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民间“鸽文化”

2019-01-17 07:05施雨桦
中国周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黄镇信鸽鸽子

施雨桦

70周年国庆大典上,7万羽信鸽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盘旋飞翔,在蓝天下炫酷如诗如画的美丽身姿,将中华盛世和平、繁荣、喜庆的氛围推向了高潮。这么多鸽子从哪里来?飞到哪里去了?场外的观众非常好奇。为此,记者采访了来北京观看国庆大典的国家信鸽一级裁判员桂长淮,他说,这些鸽子都是北京及周边地区信鸽协会会员提供的,在广场盘旋时能辨明方向,完成使命后就各自飞回自己的家。

我国民间养鸽由来已久,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喂养鸽子而食肉与观赏的习俗,“飞鸽传书”更是古代通讯手段之一,宋朝时西夏人还将鸽子用于军事活动。在悠久的养鸽历史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鸽文化”,写鸽的诗文不计其数,明代的《鸽经》曾风靡一时,至清代养鸽在北京成为颇受欢迎的“玩好”。在北京工作的80后青年朱圣超说,几年前她住在东城区花园前巷8号附近,那里的老胡同上空总有两三群鸽子在飞翔。每每听到悠扬的鸽哨響起,抬起头,就能见到蓝天白云下闪闪盘飞的鸽子,一圈儿一圈儿、忽高忽低、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遗憾的是,当我们试图寻访北京民间养鸽人,却被告知他们中很多人因为住上了高楼,不再养鸽了!即便心心念念放不下,仍在养鸽的,也大都从原来养观赏鸽而改养参赛信鸽了,不愿接受采访。无奈,我们只能将目光从北京转到安徽和江苏,听那里的鸽友讲述他们的“人鸽情”。

家传的“鸽伴人生”

今年六十多岁的桂长淮自幼生活在安徽淮南,作为信鸽一级裁判员,他在中国信鸽信息网建有“长淮鸽舍”,通过自己的“鸽伴人生”经历,传播“鸽文化”。

桂长淮家最初养的是观赏鸽。从他记事起,父亲就在住宅外墙上装置一层层木制的格子笼,作为鸽巢。那时养的鸽子有红绛鸽(俗称大红袍)、大白鸽,开花大鼻子、大黑鹰等,都非常漂亮可爱!父亲曾让他看一对腿上戴着“上海”字样足环的鸽子,桃砂眼、浅雨点,很美!父亲说:这是信鸽,能从几百里路外飞回家。除了观赏,他还喜欢拿系了小红旗的竹竿驱赶鸽子飞行,鸽子身上的鸽哨呼呼作响,在空中久久回荡,来往行人都不由仰头张望,让小小的他无比自豪。上世纪70年代,桂长淮作为知识青年插队到农村,家里的鸽棚不幸被黄鼠狼“光顾”,一棚鸽子死的死、逃的逃。他春节回家看到幸免于难的鸽子白天下地觅食,夜间全都蹲在楼沿下的下水管道上,任他百般召唤都不肯回鸽棚——鸽子已经离他而去了。

再次养鸽是在桂长淮回城成家立业后。一个初夏的清晨,他父亲像往常一样打扫庭院,突然一只鸽子落在父亲脚下,由于天下着大雾,鸽子羽毛潮湿,已经无力起飞。父亲喊桂长淮来看,是一羽深雨点黄眼雄鸽,很不错!父亲说:看来鸽子和我们有缘,我们还是养鸽子吧!桂长淮听了很兴奋,父子俩自此重启与鸽相伴的生活。桂长淮童年伙伴中有仍在养鸽的,因此也聚到了一起,叙旧话新,才知道鸽友们现在都参加信鸽比赛了!桂长淮不甘落后,买来陈文广老师编著的《养鸽指南》,认真学习揣摩,开始引进赛鸽种子进行培育训练,其间有过失败的教训,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就成为赛鸽获奖“专业户”。1992年,他的一羽信鸽在淮南市1500公里联翔放飞中获第9名;1994年2000公里放飞,他的“水晶公主”历时22天飞行,获第22名。“水晶公主”长得特别漂亮,照片登上了1996年第3期《翱翔》杂志。1995年,桂长淮的2羽鸽子在2000公里放飞中实现超远程鸽“双归”佳绩,被鸽友们传为佳话。

远程参赛鸽品种大多是国内传统信鸽,长相好,耐力强,桂长淮尤其钟情。淮南市成立信鸽协会后,桂长淮被推荐为秘书长,在他带动下,当地信鸽在超远程比赛中频频获奖:两次获得省联翔团体冠军,特别是在多省组织的超远程2550公里比赛中夺冠,威震大江南北!

在桂长淮看来,他热衷传播“鸽文化”,是因为养鸽能使家庭充满爱和温馨,能给他的工作带来激情和活力。鸽子安详温顺,是大自然的精灵,与它们相伴,是祖先传给我们的通向幸福的生活之道。

小镇上的“信鸽协会”

江苏水乡古镇上黄,老辈人说,这里自古就有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蓝天上盘旋飞翔的鸽子,在明镜般的水面上投下流动的光影,如梦似幻,让人看得发呆。抬头举目,追寻着清脆悦耳的鸽铃,又能享受一段聆听“空中乐队”演奏的美妙时光。

“以前,老上黄人养鸽和养鸡差不多,不同的是鸽子会飞,还漂亮有趣。”已经退休的上黄镇信鸽协会会长殷阿平说。据他介绍,上黄镇村村有人养鸽,农民“鸽司令”之多,为江南水乡之最。

上黄镇资历最老的“鸽司令”叫黄锐相,年近耄耋仍然身板硬朗,他的鸽舍饲养着一百多羽信鸽,全是他的宝贝。养鸽很辛苦,夏季雷雨暴风,需要登上房顶给鸽棚加防护设施;数九隆冬,需要反复为鸽棚扫除霜雪;还常常要陪着爱鸽走南闯北参加比赛。这些体力活锻炼了黄老的体魄,他看上去比同龄人更健康。朝夕相处,信鸽们只要听到他的脚步声,就像士兵听到集结号一样,不约而同地聚在鸽舍门口迎候他,这让他非常快乐!2010年11月,本地记者以他养鸽为题写的文章发表在《快乐老人报》头版“人物档案”里,引得外地的鸽友争相登门取经。

“鸽司令”胡贵宾养鸽生涯中有过曲折,因工作原因不得已扔下鸽子数年。49岁时,他抵不住对鸽子的思念,在自己的厂区建造了一栋城堡形鸽舍,重操旧业。“人生曾经喜欢过的事儿,过段时间还会‘走回来。我喜欢鸽子,迟早还是要回到‘鸽道上。事实证明,养鸽能丰富生活,调节心情,有益身心健康。”胡贵宾总结道。

66岁的“鸽司令”施文耀,14岁就开始养鸽。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带着信鸽参与远程比赛。那时上黄镇信鸽协会还未成立,比赛环境得不到保障,路上会遇到很多危险。在沙漠地带,信鸽要克服缺水、猛禽攻击、被别家鸽子带走等困难,放出去飞不回来是常事。

“1990年代上黄镇成立了信鸽协会,工作上得到了上级协会指导,与周边协会加强沟通交流,走上了专业化轨道。协会承担着为地方节庆活动提供放飞彩鸽、提供信鸽预震情报、选送服役军鸽等职能。本来都只是地道的农民鸽友,现在走出去都是养鸽专家。”

由于成立了信鸽协会,上黄镇的“鸽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一场农村赛鸽拍卖会上,信鸽“雨点”以1400元成为全场最高拍卖品,另一只年轻信鸽以500元拍卖成交。每到鸽市大集,四面八方来上黄交易的鸽友熙熙攘攘,构成了水乡小镇特有的传统民俗风景线。

“鸽是和平禽,哨是和平意。我愿鸽与哨,深入世人心。”这是著名学者王世襄生前送给荷兰费力苏王子的一首小诗,道出了鸽子的可爱和可听。民间长盛不衰的“鸽文化”,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向往和平、亲近鸟类、富有情趣、追求美好生活的优良传统,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人享受到鸽子带来的爱和美。

猜你喜欢
黄镇信鸽鸽子
中国人热捧德国信鸽
小信鸽学飞翔
鸽子
小鸽子
飞翔的鸽子
跨国卖信鸽 掌握门道好赚钱
信鸽是这样练成的
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任上的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