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之勇

2019-01-17 10:53阚立言
西部论丛 2019年2期
关键词:李陵沙砾立言

阚立言

凡古今名士之忧愤者,或舍生而取义,或偷生以竟志。夫屈原、文天祥者,舍生而取义也;苏武、司马迁者,偷生以竟志也。阚子问曰:志不能竟,引颈受戮,或暴尸鸦雀鱼蛟之口,或埋没黄土浊秽之下,死之义何在哉!义不能尽,怀志自坚,或受放逐异国,苟活荒野之奇耻;或蒙五体被创,扼腕幽室之大辱,生之义何在哉!

故曰:生不如死,而已死者欲生;死则无生,而尚生者欲死。戏哉!悲哉!

李华曰,“降矣哉终为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夫李陵五千人战于匈奴,矢尽刀折,力尽而降,可谓穷途末路而尽其忠也,故司马迁为之谏。而李陵之一降也,九族尽夷,身为夷狄,背弃汉节,忠名尽毁。当其困于沙场之时,岂其迫不得已而降哉?力尽受困,本当身死以殉国,而李陵竟屈心抑志而降,是畏死也。又曰,陵之麾下多有战死者,陵何独降哉?是以陵之罪所以大也。沙场之上,两军决胜,固舍生取义之时也,宁暴骨沙砾,而不事外夷,是丈夫之大勇也。

于屈原也,亦如是。洎屈原投江而死,世多有以为惜者,盖屈原尚可游于六国。然屈原之所屬者惟楚地也,屈原之所系者惟楚歌也,屈原之所爱者惟楚民也。倘使之北而避乱,则不过南冠之客,违心以事它邑之君,忠异族之人,不闻楚音,岂其屈原之所愿哉!且当时也,郢已入秦,江汉万里凋敝,屈原之死,盖悲楚运之不复也。楚者,楚之地,楚之语,楚之巫。斯时楚地以没矣,屈原既知复国无望,何志之有!故万念俱灰而沉。

故舍生取义者何时也?志被抑而兴无路,或国破家亡,或身孤力单而陷重围,生则苟活,死能竟志,可以舍生也。

夫王国维之“殉清”也,非吾所谓“舍生取义”。王之才学,足以雄于当世,虽自命清国遗老,亦为通达学者,不念属文立志以济后世,惟思江山易鼎必有所殉。而清腐败羸懦,卖送王土,戕戮人民,殉何用哉!虽然,民国亦纷乱,鱼龙混杂,忠奸莫辨,国运渺茫。然当世鸿儒云集,雅士辈出,莫如偷生乱世,修研国学,以求兴国之道,方遂天下之志。王国维之避乱世而自沉昆明者,无勇也。

古今偷生竟志者,莫贤于司马迁。大哉子长!蒙至辱而能坚其意,被巨创而能竟其志。夫丈夫者,怀志未遂,死岂易也!司马迁忍辱负重以著《史记》,有类文王、韩非、孙子、仲尼之属。予以为,司马迁光耀后世者,非独以《史记》,乃以其所以作《史记》。天下之辱者莫大于腐,天下之悲者莫过于直谏而死,当此横祸,孰不疾痛惨至而欲死以全身乎!而迁身怀史家之奇志,背负先父之遗愿,忍辱负重而作绝唱,彪炳千秋。斯受辱之勇,立言之志,遂志之意,万古何人出其右哉!

故曰,偷生竟志亦大勇也。夫丈夫也,死且易,难者为生。有义于此,死则不得;取之,则生不如死。赴汤蹈火以践义,苦难之多不胜也,斯比于刎颈,其难何止百倍也。故谓忠义曰:“万死不辞”。古今圣贤出于困厄,此之谓也。

悲哉!或生不如死,而死者欲生:或死则无生,而生者欲死。何悲也?悲无勇也。夫真勇者,有义于斯则死无憾,有志于斯则生无怨。死生之大,尚不踌躇,它物何惧之有!死生亦大矣!以赴死之心以蹈义,何义不行;以偷生之意而践志,何志不遂?故生之义何在也,在乎遂志;死之义何在也,在乎行义。大志而不立,何勇之有?但明一志,出生入死以求之,故曰:“义无反顾!”

猜你喜欢
李陵沙砾立言
朔风又起
惊人的想象力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昆曲《望乡》观后说成全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跪拜
等我也长了胡子
岸·沙
校园四季歌