠道传播向场景传播过渡。从整体上看,报刊资源整合后效应初显,党报和省级报刊影响力明显增强,但也可能面临智能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未来,报刊的智能化融合趋势将为增强品牌影响力、培养新型阅读模式和扩宽商业模式提供多种可能性。

【关  键  词】“智能+ ”;报刊融合;智能媒体;纵深化

【作者单位】付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数字媒体学院;段艳文,《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24.001

2013年8月,中央提出传统媒体“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概念,可见媒介技术的革新不断对媒介融合提出新的要求。2018年是媒体从“互联网+”迈入“智能+”的重要起点,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智能媒体为媒体融合带来新的契机,中国新闻奖首设媒体融合獎,新形态智能化媒介产品不断出现,中国媒介融合的智能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纸质报刊融合与转型也呈现纵深化之势,从媒介融合之初的报网融合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一、中国报刊融合的智能化新业态

1.智能媒体技术的深度应用

智能技术的出现不断改写、重塑媒介生态,并增强了媒介的技术属性。智能技术被进一步应用到新闻采写、分发等不同的制作流程之中,改变了内容的生产模式。早在2015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就已经成立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实验室。该实验室重视技术方面的研发,将前端、后台研发、设计、数据分析等专业人员纳入报道团队,深入研究挖掘新的内容生产方式。2018年6月,“人民日报创作大脑平台”成立,该平台依托人民日报客户端, 为媒体、党政机关、各类机构、企业、自媒体和个人等提供智能写作、智媒引擎、语音转写、数据魔方和视频搜索五项服务。其中,语音识别、机器学习、自然语音处理、数据分析、AI等智能技术将赋能内容生产者。人民日报对智能媒体技术的使用已经从自身新闻采写运用扩展到云平台服务提供上。

除了主流媒体对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地方性报刊在技术上的运用也向智能化发展,为制作新形态的媒介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2013年在国内首创无人机航拍专业团队——楚天云图航拍中心,为集团所有的平面和网络媒体提供高清图片和视频。以其为代表的无人机航拍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在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的报道中,如特大爆炸事故、沉船事件等,为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服务。将机器人运用到新闻生产中更是产生了大量原创性稿件,在近年的地方两会期间,机器人被较多应用到现场报道中,如湖北的“云朵”、四川的“小封”、江西的“小明”、河南的“微软小冰”等,南方都市报写稿机器人“小南”也在2017年上岗,对春运做了简要报道。

2.产品形态的智能化构建

智能技术重构了新闻生产的流程,衍生出以技术为基础的新型产品形态,打破了以往以文字、图片报道为主的报刊新闻样态。

首先,短视频新闻替代文字报道,成为报刊融合的主流趋势。2016年,楚天都市报编委会在移动互联的短视频时代来临之即,认为报刊在融合转型中必须将短视频的制作转换为战略重点,短平快的视频新闻被分发到不同平台,扩大了传播的范围。目前,已有不少报刊类账号在抖音等视频平台拥有千万级粉丝,在新媒体平台有效抢占了舆论高地,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随着5G时代的到来,高速网络将进一步扩大短视频消费群体。

除了视频化的新闻形态,以智能技术为基础也产生了H5动态新闻、VR新闻、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等新形态。新京报数据新闻以数据说话,从热点事件切入,通过数据分析向公众展示简单易懂的新闻内容[1]。H5动态新闻不仅能图文并茂,还能让文字、图片动起来,比如两会期间的专家群聊模式、VR360度全景图、新闻游戏类产品都曾在朋友圈成为火爆产品,“看看你穿上军装有多帅”就是典型代表。

其次,不同报刊集团针对各自不同特色定位开发了新的智能衍生品,以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或转型发展模式。中国教育报以教育为特色建立大数据教育传媒智库和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客户端,突出智能教育与数据服务的特色,为受众提供教育类新闻和产品服务。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建设中央数据库,以旗下所有的媒体数据为基础,建设报纸库、历史线索库等不同数据库集,为用户提供检索、下载、查看、研究等服务,同时利用这些数据库资源还进行数据分析可视化、传播分析等工作。一些报刊在融合过程中也纳入政务服务或智库等功能,比如南昌日报、澎湃新闻等。

3.产品内容的场景化传播

以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为技术支撑,场景传播成为Web3.0时代媒介融合的重要特征。场景传播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与服务,它强调的是“时空一体”的适时体验,把与特定场景相关的信息服务整合在一起[2]。

场景传播要求摆脱实体空间场景的局限,目前来看,各报刊APP的新闻直播平台虽然还不能通过大数据、传感器等技术实现与客户的互动,但记者主播已经与用户实现跨屏互动,并且通过用户的反馈随时满足他们的需求,用户的在场参与感和交互式体验方面比短视频等更加深刻。近年来,借助VR实现360度全景展现增加了移动新闻直播的深度,这种方式将让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场景传播更加深入。比如,早在2016年文博会期间,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就用VR系统制作《全景新湖南》,将湖南馆开馆式和文博会现场其他重要活动实时展现给受众,并且借助蓝牙互动、VR眼镜等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让处于不同时空的受众同时感受湖南风貌。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丁伟曾在演讲中提及,场景传播不应将智能终端局限在智能手机,而是将智能音箱、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组成万物互联的媒介,以用户时间、空间、情绪等构成的消费场景将成为媒体传播的重要考量。2019年人民日报社主动设置场景,推出时光博物馆、时光大篷车,利用线下实体,比如以大篷车、高铁、无人机等为媒介,打造新型媒介产品形态,将受众情绪调动与重大选题报道结合,利用智能设备打造传播场景,有效增加线上线下的参与度。与此相类似的,以阿里开发的天猫精灵“语音头条”为例,多家媒体机构如沈阳日报、南方都市报等都已加入,起居室内只需要唤一声“天猫精灵,早上好”,便可以听到语音播报新闻。可见,媒介内容的场景化传播成为重要的传播方式。

4.资源整合的质变效应初显

国内近年来的报刊融合在技术、管理、经营、内容、传播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变革,资源进一步聚集,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实现的不仅是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融合,还是人与媒介的融合。

一方面,目前报刊融合整体初步形成了包含图片、文字、短视频、直播、用户互动、数据可视化、VR、动态新闻等为一体的内容形态,各大报刊形成全媒体矩阵,建立自己的全媒体、融媒体中枢平台。比如光明日报初步形成了报、网、端、微、屏多终端和平台分发,同时开发新的智能语音媒体平台建设、融媒体技术研发基地、数据新闻工作室等。可以说,报刊已经突破文字的介质,形成文字叙事、动态叙事、图片叙事、多终端联合叙事、互动叙事等为一体的传播样态。

另一方面,以大数据、算法、智能芯片等为基础的智能技术被嵌入除以上媒介之外的实体中,比如手表、智能音箱、耳机等,报刊的新产品也被嵌入到智能媒体节点中,从而出现“泛”媒介化的态势[3]。全新的媒介矩阵开始初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报业集团资源整合形成的全媒体矩阵有效提升了主流报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资源整合的质变效应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党媒的影响力远超地方党媒,在各省的都市报中,省会城市都市报的传播力也远远超过地级市都市报,甚至统领各地级市的媒体资源,可以说,头部效应日趋明显,出现了融合市场中的重新“洗牌”[4]。人民日报作为党舆论宣传阵地,已经形成拥有10多种载体、受众覆盖7.86亿,各种“网红”“爆款”“精品”层出不穷,客户端、公众号、抖音账号等影响力均排前列的全媒体矩阵。可以说,在创新表达方式、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方面,人民日报都较为成功。在地方都市类报刊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矩阵目前已经覆盖2亿用户,品牌价值名列全国媒体第三,在引领舆论、推动省级党报集团深度融合方面发挥排头兵作用[5]。

二、报刊融合智能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智能化衍生产品的同质化、娱乐化

智能化在最大限度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可能因过度考虑用户需求而形成娱乐化、同质化现象。

一方面,在热点问题的发掘上,有实力的报刊集团都用智能技术为新闻采编服务,机器人新闻写作、无人机报道已经被广泛用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但大量的新闻生产也会加剧信息过剩问题的产生,出现内容大同小异、无法有效区分特色和质量的稿件,让互联网时代流于表面化的信息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

另一方面,智能化使得传播手段和形式得到创新,但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也会存在重视形式而忽视内容的问题。报刊作为传统媒体,内容一般来说具有权威性、深度性,但是在满足受众碎片化阅读和感官性享乐的驱动下,无论是采用文字、视频、动态页面、游戏化形式设计的产品,还是利用智能技术打造人脸识别、用户互动的场景,独家视角与观点都无法立刻凸显,可能存在为刷流量、提升竞争力而制作标题党、内容抄袭、奇闻逸事等享乐性信息的可能性。

2.算法过度化推送消解理性化表达

在智能媒体的算法驱动下,根据受众阅读行为而产生的社交化和个体化信息分发极易加速信息茧房效应。智能算法与个性推进可以重新对不同用户形成精准传播、个性化推送,但是无法让受众接触多样化的信息。无论是在抖音、客户端、微信、微博平台的信息推送,还是在智能语音、手表或蓝牙耳机的新闻播送,受众的阅读和知识面将被自己的个人兴趣所限制。

信息茧房的存在从侧面反映了过度依赖算法而消解新闻编辑权力的后果,信息的把关和分发从以往依靠报刊编辑变成依靠机器,决定信息分发标准的不再是一个固定的、主流的价值观,而是用户信息阅读的品位和需求[6]。这样,个体受到自我话语的影响将持续增强,理性化的声音被消解,情绪化传播现象将加重,个体对事物的了解将被局限在自我的价值观和经验之中,无法看清全貌,无法理性判断和思考。从长期看,这很可能增加风险信息的传播和危机事件的发生。

3.用户数据无沉淀,降低服务的有效性

中国主流报刊的媒介融合是要打造综合性的旗舰媒体,无论是互联网技术,还是智能技术,用户数据是核心价值所在。目前,有不少报刊在整合其内部的数据资源,加大数据的价值,但是从整体上看,传统报刊的数据融合只是技术上的融合,尽管其媒体矩阵做得比较全,但由于受限于覆盖面和影响力,用户注册数量并不多,使用率、阅读率也有限,更别提增强用户黏性和打造互动社区了。

再者,即便是较为成功的主流报刊,用户的数据沉淀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需要依托精品的内容生产、成功的营销与运营、多渠道的渗透、技术的支持等。中国的报刊融合到目前来看在渠道建設和产品融合形式层面可以说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在做媒体内容的资源库整合方面拥有优势,但是在用户数据的整合方面还面临较大的挑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服务的可能。

4.报刊融合的品牌传播力仍需提升

智能化融合时期,要让精品打造的内容得到广泛传播,要在舆论场提升话语权,传统报刊还需要在品牌传播力上下功夫。影响品牌传播力的重要因素是产品创新、用户运营和品牌推广。在技术产品的开发上,依靠智能媒体技术实现产品的创新是有可能的,在这一方面,人民日报和地方党报等做得比较好,难点在品牌的推广和用户运营上。

相比之下,资讯类新闻APP的市场化营销做得比较好,如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客户端都属于互联网企业产品,它们或通过与超级品牌携手合作进行品牌营销,或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栏目。人民日报作为党报的代表,如胡正荣所说,2017年的军装照是影响力较大的成功案例,是人民日报利用节日营销、事件营销、H5营销的典范,但它只是一次性的,在大的融合框架下,知识产品层面的融合案例和营销案例,要真正提升品牌力,则需要多样化的策略进行推广。除此之外,主流媒体做大做强品牌还需要依靠资本,资本的注入和投资将加大推广力度,反哺平台的进一步壮大和提升。

三、报刊媒体融合“智能+”的未来展望

1.跨产业融合将提升品牌影响力

报刊集团的内部资源整合只是媒介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智能化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要壮大自身实力,有效扩充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则需要进行跨产业、跨部门合作,比如与数据服务公司、智能技术公司等合作。

其实,报刊的跨产业融合在目前的智能传播生产中已有所体现。2019年9月,人民日报和奈雪的茶以“有为青年 看报喝茶”为口号,联名发布“报款”红石榴系列饮品,并在线下设立联名快闪店,让用户跨越时空,现场体验“爷爷”、“爸爸”和“我”三代人喝过的不同的茶。人民日报的跨界合作选择清一色的国货品牌,比如大白兔、晨光文具等,以回忆为卖点,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还可以推进其内容的场景化传播。

跨产业合作也是传统报业在应对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技术挑战时的必须之举。依托原有的新闻生产团队制作智能化的新闻产品,需要组建专业化技术团队,但技术匮乏仍然会成为创新产品形态的掣肘。因此,在重大问题的报道中,一些报刊媒体会选择同技术公司合作,比如“人民日报创作大脑”就是人民日报连同多家企业共同开发完成的开放式媒体技术平台;2018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首次亮相的“AI虚拟主播”是由搜狗与新华社合作开发的;人民网和腾讯、歌华有线进一步成立视频合资公司,将人民网的内容优势、腾讯的技术优势和歌华有线的终端覆盖优势结合,增强信息的传播力。无论是以事件营销为驱动,还是以技术合作等为驱动,报刊融合都将在智能传播时代提升报刊的影响力。

2.交互、体验式阅读将成为趋势

5G商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视频新闻、泛媒介化、物联网的发展,这将改变和重塑受众的阅读消费习惯。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产生越来越多的新型媒介形态,可视化和交互性体验将成为智媒时代最直观的呈现方式,简洁明了的可视化效果图、趣味性强的互动体验将改变文字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的视觉符号叙事将受众带到时空合一的场景之中[7]。交互式新闻是一种人与媒介的互动,媒介通过设置友好性互动界面实现同用户在情感、态度、意识等层面的交流与反馈,同时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介质互相融合,构成多媒体元素相互结合的交互叙事与体验。交互性阅读反映了读者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一项对“交互式可视化新闻”的阅读调查中,有学者发现,伴随着智能和互联网环境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移动性和交互性是其媒介生活的底色,在这种流动化的数字生活中,他们对图表、开放性全景性文本的解读将有效增强他们对新闻的理解力[8]。

在未来智能传播时代,报刊媒体融合产品的交互式、可视化方式将更符合新时代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无论是读新闻还是看视频,无论是信息消费场景还是游戏场景,交互式都能成为未来一种主流的阅读方式。在现有的一些H5新闻产品中,已经有了交互式阅读的态势,比如中国财新传媒《像市长一样思考》采取的是以游戏方式与受众形成交互;在每年的两会和近期的国庆阅兵报道中,VR技术的使用也推动了交互式、体验式的阅读。未来,这种阅读方式将越来越受到欢迎。

3.智能融合为多样化变现带来可能

同互联网时代兴起的自媒体、资讯类新闻平台不同,传统媒体受到网络的冲击,其在广告收入和人才上流失严重,智能技术的出现将为传统报刊进一步寻找新的盈利模式提供可能,让报刊在融合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算法导向将为各个用户推送精准、匹配性更高的广告内容,受众将不会对投放的广告反感,这样的精准推送广告将有效节约成本,同时增加受众的购买率。智能媒体技术要改变我们新闻制作的思维方式,将内容生产与创新思维结合,创造更多的智能化产品,在收获大批用户的基础上,通过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政务服务等方式,获取入驻商家的入驻费、服务费和交易手续费。比如成都商报的新媒体平台“四川名医”就被打造成区域性的互动社交平台。

跨界融合使媒体与其他行业,比如金融、游戏、动漫、音乐、文化产业以及线下门店等进行合作,打造“新闻+”的多样化产业布局,突破旧有的变现结构。除此之外,大型媒体数据库、场景传播等都可以创造新的变现方式。比如读者出版集团通过介入家庭、户外等场景,开发新的教育媒介产品,实现新媒体产品的场景化传播,在场景体验中实现内容变现。VR还可以同广告结合,在报刊进行产品制作过程中将商品广告纳入其中,从而增加对广告商的吸引力。总的说来,智能传播将为开拓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带来新契机。

|参考文献|

[1]张学冬. 从《新京报》实践看现象级数据新闻报道如何生产[J]. 中国记者, 2018(6).

[2]梁旭艳. 场景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变革[J]. 出版发行研究,2015(7).

[3]刘庆振. 媒介融合新业态:智能媒体时代的媒介产业重构[J]. 编辑之友,2017(2).

[4]张立. 2018—2019中國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100.

[5]郝天韵.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融合发展走出新路径[J]. 中国传媒科技,2018(7).

[6]陈昌凤,霍婕. 权力迁移与人本精神:算法式新闻分发的技术伦理[J]. 新闻与写作,2018(1).

[7]李彪,刘泽溪. 聚合与重塑:2018年我国智能媒体发展观察[J]. 出版广角,2019(3).

[8]楚亚杰,胡佳丰. 交互式可视化新闻的“阅读”:一项基于受众体验的探索性研究[J]. 新闻大学,2019(5).

猜你喜欢
报刊媒介互联网+
百强报刊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