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县和它2亿元的高中

2019-01-17 06:49谷宝骅
华声 2019年12期
关键词:县城校园建设

谷宝骅

一個连出租车都没有的深度贫困县,却花了2亿元,修建了一所中学。于是,它登上了微博热搜。

如果不是因为此事,大多数中国人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地方。

这个县是云南省绿春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最南端。它和越南接壤,有150多公里的国界线,居民超过八成是哈尼族,汉族只占不到2%,迄今仍是全国最后一批尚未脱贫的深度贫困县之一。

一个只有24万人口、尚未甩掉贫困帽子的边陲小县,为什么要斥资2亿元修建高中?这种“砸锅卖铁办教育”的举动背后,是这个群山中的小社会怎样的无奈与希冀?

高山深壑

早上10点从昆明坐上大巴,8个小时后到达绿春县。

2018年之前,绿春没有单独的高中,只有初中、高中一体的县一中,位于县城的中心。这所中学从主街边上沿着山坡向谷底绵延,正对着主街的教学楼大致和街道海拔齐平,学生宿舍在半山腰,操场则在更深处的台地上。60亩的校园,除去难以利用的坡地,容纳6个年级近4000名学生,显得拥挤不堪。

此外,绿春的高中长期面临着被北部县市“掐尖”的尴尬局面。在红河州,邻近边境的南部县市和深居腹地的北部县市相比,不仅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资源也更为薄弱,因此绿春成绩优秀或家境优越的初中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去外地读高中,这些高中也会拨出专门的名额或给出优惠政策来吸纳绿春籍学生。

县一中一位初中教师告诉记者,往年中考时,内地省份和昆明的民族班“掐”一批,州一中“掐”一批,教学水平更好的北部县市中学(如建水一中、弥勒一中)再“掐”一批,本县各初中一届毕业生中大约有400名左右会流失,都是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这就让高中办学陷入了恶性循环。

正因如此,初高中“分灶吃饭”,建立一所能留住本地学子的高中,已经势在必行。

2018年9月,高中部从一中剥离,搬进了依山而建的新校园。这座占地163亩的新校园离县城颇有一段距离,比起一中门口熙熙攘攘的闹市,显得格外幽静怡人。目前4栋学生宿舍、4座连为一体的教学楼、1座综合楼、1座食堂和1座篮球场已经落成,只是校园内的路面还没有建好,各建筑物之间的地面依然铺满了碎石。

“愚公移山”

“我当时参与征地工作,对校园建设情况比较了解。”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廖新安介绍,“我们全县各处也找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平地,想建起一座学校真是难啊!”

县城的建设靠的是削山、填沟,汽车站、体育馆所在地是“填”出来的,县里最大的宾馆东仰酒店的地盘则是“挖”出来的。高中也不例外。现在的教学区过去是一个不小的山头,被削平以后,土石被填入旁边超过200米深的山沟。将来,作为校园的一部分,昔日的山沟将成为全县唯一的标准化足球场。

陡峭的地形,不仅使可用建设面积十分逼仄,也使得地质滑坡的隐患格外棘手。从新校园的北侧,站在篮球场上向下望去,可以看到一堵厚重的灰白色混凝土弧形墙体,宛如一座拱坝,墙体内侧还紧贴着十几根混凝土桩。“这是防滑墙、抗滑桩,”廖新安说,“一条抗滑桩要打入地下十几二十米,造价要好几十万元。”

“修建这所学校,简直是新时代的‘愚公移山。”校长陈云山这样说。

绿春县交通不便,运输建筑材料也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如钢筋、水泥等大多来自一两百公里外的元阳、建水等县。这些地方直线距离虽然不远,但山路狭窄崎岖,汽车往往要跑三四个小时,运输量也小,这是建设成本巨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个亿——准确数据是1.98亿元,这是几年前筹划建校时预估的建设资金。绿春不可能很快筹措到这样一笔巨款,这是几年来一笔一笔地争取中央、省、州各级的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以及政策性银行贷款累积而来的。

一笔笔资金,仿佛是涓滴溪流,2014年2112万元、2015年364.5万元……目前到账的资金有1.3亿多元,仍有近7000万元缺口。校园的路面、绿化和足球场只能暂时停留在规划中,物理、生物实验设备和图书室书籍也未能到位。

陈云山显得很乐观。“我们这里不比其他地方,没办法‘毕其功于一役,一鼓作气把校园盖好再鸣锣开张,只能修好主要的设施先让学生来上课,毕竟这是全县人民盼了多少年的心愿。我们哪怕边办学、边建设,早开学一学年,也许就能多考出几十个大学生,就能改变好多个孩子的命运,等不得。”

至于后续的建设资金,除了继续争取拨付资金,学校也力图争取社会慈善人士通过捐赠仪器、图书等方式减少建设成本。

指望

一个半成品一般的学校已在运转,但问题并未得到完全的解决。

“主要还是生源的问题,人往高处走,这挡不住,我们就要想别的办法”。陈云山说。家境相对优渥的学生更有可能流失,所以“别的办法”关键就是留住经济相对困难的农村生源。

为此,从今年开始,绿春高中试办预备班。这两个初中班主要面向县城以外各乡镇招生,选拔小升初考试中成绩突出的乡村学子。

“比起乡镇中学,我们这里的硬件软件都要好得多,这样他们更有可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也为我们的高中部的生源提供保障。”谈起学校的前景,英语老师蓝彩霞很有信心。

县教体局局长杨贵明已经看到变化。高中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成绩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送孩子来读高中,去年高中录取了700人,今年足足翻了一番,将近1400名同学入读新一届高一。

今年夏天,第一批在新校区就读的高三学生如期参加高考,其中有2人夺得了60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5人超过一本线,70多人超过二本线,和一些知名中学比固然仍有差距,但已经是绿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

这一消息顿时在小城引起了轰动。龚春兰是一家照明灯饰店的老板娘,她的孩子两个月前刚升入高中。她告诉记者,之前她很纠结是送小孩读技术中专,还是高中。“以前县里考不出多少大学生,我觉得还不如叫孩子学门手艺,如今高中越办越好了,都有考到600分的了,我想让他学习文化,成个人才,最好能考上大学,我们就有了指望。”

傍晚时分,晚霞如同火烧,把县城顶上窄窄的一线天空映得通红。中小学放学了,孩子们穿着校服三三两两地走在街头,宁静的县城顿时喧闹起来。广场上华灯初上,人们踏着音乐的节奏翩然起舞,一派祥和的气氛。

“我们哈尼族历史上也是从很远的地方迁徙到这里,有着动人的叙事史诗。如今,希望孩子们也能像勇敢的先民那样追求远方,走出大山,探索更大的世界。”一位退休的高中语文教师说,再过两个月,到年底,绿春的“穷帽子”就要甩掉了,据说再过两年,高速公路也要通了。

摘编自《南风窗》2019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县城校园建设
在小县城仰望浩瀚星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