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缉思
美国对华政策出现的重大变化,可以通过四个不同视角进行解释。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一直奉行对中国的两手政策:一手是交往与合作,另一手是防范与牵制。在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领域,合作的一面比较明显;在国际安全和人权等问题上,防范与牵制则更为突出。总体来看,两手并重,相对平衡。
但是,2017年以来,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言辞上,特朗普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等权威文件,美国政府和国会的领导人、国家安全和外交部门负责人的讲话,都把中国界定为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和“竞争者”,声称要用“全政府的方式”同中国进行全方位的长期战略竞争。他们夸大中国的“安全威脅”,强烈抨击中国的各项内外政策;在行动上,美国政府对中国全面施压,包括贸易摩擦,打击华为公司为代表的中国高技术企业,限制双边教育、科技、人文交流,增加在南海的所谓“航行自由”军事活动,提升同台湾当局政治、军事交往的级别,在人权领域高调干涉中国内政,等等。
这些言论和行动,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之后史无前例的。可以说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质变”,即从合作与竞争并重的两手,转成了以遏制为主的“失重”状态。对这一转变的严重性,不能再抱有任何幻想。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近著中指出:美国国内在2018年出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战略共识——中国不再是一个可以通过长期战略接触来同化的战略伙伴,基于此得出的结论是,现在需要从根本上调整美国的对华战略了。
对于美国对华政策出现的重大变化,可以通过四个不同视角进行解释。
第一个视角是国家地位和权力之争。许多论者都认为,中国的实力地位上升对美国霸权构成巨大挑战,只要中国仍在崛起,不管中国说什么、做什么,奉行什么价值观,实行何种政治制度,美国都会极力打压。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将当今中美战略竞争比喻为“修昔底德陷阱”。艾利森指出,中国是崛起大国,美国是守成大国,两国很可能陷入历史上大国争霸那样的悲剧。
第二个视角是制度和规则之争。不少论者看到,近年来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使美国决策者和政策分析家感到极为失望,而中国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被美国视为“国家资本主义”,和美国奉为圭臬的自由市场规则格格不入。今天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途径,对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吸引力,挑战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民主模式。
第三个视角是利益之争,特别是经济利益之争。一些美国人觉得同中国的商业交易让美国越来越吃亏,对华贸易赤字增加,双方的市场准入不对等,所以美国企业界曾经对中国怨气冲天。在一些人眼里,美国加大对华施压,意在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压低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并非想把中国经济压垮,而是想谋取更多利润。
第四个视角是美国国内政治之争。近年来美国贫富悬殊扩大,族群矛盾加深,左右两边的民粹主义都在上升,形成政治极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把国内政治矛盾国际化,诿过于外,成为美国一些政客的工具。
从上述任何一个单一视角解读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都不免带有片面性。把四个视角叠加,才能窥视美国对华政策的全貌。
不过,美国人常说“需要两个人才能跳探戈舞”,中国的俗话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中美双边关系中一个简单明了的事实,是中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美国对华政策的“质变”,不等于中美关系的“质变”。正如中国高级官员反复强调的,中美建交40年后的今天,尽管两国各自的情况和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变化,但双方仍应不忘初心、保持定力,不被一时一事所惑,不为一局一域所扰,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在美国重压下,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却坚定地表示:“我们坚决反对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经济要走向全球化,要合作共赢。”
其实,判断中美关系是否已经发生“质变”并不那么重要。双边关系离“质变”不过一步之遥。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找到并调动可以影响双边关系的积极因素,以防止两国关系掉进长期对抗的“万丈深渊”。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有识之士,都看到中美战略对抗可能给世界带来的灾难,继续推进同中国的良好关系。这是中美关系之外的另一大有利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多次警告称,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彼此加征关税,将打击本已不稳定的全球复苏。
近年来美国出现了对中国不利的舆论环境。但是,中美建交40年来形成的对华关系的社会基础不会轻易崩塌,这方面的积极因素同样不容忽略。即使在当前气氛下,美国的不少州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扩大同中国的经贸关系仍然保持热情。美国向来不乏有远见的战略家、外交家,也有不少脚踏实地的中国问题专家。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在当前的美国对华关系气氛下选择在公开场合下沉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人士仍在努力维持同中方的密切沟通。
危机之中往往有转机。一旦由中美相互加征关税所产生的损失尘埃落定,美国企业会重新算一笔账,发现损坏产业链、离开中国市场将得不偿失。在环境变化后,美国的健康力量可望再次活跃,制约其政府的错误决策。今年6月初,美国著名时事评论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纽约时报》撰文,呼吁美中两国领导人尽快会面,缓解两国关系的紧张局面。他说,“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推动中国在所有这些问题上采取全球最佳做法,而不是孤立中国,制造一个分裂成两半的世界经济、互联网和技术市场。”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质变已成定局,难以出现逆转。这一转变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更清晰地透视中美关系的实质。一方面,对于美国政府加剧对抗的行为,以及偶发事件可能引起的局部冲突,中方都必须未雨绸缪,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另一方面,通过首脑外交、高级别官方磋商、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沟通,可以利用美国政策尚存的某种弹性,延缓部分压力,使“斗而不破”的局面持续下去。
从战略上看,稳定中美关系、缓解经贸争端的根本保证是什么?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全力推进国内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摘自《改革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